作品名稱:Eve (夏娃) 1904

創作者:Odilon Redon(奧迪隆魯東) 1840-1916

58-夏娃-01.jpg   

這件名為「夏娃」的畫作與一般人心中浮現的影像完全不同,這位誘惑亞當偷吃禁果的女性在所有人心目中應該是位面目姣好、身材誘人的大美女,為何在奧迪隆魯東的筆下卻是這個模樣。 

Odilon Redon 是法國象徵主義 (Symbolism) 的畫家,自幼由祖母帶大,因此在他心目中最偉大的女性就是充滿母性光輝的平凡人,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徵,而不是誘惑男性的個體。 

魯東擅長炭筆畫、油畫、版畫、粉臘筆畫,是多元素材的創作者,因此也讓他的作品呈現出多樣不同的變化:

58-夏娃-03.jpg  

58-夏娃-04.jpg  

58-夏娃-05.jpg  

58-夏娃-06.jpg   

他喜歡 Gustave Moreau(古斯塔夫莫羅) 的畫作 Galatée (嘉拉蒂),因此也用相同的主題,莫羅的嘉拉蒂本次也有參展,先前也介紹過,大家不妨點選下方延伸閱讀比較一番:

58-夏娃-02.jpg   

魯東有許多色彩繽紛的畫作,但這些色彩繽紛的花朶、雲彩漸漸的從裝飾轉變成幻想、從具象轉變成抽象,這種虛實交錯的構圖也深深的影響現代美術更多元的創意,尤其是超現實主義的夏卡爾、達利等人的風格便受到魯東這些作品極大的啟發:

58-夏娃-07.jpg  

58-夏娃-08.jpg  

58-夏娃-09.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52-嘉拉蒂-【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9,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repos du berger (牧羊人休憩時光) 1904

創作者:Emile Henri Bernard(艾米爾.亨利.伯納德) 1868-1941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1.jpg   

Emile Henri Bernard 是位風格多變的畫家,但他在各種藝術流派及藝術理論上的相關著作與評論反而更具影響力,遠遠超過他在藝術創作上的成就。 

Emile Bernard 早期是法國後印象派的畫家,和羅特列克、梵谷、高更、塞尚等後印象派大師經常往來並交換繪畫的心得,但幾經接觸後,伯納德自認在繪畫天份上遠遠不及這幾位大師,因此轉而成為藝評家。他尤其崇拜高更,對高更的想法和創作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連高更本人都認為伯納德是最懂得他的藝評家,頗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伯納德是也」的感慨。 

18871888年間,伯納德前往布列塔尼的阿旺橋 (Pont-Aven) 探視高更,他也學著高更畫了一些有關布列塔尼婦女的畫作,風格幾乎是完全模仿高更的作品,因此也被視為是分隔主義 (Cloisonnism) 與綜合主義 (Synthetism) 的成員之一: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2.jpg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3.jpg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4.jpg   

1888年他和高更一起來到阿耳拜訪梵谷,他和高更各畫了一幅自畫像送給梵谷,巧妙的是兩人的自畫像都把對方的肖像掛在自畫像背景的牆上,兩相對照之下顯得格外有趣: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5.jpg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6.jpg   

1889伯納德開始對象徵主義 (Symbolism) 的理念產生興趣,他反對印象派只捕捉物體的外觀形象的主張,也反對新印象派的點描畫派只將外觀以光學方式去解構,還反對塞尚的色塊理論與結構主義,反而主張象徵主義簡化外觀而去探索物體心理層面的象徵意義。 

1893年他走訪埃及、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接觸到古埃及文物、西班牙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後,他又轉而讚賞這種以宗教為主體來探索內心層面的藝術表達方式,於是他重拾畫筆,並發展出屬於他自己一種兼容並蓄的獨特風格: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7.jpg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8.jpg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9.jpg   

伯納德最後回到巴黎藝術學院任教,至到終老。 

By Pongo (May 29,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 (聖安東尼的誘惑) 1877

創作者:Paul Cézanne(保羅.塞尚) 1839-1906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1.jpg   

這件作品是取材自法國小說家福樓拜 (Gustave Flaubert) 的長篇小說「聖安東尼的誘惑 The Temptation of St. Anthony」,這段宗教故事是源自於西元第三世紀古埃及主教的「聖安東尼傳」,安東尼是基督教隱修院的苦行者,在他苦修期間魔鬼無所不用其極地用美食、美色、各式各樣的慾望和誘惑企圖動搖他的心志,但安東尼始終堅信上帝,最後總算沒有被魔鬼摧毁而成為「聖安東尼」。 

由於這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因此自古以來便有許多藝術家針對這個主題發揮驚人的想像力來創造出許多優秀的作品: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2.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3.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4.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5.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6.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7.jpg   

其實在1867年間塞尚也曾用相同的主題繪製了一件畫作,我們可以比較兩件作品之間的差異: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8.jpg   

1867年時期的塞尚正值「黑暗時期 Dark Period」,此時期的作品像是「Christ in Limbo」、「誘拐 The Abduction」等作品,幾乎都可看出德拉克洛瓦的影子: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9.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10.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塞尚的兩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曼西橋 Pont de Maincy」,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3-曼西橋-【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後印象派】塞尚—孤獨而又自卑的現代藝術之父

 

By Pongo (May 28,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Liseuse (閱讀的女子) 1880

創作者:Jean-Jacques Henner(賈各漢納爾) 1829-1905

55-閱讀的女子-01.jpg   

一位女子裸身躺在絨布毯上翻閱著一本書,一隻手還支撐著下巴,很自然的一個姿態,在暗黑的背景襯托之下女子顯得格外醒目。除了這一幅作品之外,漢納爾還畫了幾件類似的畫作,如果將它們擺在一起欣賞,再加上女子心中的OS,這效果還相當的有趣。 

嗯,這本書還真的蠻無聊的,越看越想睡:

55-閱讀的女子-01.jpg   

真的太無趣了,不如睡個覺吧:

55-閱讀的女子-02.jpg   

躺在絨布毛毯上又熱又癢,好不舒服:

55-閱讀的女子-03.jpg   

換個方向,看看會不會舒服一點:

55-閱讀的女子-04.jpg   

還是熱,乾脆換到沙發上睡:

55-閱讀的女子-05.jpg   

根本睡不著,真是煩死人了:

55-閱讀的女子-06.jpg   

Jean-Jacques Henner 對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所獨創的暈塗法 (Sfumato) 和巴洛克的卡拉瓦喬 (Michelangelo Caravaggio)、荷蘭畫派的林布蘭特 (Rembrandt van Rijn) 所慣用的明暗對比法 (Chiaroscuro) 特別有研究,因此也將這兩種技法大量使用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肖像畫作,用暗色背景來突顯主體,這種光影的佈局能更彰顯主體的視覺效果:

55-閱讀的女子-07.jpg  

55-閱讀的女子-08.jpg  

55-閱讀的女子-09.jpg  

55-閱讀的女子-10.jpg  

55-閱讀的女子-11.jpg   

延伸閱讀:

【光與影】光影魔術師—卡拉瓦喬、林布蘭特、莫內

 

【文藝復興】達文西—蒙娜麗莎的世紀之謎

 

【巴洛克】卡拉瓦喬—被魔鬼附身的天使

 

【巴洛克】林布蘭特—回頭浪子的悲情人生

 

By Pongo (May 28,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品名稱:Venezia Bella regina del mare (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 1893

創作者:Edmond François Aman-Jean (艾德蒙亞曼尚恩) 1858-1936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1.jpg   

「艾德蒙尚恩」是以肖像畫著稱,尤其是女性肖像畫更是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他對拉斐爾前派 (Pre-Raphaelite) 那種優雅細膩的描繪風格十分著迷,因此拉斐爾前派的畫風很自然地便融入艾德蒙尚恩的畫作當中: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2.jpg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3.jpg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4.jpg   

他曾和前一篇所介紹「告別白日」的創作者 Alphonse Osbert(亞豐斯歐斯伯特) 共同學習象徵主義的繪畫風格,因此也常被歸類為象徵主義畫派的畫家,但仔細觀察他的畫作,倒不如說他的風格比較貼近於「拉斐爾前派」反而更為貼切。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5.jpg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6.jpg   

艾德蒙尚恩在巴黎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修習期間與點描畫派 (Pointilism) Georges Seurat(喬治秀拉) 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兩人還在巴黎共用一間工作室秀拉在1881年為他畫了一幅肖像畫,還以這件畫作參加1883年的巴黎沙龍展並因此獲得廣大的迴響: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7.jpg   

尚恩還曾擔任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 (皮爾普維斯夏凡尼) 的助手協助夏凡尼製作壁畫,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也展出了夏凡尼的作品:希望 (L'Espérance),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點選下方連結前往欣賞。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53-告別白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7,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dieu au soleil (告別白日 Farewell to the Sun) 1893

創作者:Alphonse Osbert (亞豐斯歐斯伯特) 1857-1939

53-告別白日-01.jpg   

這件作品所營造的氛圍是神秘中帶著些許的詭異,女子身後的樹幹好像一雙伸向天空的雙手,是企求?是渴望?女子一手支撐著樹幹,另一隻手的手心向上,似乎想承接住即將消逝的日光。太陽緩緩落在海平面上,只剩下微弱的夕照,有氣無力地照撫著這無邊無際的寂寥。 

Alphonse Osbert 原本是法國藝術學院的學生但自從1880年他23歲時開始他陸續受到點描畫派 (Pointilism) 以及象徵主義(Symbolism) 的影響逐漸放棄實景描繪的方式而改以視覺美學與詩意般的情境為主體的方向發展,尤其看到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 (皮爾普維斯) 的畫作那種如夢似幻的美麗神話而讚嘆不已,進而促使歐斯伯特也開始朝向視覺藝術的領域去發展。

53-告別白日-08.jpg   

歐斯伯特偏好使用藍色,而且是十分輕盈、晶瑩剔透的藍,帶點夢幻和遐想的藍:

53-告別白日-02.jpg  

53-告別白日-03.jpg   

有時彷彿能聽到畫中仙子撫慰人心的動人樂音琴聲:

53-告別白日-04.jpg  

53-告別白日-05.jpg   

有時又彷彿能聽到天堂裡仙子們的輕聲談笑,無論是坐著站著躺著或是走著每位仙子都是那麼的優雅動人,讓人彷彿置身在如夢境般的國度裡:

53-告別白日-06.jpg  

53-告別白日-07.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59-希望-【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7,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Galatée (嘉拉蒂 Galatea) 1880

創作者:Gustave Moreau(古斯塔夫莫羅) 1826-1898

52-嘉拉蒂-01.jpg   

這是奇幻美學的經典佳作。取材自奧維德 Ovid 之變形記 (Metamorphoses)故事是描述希臘神話中的獨眼巨人Polyphemus 與寧芙仙子嘉拉蒂之間的故事。嘉拉蒂被囚禁在牢籠中,獨眼巨人貪圖仙子的美色但又受限於自己巨大的身軀無法進入牢籠,只能眼睜睜地在一旁觀看。 

52-嘉拉蒂-00.jpg  

在古斯塔夫莫羅的這件作品中並沒有太仔細去描繪故事的場景,反而是刻意去呈現出一種美女與野獸般的對比、優雅與邪惡、美麗與醜陋、光明與黑暗的對比。 

仔細看畫作的右下方還有一位海中仙子若隱若現地躱在蕾絲般的花中,這種刻意的安排似乎意有所指,是否意味著即使是美麗的外表若是沉溺在炫爛的環境中仍會顯得格外的不起眼。

52-嘉拉蒂-02.jpg   

Gustave Moreau 是法國浪漫主義的畫家,但不只如此,他就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各種藝術風格,最後淬鍊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奇幻美學風格,這個過程中他吸收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及矯飾主義的米開朗基羅法國浪漫畫派的德拉克洛瓦、巴洛克風格的卡拉瓦喬、波斯文化中的細密畫、以及拜占庭文化中的鑲嵌畫,更重要的是他並不是在這些風格中轉換,而是將各種風格的特色加以吸收而融入屬於他自己的獨特畫風。

52-嘉拉蒂-03.jpg  

52-嘉拉蒂-04.jpg   

雖然莫羅的作品主題大部份都是聖經或是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但欣賞他的畫作反而不需要太再意畫的是什麼主題,反而把目光集中在他在色彩與佈局結構上的巧思與安排,畢竟這種以奇幻美學為本體的裝飾畫風格就是要讓觀畫者體驗純粹的美:

52-嘉拉蒂-05.jpg  

52-嘉拉蒂-06.jpg  

52-嘉拉蒂-07.jpg   

古斯塔夫莫羅過世之後便把他的故居 (工作室) 捐獻出來變成莫羅博物館,下次有機會來到巴黎,不妨走訪一趟這間號稱巴黎最奢華的博物館吧! 

By Pongo (May 26,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Pont de Moret (莫瑞橋) 1893

創作者:Alfred Sisley(阿弗瑞德.希斯萊) 1839-1899

51-莫瑞橋-01.jpg   

莫瑞橋是進入莫瑞鎮必經的小橋,連續拱的造形簡單又不失優雅,配合著莫瑞街上櫛比鱗次的房舍構成了非常溫馨的畫面,在莫瑞鎮的居民心裡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無論從什麼角度來欣賞這座小橋都會讓人心動不已:

51-莫瑞橋-02.jpg  

51-莫瑞橋-03.jpg   

51-莫瑞橋-11.jpg  

51-莫瑞橋-12.jpg  

早期希斯萊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河岸的風光,這些作品中的河流呈現出不同的水紋,無論是輕風拂過、水中倒影、或是陽光佈滿水面,總讓人為之驚艷,這是他最擅長的技巧之一。

51-莫瑞橋-04.jpg  

51-莫瑞橋-05.jpg  

51-莫瑞橋-06.jpg  

51-莫瑞橋-07.jpg  

51-莫瑞橋-09.jpg  

51-莫瑞橋-10.jpg    

 希斯萊雖不像雷諾瓦、莫內等人那麼活躍,他的作風平實,一直專注在法國鄉村風景的描繪,因此也相當受到當時畫壇及藝評的敬重。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希斯萊的五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春天的森林邊緣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沙埔隆樹林一角 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羅安運河 Le Canal du Loing」、以及「羅安河畔莫瑞鎮 Moret, bords du Loing」,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0-春天的森林邊緣-【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8-沙埔隆樹林一角-【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9-羅安運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50-羅安河畔莫瑞鎮-【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6,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Moret, bords du Loing (羅安河畔莫瑞鎮) 1892

創作者:Alfred Sisley (阿弗瑞德.希斯萊) 1839-1899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1.jpg   

1880阿弗瑞德.希斯萊移居到巴黎東南方的小鎮「莫瑞 Moret sur Loing,這是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小鎮,希斯萊非常喜歡這個地方,1880年後就很少離開這裡,最後也終老於此地,因此希斯萊晚期的作品大部份都是描繪莫瑞鎮附近的景緻。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2.jpg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3.jpg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4.jpg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5.jpg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6.jpg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7.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希斯萊的五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春天的森林邊緣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沙埔隆樹林一角 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以及「羅安運河 Le Canal du Loing」,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0-春天的森林邊緣-【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8-沙埔隆樹林一角-【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9-羅安運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5,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Canal du Loing (羅安運河) 1892

創作者:Alfred Sisley(阿弗瑞德.希斯萊) 1839-1899

49-羅安運河-01.jpg   

這是莫瑞鎮羅安運河冬天的景色,運河邊兩排高大的枯樹、融雪後泥濘的道路,對岸不遠處還有一間民房,整個畫面讓人有一種冬天裡灰濛濛而略帶潮濕的感覺,一點點瑟縮、一點點淒涼。   

前面幾篇文章中曾經提到希斯萊最擅長繪製水景,在他900多件作品中便有許多水景,除此之外,希斯萊也喜歡描繪樹木,尤其是高大的白揚樹,在他的作品中也經常看到白揚樹與羅安運河的水景相映成趣:

49-羅安運河-02.jpg  

49-羅安運河-03.jpg   

莫瑞鎮甚至有一條小徑兩側都種滿了整排的白揚樹,這條小徑當然也就成為希斯萊畫作中的常客,他還畫了一系列的 Allée des peupliers de Moret

49-羅安運河-04.jpg  

49-羅安運河-05.jpg  

49-羅安運河-06.jpg  

49-羅安運河-07.jpg  

49-羅安運河-08.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希斯萊的五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春天的森林邊緣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以及「沙埔隆樹林一角 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另外還有幾件在後續文章中將會一一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0-春天的森林邊緣-【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8-沙埔隆樹林一角-【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5,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 (沙埔隆樹林一角) 1892

創作者:Alfred Sisley (阿弗瑞德.希斯萊) 1839-1899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1.jpg   

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秋意正濃,在沙埔隆的一條鄉間小路,兩位村民剛巧在路口相遇,於是停下腳步聊了起來: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2.jpg   

沙埔隆剛好位在楓丹白露森林 (Forest of Fontainebleau) 的邊緣,色彩豐富又充滿變化的景緻總是讓希斯萊流連忘返,喜歡繪製風景畫的希斯萊於是就在這沙埔隆附近的莫瑞鎮定居下來,光是這個景點希斯萊就留下了不少的畫作: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3.jpg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4.jpg   

莫瑞鎮 Moret-sur-Loing 就在巴黎西側近郊、楓丹白露森林的邊緣,附近還有羅安運河 (Le Canal du Loing) 經過,森林、河岸、步道、小鎮,莫瑞鎮的完美景緻都成了希斯萊畫作中的主要元素,也讓這位從巴比松畫派到印象畫派的大師永遠有畫不完的體裁。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5.jpg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6.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希斯萊的五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春天的森林邊緣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另外還有幾件在後續文章中將會一一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0-春天的森林邊緣-【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4,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Femme étendant du linge (曬衣服的女人) 1887

創作者:Camille Pissarro(卡密爾畢沙羅) 1830-1903

47-曬衣服的女人-01.jpg   

這是畢沙羅少數幾件屬於點描技法的畫作之一,當時57歲的畢沙羅已經是印象派重量級的人物,他還勇於嚐試新的挑戰,光是這種好學的精神就受到許多藝評家的推崇。 

這件作品的靈感是來自於一位印象派女畫家莫莉索(Berthe Morisot) 1881年的作品「矖衣服的農婦Peasant Hanging out the Washing」:

47-曬衣服的女人-02.jpg   

1885年,點描畫派 (Pointillism) 風格崛起,畢沙羅結識了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 和保羅席內克 (Paul Signac) 兩位點描畫派的大師,因此在8851888年間畢沙羅也畫了不少點描技法的作品:

47-曬衣服的女人-03.jpg  

47-曬衣服的女人-04.jpg  

47-曬衣服的女人-05.jpg  

47-曬衣服的女人-06.jpg  

47-曬衣服的女人-07.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畢沙羅的三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 La Seine à Port-Marly, le lavoir」以及「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 Allée de la Tour-du-Jongleur」,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29-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4,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Petit paysan en bleu (藍衣農夫) 1882

創作者:Georges Pierre Seurat(喬治秀拉) 1859-1891

46-藍衣農夫-01.jpg   

這是秀拉早期的畫作,他此時正熱衷於學習「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的風格,尤其是巴比松畫派的宗師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更是秀拉模仿的對象。但除了線條與構圖之外,秀拉更重視色彩方面的運用。1979年他認識了一些印象派的朋友,他們對色彩的運用都十分大膽,秀拉嚐試著用同樣的方式來作畫,但印象派的風格似乎仍不能滿足秀拉對色彩的熱切追求。

46-藍衣農夫-02.jpg  

46-藍衣農夫-03.jpg   

46-藍衣農夫-04.jpg  

46-藍衣農夫-05.jpg  

正好在當時由Michel Eugène Chevreul 為首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系列對光分析的理論,這些理論闡述了「色彩光輪 Color Wheel」的「分光法 Divisionalism」,秀拉深深被這些科學性的實踐理論所吸引,於是他開始將這些理論應用在他的作品中,從這時候開始,他不用調色盤來混合顏料,而是直接將原色用極為細膩的小點塗於畫布上,他深信這樣一點一點的把原色塗於畫布上,再由觀畫者的雙眼自行將各種原色混合,這種視覺上的感受會比畫家調色來得更加生動活潑,因而創造了所謂的「點描畫派 Pointillism」。

46-藍衣農夫-06.jpg     

從此以後,秀拉便全心全力投入點描技法的創作,因此也留下了許多作品:

46-藍衣農夫-07.jpg  

46-藍衣農夫-08.jpg  

46-藍衣農夫-09.jpg  

46-藍衣農夫-10.jpg   

這種從原始印象派強調光與影的風格出發,以更科學的方法,把各種色彩解析成更細微、更單純的純色光點,再以這些光點的構圖來呈現畫作的主題便成為「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的主要風格,而引領這個風潮的大師便是「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只可惜就在 1891 年,32歲的秀拉因肺炎而病逝,結束了他短暫卻又光芒四射的創作生涯。 

By Pongo (May 23,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Château Gaillard, les Andelys (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 1877

創作者: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查爾斯弗朗索瓦多比尼) 1817-1878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01.jpg   

這是查爾斯多比尼晚期的作品,比較偏向印象派風格,和他早期作品大異其趣,雖然少了細膩的描繪,但在整體氣氛的掌握上更為直接而強烈,這種畫風的轉變對多比尼而言是一種大膽的嚐試,但對於印象派的年輕畫家而言卻是莫大的鼓舞。 

多比尼是「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的成員之一,他也和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及多數的巴比松畫家一般,擅長採用低視角的農村風景畫作來展現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恩,但相對而言他的筆觸較為細膩輕盈,與米勒的穩重平實有相當大的差異: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02.jpg   

1852年他結識了另一位巴比松元老級的畫家柯洛 (Camille Corot),從柯洛身上學到許多新的技巧,因此整個畫風明顯改變,由他此一時期的畫作可以十分清楚地感受到這種轉變: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03.jpg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04.jpg   

1871年他認識了莫內、塞尚等年輕的新銳畫家,受到他們的感染,他的畫風也逐漸轉變為印象派的隨興與直接: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05.jpg   

雖然多比尼並不算是極為成功的畫家,但他勇於嚐試各種不同風格繪畫技巧的態度卻深深影響當代的年輕畫家,讓每個人都更有勇氣去表現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也間接開啟了一股創新的風潮。 

By Pongo (May 23,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Allée de la Tour-du-Jongleur (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 1872

創作者:Camille Pissarro(卡密爾畢沙羅) 1830-1903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1.jpg   

Tour-du-Jongleur 其實是在法國 Louveciennes 地區著名的連續拱橋,是路易十四時期所建造的水利工程,畢沙羅在1871年與 Julie Vellay 結婚後便居住在 Louveciennes 這個巴黎近郊的小鎮,在這裡他留下了許多充滿了鄉村景緻的畫作: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3.jpg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4.jpg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5.jpg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6.jpg   

同一時期另一位印象派的畫家希斯萊 (Alfred Sisley) 也住在這裡,兩人還經常一起外出作畫,也留下不少這個地區的風景畫作。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7.jpg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8.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畢沙羅的三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 La Seine à Port-Marly, le lavoir」,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29-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2,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Pont de Maincy (曼西橋) 1879

創作者:Paul Cézanne(保羅.塞尚) 1839-1906

43-曼西橋-01.jpg   

這件作品在繪畫技巧上仍然承襲了印象派的風格,但整個構圖上卻有了重大的突破,仔細觀察,在畫作中左右兩座橋墩水平線在左右兩方並非形成一直線 (圖中標示藍色線條部份),如果按古典理論的構圖,我們會覺得整座曼西橋的相對位置有許多的不合理,有空間被扭曲的不平衡感:

43-曼西橋-02.jpg   

塞尚對現代繪畫的影響還不只於此,他的畫作中巧妙地呈現出「雙眼視覺效應 Binocular Vision」,雙眼的視角創造物件的立體感及距離感,雙眼的距離決定視野,雙眼的移動則產生雙眼單視與立體環繞的視場效果。這種理論的實踐徹底推翻了自古典學派以來所創的透視圖法規則,無論是單消點或是三消點的立體構圖理論在此完全被塞尚所顚覆。

43-曼西橋-09.jpg   

塞尚對繪畫空間的掌握方式引發二十世紀初的「立體主義 Cubism」,他把以往透視的三向度空間知覺轉變為二向度的知覺方式,但是塞尚並不是要把物體扁平化,相反的,他是為了更接近自然,繪畫表現應該與日常活動時不斷變動甚至變形的知覺相符,我們就進一步來欣賞塞尚幾件屬於這一類視覺差異的作品:

43-曼西橋-03.jpg  

43-曼西橋-04.jpg  

43-曼西橋-05.jpg  

43-曼西橋-06.jpg  

43-曼西橋-07.jpg  

43-曼西橋-08.jpg   

這種由於視點的移動造成的比例不對稱和空間的扭曲也成為立體畫派的理論基礎,進而帶動現代美術的多元發展,稱塞尚為「現代藝術之父」真的是實至名歸。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保羅.塞尚的兩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諾曼第農舍庭院Cour d'une ferme」,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1-諾曼第農舍庭院-【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2,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Moulin de Saint-Nicolas-lez-Arras (聖尼可拉--阿哈斯地方的磨坊) 1874

創作者: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卡密爾柯洛) 1796-1875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01.jpg   

這是柯洛過世前一年的作品,此時他已經78歲,但他仍能以極為精細的筆觸描繪出這幅層次分明、溫馨動人的畫作。在森林的盡頭有一戶人家,溪水輕輕繞過,小伙子在溪中捕捉小魚,父親則在岸邊注視著…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02.jpg   

每次觀賞柯洛的作品總會讓人感到一種安詳、寧靜的氛圍,樹葉在陽光的照拂下閃閃發光,人物在畫中雖顯得渺小,但卻是畫龍點睛,讓森林美景有了呼吸、有了笑聲,讓人忍不住想深深地吸一口森林中清新的空氣…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04.jpg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05.jpg   

一個多麼令人懷念的抒情畫家,1975年,隨著柯洛辭世,巴比松畫派悄悄落幕,但這種如夢似幻、詩情畫意的光影卻讓畢沙羅、莫內、西斯萊等印象派年輕畫家對光與影有了更多了啟發、更多的追尋,柯洛或許未曾預料,他的堅持與努力會在他身後開啟了繪畫史上另一個新的紀元。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03.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柯洛的三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馬庫西斯之憶 La Charrette, souvenir de Marcoussis」以及「梓樹,亞弗烈村之憶  La Catalpa, souvenirs de Ville-d'Avray」,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25-馬庫西斯之憶-【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30-梓樹,亞弗烈村之憶-【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Cour d'une ferme (諾曼第農舍庭院) 1879

創作者:Paul Cézanne(保羅.塞尚) 1839-1906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1.jpg   

這件作品在空間視線的安排上讓人有一種明顯的壓迫感,右方的白色牆面將整個農舍畫面向左擠壓,在視線上形成一種阻隔,畫面右方也有一道牆,在兩道牆之間約略可以看到農舍的全貌,農舍門窗緊密,前後各有一棵枯樹,農舍左側還有一間略矮的茅草屋,緊緊黏在農舍一角,好像有一股力量將農舍往右後方推擠… 

塞尚的作品風格從最早的「黑暗時期 Dark Period」到1870年間的「印象派時期 Impressionist Period」,一直到了1878年到1890年間,塞尚開始凝聚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與繪畫理論,上面這件作品便是他嚐試突破過程中的一段實驗。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2.jpg   

他將物體的色彩與外形逐步簡化成單純的色塊與構圖,運用色塊來簡化物體的形象,反而以顏色來突顯畫家的情緒,這一理論的實踐也間接促動了「野獸派 Fauvism」的興起,他一系列的 Mont Sainte Victoire 畫作便是一個實驗的過程: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3.jpg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4.jpg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5.jpg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6.jpg   

塞尚誕生於1839年南法的普羅旺斯埃克斯 (Aix-en-Provence),他的一生、他的世界、他的生命與繪畫密不可分,塞尚對藝術有著一股異於常人的狂熱,他那神經質且極端敏感的個性使得他行為孤僻,不善與人為伍,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壓抑著豐沛的情感,像隱士般深居簡出,潛心研究繪畫,透過縝密的觀察與內心的沉思,終於創造出完全屬於自己的風格,並成就了偉大的藝術。 

By Pongo (May 2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 (春天的森林邊緣) 1885

創作者:Alfred Sisley(阿弗瑞德.希斯萊) 1839-1899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1.jpg   

這件作品取名為春天的森林邊緣,視線是從森林內向外望去,穿過最後這幾行樹,不遠處就是一戶農家,意味著任何困難終究有突破的一天,苦盡甘來,生命自然豁然開朗。 

阿弗瑞德.希斯萊 Alfred Sisley」一生當中絕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法國,但直到他過世的那一天他仍無法取得法國國籍,他是英國籍的法國印象畫派大師。 

希斯萊在法國藝術學院期間認識了莫內 (Claude Monet)、雷諾瓦 (Auguste Renoir)、巴齊耶 (Frédéric Bazille)..等年輕的畫家,他們理念相同因此一拍即合,經常一起結伴去戶外寫生,試圖用畫筆去捕捉變化多端的光影。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2.jpg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3.jpg   

但由於他們這種創新的理念在當時並未受到民眾的歡迎,不但每每報名沙龍展都敗興而歸,他們的作品也很難賣到好的價錢,所以這群年輕的畫家們都過著十分拮据的生活,所幸希斯萊還有來自父親的經濟支援,所以還能勉強繼續他的創作生涯。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4.jpg   

1880年他移居到巴黎近郊的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小鎮,這裡原本就是孕育出巴比松畫派的地方,希斯萊的這一幅「春天的森林邊緣」或許就是希望沾染了楓丹白露森林的那股靈氣之後能夠在事業上能夠突破,生活能否就真的從此漸入佳境。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5.jpg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6.jpg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7.jpg   

By Pongo (May 20,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Seine à Champrosay (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 1876

創作者:Pierre-Auguste Renoir(奧古斯都·雷諾瓦) 1841-1919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1.jpg   

「雷諾瓦 Auguste Renoir」單純只畫風景的作品並不多,尤其是在他年輕的時候,他都把繪畫的主題專注在少女或小孩,他熱愛朋友、熱愛人群,卻也忠於自己,在一群志在捕捉大自然光與影變幻的印象派畫家好友的環繞下,他還是始終堅持自己喜歡畫生活周遭的小人物,他還曾經不解地問莫內「為什麼老是重覆不停地畫著同樣的一堆乾草」,雖然兩人的創作理念大相逕庭,但雷諾瓦仍視莫內為一生的摯友,充份顯現出雷諾瓦率直天真的個性。 

即便如此,雷諾瓦也偶爾會陪著這群印象派畫家好友到山間水湄去作畫,他的風景畫還是一如往常般的充滿了各式各樣鮮艷的色彩,或許透過這位快樂畫家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一直都是如此繽紛而多彩的吧…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2.jpg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3.jpg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4.jpg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5.jpg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6.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雷諾瓦的三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彈鋼琴的少女 Jeunes filles au piano」,還有我在「藝術與大師」系列的幾篇文章對雷諾瓦有更深入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15-彈鋼琴的少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派】雷諾瓦(之一):傳遞著歡樂愉悅的熱鬧氣氛

 

【印象派】雷諾瓦(之二):熱愛時尚又觀察細微的藝術家

 

【印象派】雷諾瓦(之三):捕捉眼神中稍縱即逝的永恆

   

By Pongo (May 20,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