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奧塞美術館三十週年大展 (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奧塞美術館 (Musée d'Orsay) 這個號稱是印象派大本營的美術館就矗立在巴黎塞納河的左岸,美術館原址最早期是拿破崙時代的奧塞宮 (Palais d'Orsay):

00-奧塞美術館-02.jpg            

奧塞宮在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事件所引發的內戰中被大火燒毁,1900巴黎世界博覽會期間原址重建為奧塞火車站 (Gare d'Orsay):

00-奧塞美術館-03.jpg      

奧塞火車站是由Lucien Magne、Victor Laloux和Émile Bénard三位建築師所共同設計,1939年車站關閉後就漸漸成為被人們棄置的歷史建築,直到1986年才重新整修成為當前的美術館。

00-奧塞美術館-01.jpg     

00-奧塞美術館-04.jpg      

印象派的畫家與作品堪稱是國人最為熟悉的西洋美術畫派,而奧塞美術館所典藏的珍品便是以印象派為核心,收納了十九世紀從1848至1914年間的藝術創作,而這段期間也正值西洋美術史上從古典學院風格轉換到現代美術的關鍵時期。這次由故宮博物院精心策劃的「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便是以穿越十九世紀的五組畫派69件作品依序呈現,讓觀展的群眾能藉由展出作品的安排明顯地感受與欣賞隨著歷史演進而不斷變化的藝術流派。

00-奧塞美術館-05.jpg      

配合本次的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同時也回應許多粉絲與好友的要求,特別分享了一些本次參展作品的介紹與說明,希望能提供有興趣觀展的民眾更深入的探索,讓實際觀展的過程能有更多的體會與感動。

00-奧塞美術館-06.jpg      

由於「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是按照十九世紀西洋美術史上陸續出現的不同畫派來呈現,一方面可以藉由這種展示讓觀賞者能體驗西洋美術的演進過程,同時能比較各個派別之間的差異與傳承,因此在參觀本次展覽之前若能先了解一下西洋美術史,對參觀展覽的過程或許會更有感覺,因此特別準備了一篇文章來簡介整個西洋美術史各個派別的演進概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下方連結前往了解:

【印象.左岸】-看展攻略之西洋美術派別演進-【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以下便是本次展出的69件作品目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個別點選喜歡的畫作進入閱讀更深入的賞析: 

一、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 Romantisme et Classicisme 

01-梅曾斯的酷刑 Le Supplice de Mézence  

【印象.左岸】-01-梅曾斯的酷刑-【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2-獵虎圖 Chasse au tigre

【印象.左岸】-02-獵虎圖-【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3-襲擾 L'Assaut 

【印象.左岸】-03-襲擾-【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4-鬥雞(古希臘青年鬥雞) Jeunes Grecs faisant battre des coqs

【印象.左岸】-04-鬥雞-【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5-真理 La Vérité

【印象.左岸】-05-真理-【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6-黛安娜 Diane  

【印象.左岸】-06-黛安娜 Diane-【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7-深淵 Le gouffre, paysage

【印象.左岸】-07-深淵-【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二、學院派與寫實主義 Académisme et Réalisme

08-克雷伯爵夫人 Portrait de la Comtesse Keller

【印象.左岸】-08-克雷伯爵夫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9-小約翰 Le petit saint Jean

【印象.左岸】-09-小約翰-【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0-男童肖像 Portrait d'enfant

【印象.左岸】-10-男童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1-裸女與小狗 Femme nue au chien

【印象.左岸】-11-裸女與小狗-【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2-瓦爾戴斯拉畢涅夫人 Madame Valtesse de la Bigne

【印象.左岸】-12-瓦爾戴斯‧德‧拉畢涅夫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3-雨果肖像 Portrait de Victor Hugo

【印象.左岸】-13-雨果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4-證券行群像 Portrait à la bourse

【印象.左岸】-14-證券行群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5-彈鋼琴的少女Jeunes filles au piano

【印象.左岸】-15-彈鋼琴的少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6-保羅勒克雷爾肖像Paul Leclercq

【印象.左岸】-16-保羅‧勒克雷爾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7-克羅德柏罕-德-維雷爾肖像 Claude Bernheim de Villiers

【印象.左岸】-17-克羅德‧柏罕-德-維雷爾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8-加斯東柏罕-德-維雷爾夫人肖像 Madame Gaston Bernheim de Villers

【印象.左岸】-18-加斯東‧柏罕-德-維雷爾夫人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9-潔妮維葉柏罕-德-維雷爾肖像 Geneviève Bernheim de Villers

【印象.左岸】-19-潔妮維葉‧柏罕-德-維雷爾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0-拾穗 Des glaneuses

【印象.左岸】-20-拾穗-【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1-拆麻繩 Effileuses d'étoupe

【印象.左岸】-21-拆麻繩-【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2-拾穗者之歸 Le Rappel des glaneuses

【印象.左岸】-22-拾穗者之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3-農婦 Paysanne

【印象.左岸】-23-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4-諾曼地葛瑞維村送牛奶的農婦 Laitière normande à Gréville

【印象.左岸】-24-諾曼地葛瑞維村送牛奶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5-馬庫西斯之憶 La Charrette, souvenir de Marcoussis

【印象.左岸】-25-馬庫西斯之憶-【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6-牧羊女與羊群 Bergère avec son troupeau

【印象.左岸】-26-牧羊女與羊群-【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7-牧場養鵝女 Le Pâturage à la gardeuse d'oies

【印象.左岸】-27-牧場養鵝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8-樅木屋父親之逝 La Mort du père dans une isba

【印象.左岸】-28-樅木屋父親之逝-【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三、印象派與自然主義 Impressionnisme et Naturalisme

29-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 La Seine à Port-Marly, le lavoir

【印象.左岸】-29-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0-梓樹,亞弗烈村之憶 La Catalpa, souvenirs de Ville-d'Avray

【印象.左岸】-30-梓樹,亞弗烈村之憶-【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1-乾草地 Les foins

【印象.左岸】-31-乾草地-【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2-農婦曼達拉梅特莉 Manda Lamétrie, fermière

【印象.左岸】-32-農婦曼達.拉梅特莉-【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3-飲馬圖 Chevaux à l'abreuvoir

【印象.左岸】-33-飲馬圖-【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4-維特伊雪景 Effet de neige à Vétheuil

【印象.左岸】-34-維特伊雪景-【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5-塞納河畔維特伊 La Seine à Vétheuil

【印象.左岸】-35-塞納河畔維特伊-【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6-卡瑪瑞港 Le Port de Camaret

【印象.左岸】-36-卡瑪瑞港-【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7-荷蘭風車與小船 En Hollande, les barques près du moulin

【印象.左岸】-37-荷蘭風車與小船-【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8-圖維爾海邊 La Plage de Trouville

【印象.左岸】-38-圖維爾海邊-【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 La Seine à Champrosay

【印象.左岸】-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0-春天的森林邊緣 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

【印象.左岸】-40-春天的森林邊緣-【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1-諾曼第農舍庭院 Cour d'une ferme (Cour de ferme en Normandie)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41-諾曼第農舍庭院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 Le Moulin de Saint-Nicolas-lez-Arras

【印象.左岸】-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3-曼西橋 Pont de Maincy

【印象.左岸】-43-曼西橋-【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4-圖爾榮格勒地方的小路 Allée de la Tour-du-Jongleur

【印象.左岸】-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 Château Gaillard, les Andelys

【印象.左岸】-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6-藍衣農夫 Petit paysan en bleu

【印象.左岸】-46-藍衣農夫-【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7-曬衣服的女人 Femme étendant du linge

【印象.左岸】-47-曬衣服的女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8-沙埔隆樹林一角 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

【印象.左岸】-48-沙埔隆樹林一角-【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9-羅安運河 Le Canal du Loing

【印象.左岸】-49-羅安運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0-羅安河畔莫瑞鎮 Moret, bords du Loing

【印象.左岸】-50-羅安河畔莫瑞鎮-【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1-莫瑞橋 Le Pont de Moret 

【印象.左岸】-51-莫瑞橋-【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四、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 Symbolisme et Eclectisme

52-嘉拉蒂 Galatée

【印象.左岸】-52-嘉拉蒂-【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3-告別白日 L'Adieu au soleil

【印象.左岸】-53-告別白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 Venezia Bella regina del mare

【印象.左岸】-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5-閱讀的女子 La Liseuse

【印象.左岸】-55-閱讀的女子-【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6-聖安東尼的誘惑 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

【印象.左岸】-56-聖安東尼的誘惑-【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7-牧羊人休憩時光 Le repos du berger 

【印象.左岸】-57-牧羊人休憩時光-【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五、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種種起源

58-夏娃 Eve

【印象.左岸】-58-夏娃-【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9-希望 L'Espérance

【印象.左岸】-59-希望-【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0-永恆的夏日 L'Eternel été

【印象.左岸】-60-永恆的夏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1-封閉花園的女人 La Dame au jardin clos

【印象.左岸】-61-封閉花園的女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2-梳洗的女人 Femmes à leur toilette

【印象.左岸】-62-梳洗的女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3-大裸女圖 Grand nu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63-大裸女圖 

64-葛朗地的曬鹽女 Ramasseuse de sel à Guérande

【印象.左岸】-64-葛朗地的曬鹽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5-午睡La Méridienne

【印象.左岸】-65-午睡-【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 Bretonne donnant à manger aux cochons

【印象.左岸】-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7-布列塔尼農婦 Paysannes bretonnes

【印象.左岸】-67-布列塔尼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8-拉伊達河畔洗衣婦 Les Laveuses à la Laïta

【印象.左岸】-68-拉伊達河畔洗衣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9-橄欖樹 Les Oliviers

【印象.左岸】-69-橄欖樹-【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0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是按照十九世紀西洋美術史上陸續出現的不同畫派來呈現,一方面可以藉由這種展示讓觀賞者能體驗西洋美術的演進過程,同時能比較各個派別之間的差異與傳承,因此不妨在參觀本次展覽之前先來了解一下西洋美術史。

00-奧塞美術館-05.jpg   

西方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後有古希臘文明、埃及文明、羅馬文明,到了西元第五世紀羅馬帝國淪亡後,整個歐洲陷入戰亂與動蕩的黑暗時期 The Dark Age,直到十四世紀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才逐漸將西洋美術帶向另一個高峰。

00-奧塞美術館-07.jpg   

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 的代表人物包括:多那泰羅 (David Donatello)、馬薩其奧 (Masaccio)、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喬凡尼貝里尼 (Giovanni Bellini)、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 (Buonarroti Michelangelo)、拉斐爾 (Santi Raphael)、提香 (Titian),此一時期的作品多半為裝飾教堂或神殿的濕壁畫或是雕像,主題也大多圍繞在聖經故事或希臘羅馬神話故事,這些作品大都呈現色彩鮮明、構圖自由的風格,有的精緻細膩、有的婉約動人,其中更不乏氣勢磅礡、扣人心弦的傳世極品。

00-奧塞美術館-08.jpg  

00-奧塞美術館-09.jpg  

00-奧塞美術館-10.jpg  

00-奧塞美術館-11.jpg  

00-奧塞美術館-12.jpg     

這股文藝復興的風潮逐漸由希臘羅馬向外擴散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也開始盛行,尤其是法國,逐步取代希臘羅馬而成為西洋美術的核心到了十七世紀,資本家的興起西洋美術成為炫富的手段此時期的藝術風格更加強調華麗絢爛、金碧輝煌的裝飾性,一般稱此一時期為巴洛克(Baroque) 時期,藝術成為時尚的表徵,激情、浮誇、熱情、奔放成為此一時期的特色除了教堂的裝飾畫之外風景靜物肖像畫也成為流行的主軸,而代表性人物則包括:卡拉瓦喬 (Caravaggio)、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林布蘭特 (Rembrandt van Rijn)、拉突爾 (La Tour)、普桑 (Nicolas Poussin)。

00-奧塞美術館-13.jpg  

00-奧塞美術館-14.jpg  

00-奧塞美術館-15.jpg  

00-奧塞美術館-16.jpg   

十八世紀初,由於當時社會彌著一股奢華、享樂愛慾交織的風氣,巴洛克風格也因此轉而成為一種纖巧、精緻、甚至帶有一些異國風情的洛可可 Rococo 風格,此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布雪 (François Boucher)、華托 (Antoine Watteau)

00-奧塞美術館-17.jpg  

00-奧塞美術館-18.jpg  

00-奧塞美術館-19.jpg  

00-奧塞美術館-20.jpg   

但這種奢華享樂的風氣在十八世紀後半葉逐漸被人們所厭倦,歐洲各國不約而同地掀起一波「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反對這種放縱、頽的無知,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主張邏輯、清晰、單純道德理性,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則充滿了緬懷復古之情,希望回到當時單純的美學觀點。歐洲藝術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之下,於是形成了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主要藝術家包括: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安格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以及卡諾瓦 (Antonio Canova)。

00-奧塞美術館-21.jpg  

00-奧塞美術館-22.jpg  

00-奧塞美術館-23.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參展的作品大致就是從此一時期開始,分成五大部份,分別為:一、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二、學院派與寫實主義;三、印象派與自然主義;四、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五、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種種起源。

00-奧塞美術館-06.jpg   

新古典主義的特色在於構圖嚴謹、筆觸細膩,作品的主題不再是聖經與神話故事,多半取材自歷史故事,或是單純的人物肖像畫作,新古典主義由於受到官方的支持,所以一直居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西方藝壇的主流地位,但在1790年工業革命前後出現了浪漫主義 Romanticism,主張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基礎,強調藝術要能引發人們的各種情緒,如:不安、恐、以及人在融入大自然壯麗美景時所應表現出謙卑和敬畏,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包括: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傑利柯 (Théodore Géricault)。

00-奧塞美術館-24.jpg  

00-奧塞美術館-25.jpg  

00-奧塞美術館-26.jpg   

既然前有大膽、自由的浪漫派畫家不畏傳統學院派和官方新古典主義的壓力,開創了繪畫的新境界,這種突破現況的精彩情節也逐漸在法國藝壇間擴散開來,以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 與杜米埃 (Honoré Daumier) 為首的寫實主義 (Realism) 者也形成了當代畫壇的另一股趨勢,他們主張繪畫必須與畫家的日常生活緊密契合,忠實的描寫生活中真實的景象,這股力量也受到荷蘭畫家林布蘭特 (Rembrandt van Rijn) 和英國畫家康斯坦伯 (John Constable) 和透納 (William Turner) 的支持,這些寫實畫派的擁護者堅持不論是寧靜的鄉間景色或狂野的海上風暴,都是要畫出自己親眼所見的景致。

00-奧塞美術館-27.jpg  

00-奧塞美術館-28.jpg  

00-奧塞美術館-29.jpg  

00-奧塞美術館-30.jpg  

00-奧塞美術館-31.jpg  

00-奧塞美術館-32.jpg   

寫實主義的興起,漸漸成為足夠與浪漫主義並駕齊驅的主流思潮,支持者越來越多,也慢摱出現了一些分支,其中自然主義就是寫實主義的另一種思維的呈現,寫實主義重視對世界的直接觀察,表現出真實的瑕疵與不完美,完全不加以美化,而自然主義則會對描寫主體的瑕疵或不完美加以修正,而呈現更美好的視覺感官體驗,自然主義代表性的人物則包括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 的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布荷東 (Jules Louis Breton)杭特 (William Morris Hunt)、以及美國的貝克 (William Bliss Baker)。巴比松畫派的繪畫風格著重於農村生活景色,採實地寫生的方式,此種現場寫生的方式明顯影響了後續印象派的主張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巴比松畫派是在室外打稿、然後在畫室完成作品,印象派則是從頭到尾都在室外現場完成整件作品。

00-奧塞美術館-33.jpg  

00-奧塞美術館-34.jpg  

00-奧塞美術館-35.jpg   

當然,十九世紀西洋美術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印象畫派 (Impressionism),以「印象派之父」莫內 (Claude Monet) 的一幅「日出印象」而得名的印象畫派也是國人最熟悉的畫派,其代表人物除了莫內之外,還包括: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竇加 (Edgar Degas)、馬奈 (Edouard Manet)、希斯萊 (Alfred Sisley)、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印象派的風格巧妙地融合了庫爾貝的「膽」、林布蘭特的「影」、康斯坦伯的「光」,還有巴比松畫派的「景」,可謂是集大成而創新的畫派,也難怪在近代美術史上具備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

00-奧塞美術館-36.jpg  

00-奧塞美術館-37.jpg  

00-奧塞美術館-38.jpg  

00-奧塞美術館-39.jpg   

從印象派到新印象派 (Neo Impressionism)、後印象派 (Post Impressionism),一脈相傳又有新的突破,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把藝術構成的元素分解開來,加入新的元素再重新整合成一種新的風格,這種解構後的創新也孕育出許多新的思維與派別,像是以「點描技法 Pointillism」的秀拉 (Georges Seurat) 為首的新印象派、以塞尚 (Paul Cezanne)、高更 (Paul Gauguin)、梵谷 (Vincent Van Gogh) 為首的後印象派,在寫實主義中摻入主觀想像且帶有稍許神祕色彩的象徵主義 (Symbolism),還有從各派風格當中挑選出各種不同元素再重新組合成全新風格的折衷主義 (Eclecticism)…等。

00-奧塞美術館-40.jpg  

00-奧塞美術館-41.jpg  

00-奧塞美術館-42.jpg  

00-奧塞美術館-43.jpg  

00-奧塞美術館-44.jpg   

就這樣,十九世紀末期,在一波又一波勇於創新的潮流下,一時之間西洋藝壇風起雲湧、群雄並起,各門各派各領風騷,也為二十世紀開啟了一扇更多元、更豐富的大門。 

By Pongo (May 0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品名稱:Les Oliviers (橄欖樹) 1898

創作者:René Seyssaud(雷納塞索德) 1867-1952

69-橄欖樹-01.jpg   

René Seyssaud 是野獸派 (Fauvism) 的先驅者,強調色彩的情緒以及提昇純色運用的地位,他的作品不遵循當代的流行或規範,勇於追求內心的直覺,而用不同色彩的搭配來尋求視覺美學上的平衡。

69-橄欖樹-03.jpg  

69-橄欖樹-04.jpg   

就如同塞尚 (Paul Cézanne) 愛上了聖維克多山脈 (Mont Sainte-Victoire),塞索德心目中也有一座聖山,那就是法國東南方的風秃山 (Mont Ventoux),他大部份的作品都和風秃山有關,即使他因為肺結核必須移居海邊的城市,他對這座心目中的聖山仍是念念不忘,他用他的心去觀察這座山的一切,也用他的筆畫出了心中的這座聖山,一年四季不同風貌的聖山:

69-橄欖樹-02.jpg  

69-橄欖樹-05.jpg  

69-橄欖樹-06.jpg  

69-橄欖樹-07.jpg   

By Pongo (June 09,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s Laveuses à la Laïta (拉伊達河畔洗衣婦) 1892

創作者:Paul Serusier(保羅塞律西埃) 1864-1927

68-拉伊達河畔洗衣婦-01.jpg   

其實到了1887年至1891年間,印象畫派捕捉光影、寫實畫派看見什麼畫什麼的風格已經無法滿足這些年輕藝術家追求創新與突破的渴望,於是在塞律西埃和高更為主的那比派年輕藝術家的合作之下,他們提出了分隔主義 (Cloisonnism) 與綜合主義 (Synthetism) 的理念,認為畫家不僅僅是在畫布上重現所看見的物體,而是用顏色和形狀來描繪出畫家看見自然景物後的心情感受,像是塞律西埃在1888年所完成的這件作品「Le Talisman, the Aven River at the Bois d'Amour」便十足具有代表性:

68-拉伊達河畔洗衣婦-02.jpg   

黃色的樹、紅色的路…不再是眼中的景緻,而是描繪心中的色溫,這個突破也給予後繼者很大的想像空間,像是野獸派、抽象畫派…陸陸續續也提出他們的理念,也為二十世紀的西洋美術開創了一個無限的空間。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塞律西埃的兩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 Bretonne donnant à manger aux cochons」,還有幾位那比派畫家的作品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57-牧羊人休憩時光-【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0-永恆的夏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1-封閉花園的女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7-布列塔尼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June 08,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Paysannes bretonnes (布列塔尼農婦) 1894

創作者:Paul Gauguin(保羅高更) 1848-1903

67-布列塔尼農婦-01.jpg   

這是高更分隔主義風格中十分經典的作品之一,主要色調充滿陽光氣息,紅、黃、藍、綠交錯,再加上黑色的輪廓線,高更用畫作不斷重複強調他的理念。

67-布列塔尼農婦-02.jpg  

67-布列塔尼農婦-03.jpg   

保羅高更是後印象派的大師,早期從事證券業的工作,在印象派崛起的年代他接受了畢沙羅的贊助而投身畫壇,先後認識了秀拉、竇加、莫內、雷諾瓦、塞尚、梵谷…等印象派的年輕藝術家,但他始終對印象派的風格不表認同。1890年他和另一群具有創新理念的藝術家保羅塞律西埃 (Paul Serusier)莫里丹尼斯 (Maurice Denis)艾米爾伯納德 (Emile Henri Bernard)…等人組成了那比派 (Les Nabis),並開始發展出一套全新的創作風格,包括:隔色主義 (Cloisonnism)、綜合主義 (Synthetism),在當時的藝壇逐漸受到矚目。

67-布列塔尼農婦-04.jpg   

1891年,高更第一次來到位在大洋洲的大溪地 (Tahiti),熱帶海洋島嶼風光振奮了他的心靈,繁茂的熱帶植物和色彩鮮豔的原住民服飾成為了他取材的主題,在這段期間他完成了許多重要的作品,大溪地風情也成為高更最明顯的標記。

67-布列塔尼農婦-05.jpg  

67-布列塔尼農婦-06.jpg  

67-布列塔尼農婦-07.jpg   

67-布列塔尼農婦-08.jpg  

By Pongo (June 07,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Bretonne donnant à manger aux cochons (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 1889

創作者:Paul Serusier(保羅塞律西埃) 1864-1927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1.jpg   

1888年塞律西埃來到了布列塔尼的阿旺橋 (Pont-Aven),認識了後印象派的大師高更 (Paul Gauguin),他受到了高更的影響,畫作的風格也漸漸呈現出分隔主義 (Cloisonnism) 與綜合主義 (Synthetism) 的特色: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2.jpg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3.jpg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4.jpg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5.jpg  

1890年他與高更、莫里丹尼斯 (Maurice Denis)艾米爾伯納德 (Emile Henri Bernard) 一些有著相同理念的當代畫家創立了「那比派 Les Nabis」,這群年輕的藝術家發表了許多全新的藝術理論和觀念。 

1891 繪製了一幅三段式的作品「蘋果收成 Apple Harvest」,主要是描述農家婦女生活的三個重心,左邊是養育子女、中間是果園採收、右邊則是分享親友,塞律西埃還把整件作品畫成了蘋果的外型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7.jpg   

而1897年高更在最沮喪的時候也畫了一幅三段式的作品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這件作品則是在探討更多人們心中的痛苦與疑慮: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8.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57-牧羊人休憩時光-【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0-永恆的夏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1-封閉花園的女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June 06,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Méridienne (午睡) 1889

創作者:Vincent van Gogh(文生梵谷) 1853-1890

65-午睡-01.jpg   

這是梵谷模仿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 宗師米勒的作品:

65-午睡-02.jpg   

「梵谷 Vincent Van Gogh」,是十九世紀末荷蘭籍的「後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繪畫大師,他醜陋的外表下包覆著的卻是比天使還要柔軟的心。為了練習繪畫技巧,梵谷幾乎是只要醒著就不斷地畫,當找不到新的題材時,梵谷便會從畫冊上尋找一些大師們的作品來模仿,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一直是梵谷從早期習作時就十分崇拜的畫家,他眼中的米勒老爹是個關懷農民的大地畫家,也是他持續不斷學習模仿的大師,以下我們就把米勒的原作 (左) 與梵谷的模仿畫作 (右) 放在一起讓大家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

65-午睡-03.jpg  

65-午睡-04.jpg  

65-午睡-05.jpg  

65-午睡-06.jpg  

65-午睡-07.jpg  

65-午睡-08.jpg   

梵谷不只是模仿米勒的畫作,也模仿許多大師的作品,像是浪漫畫派宗師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也是他經常喜歡模仿的對象:

65-午睡-09.jpg  

65-午睡-10.jpg   

他就是完全停不下來,對他來說,畫,是對抗他內心痛苦侵蝕的藥,無法停歇、即便累垮了也還是找不到終點。 

延伸閱讀:

【後印象派】梵谷 (之一):註定一生孤獨漂泊的靈魂

 

【後印象派】梵谷 (之二):像向日葵般期待陽光的靈魂

 

【後印象派】梵谷 (之三):火焰般燃燒的靈魂

 

【後印象派】梵谷 (之四):從星空中隕落的靈魂

 

【後印象派】梵谷 (之五):在絕望中屈服的靈魂

 

By Pongo (June 05,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Ramasseuse de sel à Guérande (葛朗地的曬鹽女) unknown

創作者:Mathurin Méheut (馬瑟林梅威特) 1882-1958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1.jpg   

Mathurin Méheut不僅是位畫家,同時也是陶藝家、雕刻家,出生在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因此他的作品都帶著濃濃的布列塔尼風情: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2.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3.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4.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5.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6.jpg   

他的畫風輕快流暢,無論是素描、水彩、油畫都帶著插畫或是速寫的風格,他還擅長描繪各種動物的各種姿態,無論是地上跑的或是海裡游的描繪得栩栩如生: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7.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8.jpg   

1921 Mathurin Méheut受任為法國國防部 French Ministry of Defence 的官方指定畫師,這段期間他畫了許多軍旅生活的點點滴滴: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9.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10.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11.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12.jpg   

By Pongo (June 04,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Grand nu (大裸女圖) 1907

創作者:Pierre-Auguste Renoir(奧古斯都雷諾瓦) 1841-1919

63-大裸女圖-01.jpg   

這是雷諾瓦較為晚期的作品,此時期的他似乎遇到了一些瓶頸,只重視光線與水紋的印象派美學,已完全無法滿足他內心對人物描繪的熱情,一心想要尋求突破的雷諾瓦開始進入嚴肅時期 (Dry Period),這段時期他幾乎把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他最喜歡描繪的女子與小孩身上,試圖在這一系列的創作過程中重新找到自已的風格。

63-大裸女圖-02.jpg  

63-大裸女圖-03.jpg  

63-大裸女圖-06.jpg     

此一時期他筆下的人物呈現出更為圓潤的線條,整個畫作也以紅色為主色調,在構圖上也更加簡單:

63-大裸女圖-04.jpg 

晚年的雷諾瓦因妻子逝世而心情低落,加上長期風濕性關節炎纏身,必須以輪椅代步,即使在雙手手指已僵硬的情況下,雷諾仍堅持繪畫,雖然肢體的痛苦對他的作畫過程造成極大的負擔,但在他的作品裡幾乎看不出身體衰頹的任何蛛絲馬跡。他的風格仍如年輕時的畫作一般呈現著同樣的歡樂與幸福,人物也一如往常地甜美與嫵媚,正如他所說的:「痛苦終將過去,只有美麗會永存 La douleur passe,la beauté reste」。這位「快樂畫家」所傳達的不只是藝術之美,更傳達出人性中最動人的堅持。

63-大裸女圖-05.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了雷諾瓦的四件作品,包括先前已經介紹過的:彈鋼琴的少女 (Jeunes filles au piano)、加斯東‧柏罕-德-維雷爾夫人肖像 (Madame Gaston Bernheim de Villers)、潔妮維葉‧柏罕-德-維雷爾肖像 (Geneviève Bernheim de Villers)…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15-彈鋼琴的少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18-加斯東‧柏罕-德-維雷爾夫人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19-潔妮維葉‧柏罕-德-維雷爾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派】雷諾瓦(之一):傳遞著歡樂愉悅的熱鬧氣氛

【印象派】雷諾瓦(之二):熱愛時尚又觀察細微的藝術家

【印象派】雷諾瓦(之三):捕捉眼神中稍縱即逝的永恆

 

By Pongo (June 03,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Femmes à leur toilette (梳洗的女人) 1897

創作者:Félix Vallotton(菲利克斯瓦羅頓) 1865-1925

62-梳洗的女人-01.jpg   

Félix Vallotton 早期的畫作是以屬於學院派風格的肖像畫居多,其中還包括一些自畫像:

62-梳洗的女人-02.jpg  

62-梳洗的女人-03.jpg   

1890瓦羅頓加入那比派 (Les Nabis) 之後畫風開始改變,雖然還保有一些傳統學院派細膩的筆觸,但整體構圖已經明顯平面化,忽略了遠近之間相對的距離感,讓空間呈現一種扭曲的狀態:

62-梳洗的女人-04.jpg  

62-梳洗的女人-05.jpg  

62-梳洗的女人-06.jpg   

1900之後瓦羅頓的作品有了更明顯的自我風格,線條變得單純,顏色也變得更加鮮明:

62-梳洗的女人-07.jpg  

62-梳洗的女人-08.jpg   

1910年之後的作品則完全擺脫學院派畫作的影子,呈現屬於瓦羅頓的夢幻與極簡風格:

62-梳洗的女人-09.jpg  

62-梳洗的女人-10.jpg  

62-梳洗的女人-11.jpg  

62-梳洗的女人-12.jpg   

Félix Vallotton 是多元多產的藝術家,在他近40年的創作生涯中便留下了超過1,700幅的油畫、200幅的版畫、以及許多木刻作品,他的轉變也正是現代美術的一個小縮影,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西洋美術也由印象畫派的引領之下,各種不同的創作理念紛紛出籠,也讓現代美術展現出更多元、更豐富的多變風格。 

By Pongo (June 02,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Dame au jardin clos (封閉花園的女人) 1894

創作者:Maurice Denis(莫里丹尼斯) 1870-1943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1.jpg   

Maurice Denis 對藝壇主要的貢獻不僅止於畫作,他還致力於現代藝術理論的研究與推動,1890年他與一些有著相同理念的當代畫家創立了「那比派 Les Nabis」,這群年輕的藝術家發表了許多全新的藝術理論和觀念,對後續野獸畫派、立體畫派、還有抽象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2.jpg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3.jpg   

他認為畫作就是應該單純的將眼前所見的事物用顏色和輪廓呈現在平面畫布上,因此他的許多作品就是這一種觀念的具體實例: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4.jpg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5.jpg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6.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60-永恆的夏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June 0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ternel été (永恆的夏日) 1905

創作者:Maurice Denis(莫里丹尼斯) 1870-1943

60-永恆的夏日-01.jpg   

這是一件多元媒材的畫作,包括:蛋彩 (Tempera)、樹膠水彩 (Gouache)、炭筆 (Charcoal),畫作的全名是 L'Eternel été:le chant choral, l'orgue, le quator, la danse,意思指的就是「永恆的夏天:合唱、管風琴、四重奏、舞蹈」。 

Maurice Denis 是法國象徵主義的畫家,自幼生長在諾曼地海邊,因此在他的畫作中出現許多人們在海邊遊玩的場景:

60-永恆的夏日-02.jpg  

60-永恆的夏日-03.jpg   

Maurice Denis 本身就有7個兒女,因此在他描繪這些場景時經常也會融入滿滿的親情:

60-永恆的夏日-04.jpg  

60-永恆的夏日-05.jpg   

眼尖的朋友或許會發現這些作品與先前所介紹的印象畫派、寫實畫派或是自然主義的風景畫作有了明顯的區別,在丹尼斯的作品中少了遠近的距離感,他不再強調單消點、雙消點或三消點的透視圖技法來呈現大地的遼闊,讓整個畫作中的人物或風景呈現更平面的感覺,這就是 Maurice Denis 所要傳達的一種新的概念、新的風格。 

By Pongo (May 30,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spérance (希望) 1872

創作者:Pierre-Cécile Puvis de Chavannes (皮爾普維斯夏凡尼) 1824-1898

59-希望-01.jpg   

這件作品名為希望,代表著夏凡尼在經歷了普法戰爭之後對和平的期待。女子手中的橄欖葉便象徵著和平,背景中殘破的城垣就是戰爭殘酷的傷痕,而清朗的天空則代表著雨過天青的契機,女子身旁礫石地上也長出了花草,一切都代表著苦難即將過去,黎明前每個人都應該抱持著「希望」。 

後印象派大師高更 (Paul Gauguin) 非常喜歡這件作品,還將它畫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一種畫中畫的巧妙構圖:

59-希望-03.jpg   

同一年稍早的時候夏凡尼也曾繪製了一件同名作品,主角的身影、姿勢都完全一樣,只是身上穿了一身潔白的衣裳:

59-希望-02.jpg   

這種感覺好像似曾相識,記得西班牙浪漫主義大師法蘭西斯科哥雅 (Francisco José de Goya) 也曾用相同方式來呈現穿衣服的瑪哈 (La maja vestida) 和裸體的瑪哈(La maja desnuda)一時之間也引發了諸多的議論

59-希望-04.jpg  

59-希望-05.jpg   

夏凡尼出生在法國勃根地 (Burgundy) 地區,原本打算繼承父業成為一名礦工,但20歲那年為了養病而到義大利小住了十段時間,就在這段期間中他大開眼界,隔年回到法國後便從此立志要成為一位畫家,就這樣開啟了他的藝術生涯。 

嚴格說來夏凡尼並不屬於那一個流派雖然他早期曾短暫在浪漫主義 (Romanticism) 宗師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旗下學習也曾被歸類到象徵主義 (Symbolism) 或是現代主義 (Modernism)但他有他自己特定的風格,在藝壇上反而扮演一種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 

他最廣為人們所推崇的是一系列的壁畫作品,但無論是壁畫或是一般的油彩畫作都會讓人陶醉在他那天堂般如夢似真的迷幻當中:

59-希望-07.jpg  

59-希望-08.jpg  

59-希望-09.jpg  

59-希望-10.jpg  

59-希望-06.jpg   

By Pongo (May 30,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Eve (夏娃) 1904

創作者:Odilon Redon(奧迪隆魯東) 1840-1916

58-夏娃-01.jpg   

這件名為「夏娃」的畫作與一般人心中浮現的影像完全不同,這位誘惑亞當偷吃禁果的女性在所有人心目中應該是位面目姣好、身材誘人的大美女,為何在奧迪隆魯東的筆下卻是這個模樣。 

Odilon Redon 是法國象徵主義 (Symbolism) 的畫家,自幼由祖母帶大,因此在他心目中最偉大的女性就是充滿母性光輝的平凡人,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徵,而不是誘惑男性的個體。 

魯東擅長炭筆畫、油畫、版畫、粉臘筆畫,是多元素材的創作者,因此也讓他的作品呈現出多樣不同的變化:

58-夏娃-03.jpg  

58-夏娃-04.jpg  

58-夏娃-05.jpg  

58-夏娃-06.jpg   

他喜歡 Gustave Moreau(古斯塔夫莫羅) 的畫作 Galatée (嘉拉蒂),因此也用相同的主題,莫羅的嘉拉蒂本次也有參展,先前也介紹過,大家不妨點選下方延伸閱讀比較一番:

58-夏娃-02.jpg   

魯東有許多色彩繽紛的畫作,但這些色彩繽紛的花朶、雲彩漸漸的從裝飾轉變成幻想、從具象轉變成抽象,這種虛實交錯的構圖也深深的影響現代美術更多元的創意,尤其是超現實主義的夏卡爾、達利等人的風格便受到魯東這些作品極大的啟發:

58-夏娃-07.jpg  

58-夏娃-08.jpg  

58-夏娃-09.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52-嘉拉蒂-【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9,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repos du berger (牧羊人休憩時光) 1904

創作者:Emile Henri Bernard(艾米爾.亨利.伯納德) 1868-1941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1.jpg   

Emile Henri Bernard 是位風格多變的畫家,但他在各種藝術流派及藝術理論上的相關著作與評論反而更具影響力,遠遠超過他在藝術創作上的成就。 

Emile Bernard 早期是法國後印象派的畫家,和羅特列克、梵谷、高更、塞尚等後印象派大師經常往來並交換繪畫的心得,但幾經接觸後,伯納德自認在繪畫天份上遠遠不及這幾位大師,因此轉而成為藝評家。他尤其崇拜高更,對高更的想法和創作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連高更本人都認為伯納德是最懂得他的藝評家,頗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伯納德是也」的感慨。 

18871888年間,伯納德前往布列塔尼的阿旺橋 (Pont-Aven) 探視高更,他也學著高更畫了一些有關布列塔尼婦女的畫作,風格幾乎是完全模仿高更的作品,因此也被視為是分隔主義 (Cloisonnism) 與綜合主義 (Synthetism) 的成員之一: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2.jpg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3.jpg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4.jpg   

1888年他和高更一起來到阿耳拜訪梵谷,他和高更各畫了一幅自畫像送給梵谷,巧妙的是兩人的自畫像都把對方的肖像掛在自畫像背景的牆上,兩相對照之下顯得格外有趣: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5.jpg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6.jpg   

1889伯納德開始對象徵主義 (Symbolism) 的理念產生興趣,他反對印象派只捕捉物體的外觀形象的主張,也反對新印象派的點描畫派只將外觀以光學方式去解構,還反對塞尚的色塊理論與結構主義,反而主張象徵主義簡化外觀而去探索物體心理層面的象徵意義。 

1893年他走訪埃及、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接觸到古埃及文物、西班牙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後,他又轉而讚賞這種以宗教為主體來探索內心層面的藝術表達方式,於是他重拾畫筆,並發展出屬於他自己一種兼容並蓄的獨特風格: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7.jpg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8.jpg  

57-牧羊人休憩時光-09.jpg   

伯納德最後回到巴黎藝術學院任教,至到終老。 

By Pongo (May 29,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 (聖安東尼的誘惑) 1877

創作者:Paul Cézanne(保羅.塞尚) 1839-1906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1.jpg   

這件作品是取材自法國小說家福樓拜 (Gustave Flaubert) 的長篇小說「聖安東尼的誘惑 The Temptation of St. Anthony」,這段宗教故事是源自於西元第三世紀古埃及主教的「聖安東尼傳」,安東尼是基督教隱修院的苦行者,在他苦修期間魔鬼無所不用其極地用美食、美色、各式各樣的慾望和誘惑企圖動搖他的心志,但安東尼始終堅信上帝,最後總算沒有被魔鬼摧毁而成為「聖安東尼」。 

由於這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因此自古以來便有許多藝術家針對這個主題發揮驚人的想像力來創造出許多優秀的作品: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2.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3.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4.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5.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6.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7.jpg   

其實在1867年間塞尚也曾用相同的主題繪製了一件畫作,我們可以比較兩件作品之間的差異: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8.jpg   

1867年時期的塞尚正值「黑暗時期 Dark Period」,此時期的作品像是「Christ in Limbo」、「誘拐 The Abduction」等作品,幾乎都可看出德拉克洛瓦的影子:

56-聖安東尼的誘惑-09.jpg  

56-聖安東尼的誘惑-10.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塞尚的兩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曼西橋 Pont de Maincy」,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3-曼西橋-【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後印象派】塞尚—孤獨而又自卑的現代藝術之父

 

By Pongo (May 28,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Liseuse (閱讀的女子) 1880

創作者:Jean-Jacques Henner(賈各漢納爾) 1829-1905

55-閱讀的女子-01.jpg   

一位女子裸身躺在絨布毯上翻閱著一本書,一隻手還支撐著下巴,很自然的一個姿態,在暗黑的背景襯托之下女子顯得格外醒目。除了這一幅作品之外,漢納爾還畫了幾件類似的畫作,如果將它們擺在一起欣賞,再加上女子心中的OS,這效果還相當的有趣。 

嗯,這本書還真的蠻無聊的,越看越想睡:

55-閱讀的女子-01.jpg   

真的太無趣了,不如睡個覺吧:

55-閱讀的女子-02.jpg   

躺在絨布毛毯上又熱又癢,好不舒服:

55-閱讀的女子-03.jpg   

換個方向,看看會不會舒服一點:

55-閱讀的女子-04.jpg   

還是熱,乾脆換到沙發上睡:

55-閱讀的女子-05.jpg   

根本睡不著,真是煩死人了:

55-閱讀的女子-06.jpg   

Jean-Jacques Henner 對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所獨創的暈塗法 (Sfumato) 和巴洛克的卡拉瓦喬 (Michelangelo Caravaggio)、荷蘭畫派的林布蘭特 (Rembrandt van Rijn) 所慣用的明暗對比法 (Chiaroscuro) 特別有研究,因此也將這兩種技法大量使用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肖像畫作,用暗色背景來突顯主體,這種光影的佈局能更彰顯主體的視覺效果:

55-閱讀的女子-07.jpg  

55-閱讀的女子-08.jpg  

55-閱讀的女子-09.jpg  

55-閱讀的女子-10.jpg  

55-閱讀的女子-11.jpg   

延伸閱讀:

【光與影】光影魔術師—卡拉瓦喬、林布蘭特、莫內

 

【文藝復興】達文西—蒙娜麗莎的世紀之謎

 

【巴洛克】卡拉瓦喬—被魔鬼附身的天使

 

【巴洛克】林布蘭特—回頭浪子的悲情人生

 

By Pongo (May 28,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品名稱:Venezia Bella regina del mare (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 1893

創作者:Edmond François Aman-Jean (艾德蒙亞曼尚恩) 1858-1936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1.jpg   

「艾德蒙尚恩」是以肖像畫著稱,尤其是女性肖像畫更是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他對拉斐爾前派 (Pre-Raphaelite) 那種優雅細膩的描繪風格十分著迷,因此拉斐爾前派的畫風很自然地便融入艾德蒙尚恩的畫作當中: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2.jpg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3.jpg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4.jpg   

他曾和前一篇所介紹「告別白日」的創作者 Alphonse Osbert(亞豐斯歐斯伯特) 共同學習象徵主義的繪畫風格,因此也常被歸類為象徵主義畫派的畫家,但仔細觀察他的畫作,倒不如說他的風格比較貼近於「拉斐爾前派」反而更為貼切。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5.jpg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6.jpg   

艾德蒙尚恩在巴黎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修習期間與點描畫派 (Pointilism) Georges Seurat(喬治秀拉) 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兩人還在巴黎共用一間工作室秀拉在1881年為他畫了一幅肖像畫,還以這件畫作參加1883年的巴黎沙龍展並因此獲得廣大的迴響: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07.jpg   

尚恩還曾擔任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 (皮爾普維斯夏凡尼) 的助手協助夏凡尼製作壁畫,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也展出了夏凡尼的作品:希望 (L'Espérance),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點選下方連結前往欣賞。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53-告別白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7,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dieu au soleil (告別白日 Farewell to the Sun) 1893

創作者:Alphonse Osbert (亞豐斯歐斯伯特) 1857-1939

53-告別白日-01.jpg   

這件作品所營造的氛圍是神秘中帶著些許的詭異,女子身後的樹幹好像一雙伸向天空的雙手,是企求?是渴望?女子一手支撐著樹幹,另一隻手的手心向上,似乎想承接住即將消逝的日光。太陽緩緩落在海平面上,只剩下微弱的夕照,有氣無力地照撫著這無邊無際的寂寥。 

Alphonse Osbert 原本是法國藝術學院的學生但自從1880年他23歲時開始他陸續受到點描畫派 (Pointilism) 以及象徵主義(Symbolism) 的影響逐漸放棄實景描繪的方式而改以視覺美學與詩意般的情境為主體的方向發展,尤其看到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 (皮爾普維斯) 的畫作那種如夢似幻的美麗神話而讚嘆不已,進而促使歐斯伯特也開始朝向視覺藝術的領域去發展。

53-告別白日-08.jpg   

歐斯伯特偏好使用藍色,而且是十分輕盈、晶瑩剔透的藍,帶點夢幻和遐想的藍:

53-告別白日-02.jpg  

53-告別白日-03.jpg   

有時彷彿能聽到畫中仙子撫慰人心的動人樂音琴聲:

53-告別白日-04.jpg  

53-告別白日-05.jpg   

有時又彷彿能聽到天堂裡仙子們的輕聲談笑,無論是坐著站著躺著或是走著每位仙子都是那麼的優雅動人,讓人彷彿置身在如夢境般的國度裡:

53-告別白日-06.jpg  

53-告別白日-07.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59-希望-【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7,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Galatée (嘉拉蒂 Galatea) 1880

創作者:Gustave Moreau(古斯塔夫莫羅) 1826-1898

52-嘉拉蒂-01.jpg   

這是奇幻美學的經典佳作。取材自奧維德 Ovid 之變形記 (Metamorphoses)故事是描述希臘神話中的獨眼巨人Polyphemus 與寧芙仙子嘉拉蒂之間的故事。嘉拉蒂被囚禁在牢籠中,獨眼巨人貪圖仙子的美色但又受限於自己巨大的身軀無法進入牢籠,只能眼睜睜地在一旁觀看。 

52-嘉拉蒂-00.jpg  

在古斯塔夫莫羅的這件作品中並沒有太仔細去描繪故事的場景,反而是刻意去呈現出一種美女與野獸般的對比、優雅與邪惡、美麗與醜陋、光明與黑暗的對比。 

仔細看畫作的右下方還有一位海中仙子若隱若現地躱在蕾絲般的花中,這種刻意的安排似乎意有所指,是否意味著即使是美麗的外表若是沉溺在炫爛的環境中仍會顯得格外的不起眼。

52-嘉拉蒂-02.jpg   

Gustave Moreau 是法國浪漫主義的畫家,但不只如此,他就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各種藝術風格,最後淬鍊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奇幻美學風格,這個過程中他吸收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及矯飾主義的米開朗基羅法國浪漫畫派的德拉克洛瓦、巴洛克風格的卡拉瓦喬、波斯文化中的細密畫、以及拜占庭文化中的鑲嵌畫,更重要的是他並不是在這些風格中轉換,而是將各種風格的特色加以吸收而融入屬於他自己的獨特畫風。

52-嘉拉蒂-03.jpg  

52-嘉拉蒂-04.jpg   

雖然莫羅的作品主題大部份都是聖經或是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但欣賞他的畫作反而不需要太再意畫的是什麼主題,反而把目光集中在他在色彩與佈局結構上的巧思與安排,畢竟這種以奇幻美學為本體的裝飾畫風格就是要讓觀畫者體驗純粹的美:

52-嘉拉蒂-05.jpg  

52-嘉拉蒂-06.jpg  

52-嘉拉蒂-07.jpg   

古斯塔夫莫羅過世之後便把他的故居 (工作室) 捐獻出來變成莫羅博物館,下次有機會來到巴黎,不妨走訪一趟這間號稱巴黎最奢華的博物館吧! 

By Pongo (May 26,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