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奧塞美術館三十週年大展 (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品名稱:Le Pont de Moret (莫瑞橋) 1893

創作者:Alfred Sisley(阿弗瑞德.希斯萊) 1839-1899

51-莫瑞橋-01.jpg   

莫瑞橋是進入莫瑞鎮必經的小橋,連續拱的造形簡單又不失優雅,配合著莫瑞街上櫛比鱗次的房舍構成了非常溫馨的畫面,在莫瑞鎮的居民心裡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無論從什麼角度來欣賞這座小橋都會讓人心動不已:

51-莫瑞橋-02.jpg  

51-莫瑞橋-03.jpg   

51-莫瑞橋-11.jpg  

51-莫瑞橋-12.jpg  

早期希斯萊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河岸的風光,這些作品中的河流呈現出不同的水紋,無論是輕風拂過、水中倒影、或是陽光佈滿水面,總讓人為之驚艷,這是他最擅長的技巧之一。

51-莫瑞橋-04.jpg  

51-莫瑞橋-05.jpg  

51-莫瑞橋-06.jpg  

51-莫瑞橋-07.jpg  

51-莫瑞橋-09.jpg  

51-莫瑞橋-10.jpg    

 希斯萊雖不像雷諾瓦、莫內等人那麼活躍,他的作風平實,一直專注在法國鄉村風景的描繪,因此也相當受到當時畫壇及藝評的敬重。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希斯萊的五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春天的森林邊緣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沙埔隆樹林一角 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羅安運河 Le Canal du Loing」、以及「羅安河畔莫瑞鎮 Moret, bords du Loing」,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0-春天的森林邊緣-【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8-沙埔隆樹林一角-【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9-羅安運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50-羅安河畔莫瑞鎮-【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6,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Moret, bords du Loing (羅安河畔莫瑞鎮) 1892

創作者:Alfred Sisley (阿弗瑞德.希斯萊) 1839-1899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1.jpg   

1880阿弗瑞德.希斯萊移居到巴黎東南方的小鎮「莫瑞 Moret sur Loing,這是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小鎮,希斯萊非常喜歡這個地方,1880年後就很少離開這裡,最後也終老於此地,因此希斯萊晚期的作品大部份都是描繪莫瑞鎮附近的景緻。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2.jpg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3.jpg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4.jpg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5.jpg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6.jpg  

50-羅安河畔莫瑞鎮-07.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希斯萊的五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春天的森林邊緣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沙埔隆樹林一角 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以及「羅安運河 Le Canal du Loing」,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0-春天的森林邊緣-【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8-沙埔隆樹林一角-【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9-羅安運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5,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Canal du Loing (羅安運河) 1892

創作者:Alfred Sisley(阿弗瑞德.希斯萊) 1839-1899

49-羅安運河-01.jpg   

這是莫瑞鎮羅安運河冬天的景色,運河邊兩排高大的枯樹、融雪後泥濘的道路,對岸不遠處還有一間民房,整個畫面讓人有一種冬天裡灰濛濛而略帶潮濕的感覺,一點點瑟縮、一點點淒涼。   

前面幾篇文章中曾經提到希斯萊最擅長繪製水景,在他900多件作品中便有許多水景,除此之外,希斯萊也喜歡描繪樹木,尤其是高大的白揚樹,在他的作品中也經常看到白揚樹與羅安運河的水景相映成趣:

49-羅安運河-02.jpg  

49-羅安運河-03.jpg   

莫瑞鎮甚至有一條小徑兩側都種滿了整排的白揚樹,這條小徑當然也就成為希斯萊畫作中的常客,他還畫了一系列的 Allée des peupliers de Moret

49-羅安運河-04.jpg  

49-羅安運河-05.jpg  

49-羅安運河-06.jpg  

49-羅安運河-07.jpg  

49-羅安運河-08.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希斯萊的五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春天的森林邊緣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以及「沙埔隆樹林一角 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另外還有幾件在後續文章中將會一一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0-春天的森林邊緣-【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8-沙埔隆樹林一角-【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5,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 (沙埔隆樹林一角) 1892

創作者:Alfred Sisley (阿弗瑞德.希斯萊) 1839-1899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1.jpg   

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秋意正濃,在沙埔隆的一條鄉間小路,兩位村民剛巧在路口相遇,於是停下腳步聊了起來: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2.jpg   

沙埔隆剛好位在楓丹白露森林 (Forest of Fontainebleau) 的邊緣,色彩豐富又充滿變化的景緻總是讓希斯萊流連忘返,喜歡繪製風景畫的希斯萊於是就在這沙埔隆附近的莫瑞鎮定居下來,光是這個景點希斯萊就留下了不少的畫作: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3.jpg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4.jpg   

莫瑞鎮 Moret-sur-Loing 就在巴黎西側近郊、楓丹白露森林的邊緣,附近還有羅安運河 (Le Canal du Loing) 經過,森林、河岸、步道、小鎮,莫瑞鎮的完美景緻都成了希斯萊畫作中的主要元素,也讓這位從巴比松畫派到印象畫派的大師永遠有畫不完的體裁。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5.jpg  

48-沙埔隆樹林一角-06.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希斯萊的五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春天的森林邊緣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另外還有幾件在後續文章中將會一一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0-春天的森林邊緣-【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4,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Femme étendant du linge (曬衣服的女人) 1887

創作者:Camille Pissarro(卡密爾畢沙羅) 1830-1903

47-曬衣服的女人-01.jpg   

這是畢沙羅少數幾件屬於點描技法的畫作之一,當時57歲的畢沙羅已經是印象派重量級的人物,他還勇於嚐試新的挑戰,光是這種好學的精神就受到許多藝評家的推崇。 

這件作品的靈感是來自於一位印象派女畫家莫莉索(Berthe Morisot) 1881年的作品「矖衣服的農婦Peasant Hanging out the Washing」:

47-曬衣服的女人-02.jpg   

1885年,點描畫派 (Pointillism) 風格崛起,畢沙羅結識了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 和保羅席內克 (Paul Signac) 兩位點描畫派的大師,因此在8851888年間畢沙羅也畫了不少點描技法的作品:

47-曬衣服的女人-03.jpg  

47-曬衣服的女人-04.jpg  

47-曬衣服的女人-05.jpg  

47-曬衣服的女人-06.jpg  

47-曬衣服的女人-07.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畢沙羅的三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 La Seine à Port-Marly, le lavoir」以及「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 Allée de la Tour-du-Jongleur」,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29-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4,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Petit paysan en bleu (藍衣農夫) 1882

創作者:Georges Pierre Seurat(喬治秀拉) 1859-1891

46-藍衣農夫-01.jpg   

這是秀拉早期的畫作,他此時正熱衷於學習「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的風格,尤其是巴比松畫派的宗師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更是秀拉模仿的對象。但除了線條與構圖之外,秀拉更重視色彩方面的運用。1979年他認識了一些印象派的朋友,他們對色彩的運用都十分大膽,秀拉嚐試著用同樣的方式來作畫,但印象派的風格似乎仍不能滿足秀拉對色彩的熱切追求。

46-藍衣農夫-02.jpg  

46-藍衣農夫-03.jpg   

46-藍衣農夫-04.jpg  

46-藍衣農夫-05.jpg  

正好在當時由Michel Eugène Chevreul 為首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系列對光分析的理論,這些理論闡述了「色彩光輪 Color Wheel」的「分光法 Divisionalism」,秀拉深深被這些科學性的實踐理論所吸引,於是他開始將這些理論應用在他的作品中,從這時候開始,他不用調色盤來混合顏料,而是直接將原色用極為細膩的小點塗於畫布上,他深信這樣一點一點的把原色塗於畫布上,再由觀畫者的雙眼自行將各種原色混合,這種視覺上的感受會比畫家調色來得更加生動活潑,因而創造了所謂的「點描畫派 Pointillism」。

46-藍衣農夫-06.jpg     

從此以後,秀拉便全心全力投入點描技法的創作,因此也留下了許多作品:

46-藍衣農夫-07.jpg  

46-藍衣農夫-08.jpg  

46-藍衣農夫-09.jpg  

46-藍衣農夫-10.jpg   

這種從原始印象派強調光與影的風格出發,以更科學的方法,把各種色彩解析成更細微、更單純的純色光點,再以這些光點的構圖來呈現畫作的主題便成為「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的主要風格,而引領這個風潮的大師便是「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只可惜就在 1891 年,32歲的秀拉因肺炎而病逝,結束了他短暫卻又光芒四射的創作生涯。 

By Pongo (May 23,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Château Gaillard, les Andelys (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 1877

創作者: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查爾斯弗朗索瓦多比尼) 1817-1878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01.jpg   

這是查爾斯多比尼晚期的作品,比較偏向印象派風格,和他早期作品大異其趣,雖然少了細膩的描繪,但在整體氣氛的掌握上更為直接而強烈,這種畫風的轉變對多比尼而言是一種大膽的嚐試,但對於印象派的年輕畫家而言卻是莫大的鼓舞。 

多比尼是「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的成員之一,他也和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及多數的巴比松畫家一般,擅長採用低視角的農村風景畫作來展現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恩,但相對而言他的筆觸較為細膩輕盈,與米勒的穩重平實有相當大的差異: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02.jpg   

1852年他結識了另一位巴比松元老級的畫家柯洛 (Camille Corot),從柯洛身上學到許多新的技巧,因此整個畫風明顯改變,由他此一時期的畫作可以十分清楚地感受到這種轉變: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03.jpg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04.jpg   

1871年他認識了莫內、塞尚等年輕的新銳畫家,受到他們的感染,他的畫風也逐漸轉變為印象派的隨興與直接: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05.jpg   

雖然多比尼並不算是極為成功的畫家,但他勇於嚐試各種不同風格繪畫技巧的態度卻深深影響當代的年輕畫家,讓每個人都更有勇氣去表現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也間接開啟了一股創新的風潮。 

By Pongo (May 23,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Allée de la Tour-du-Jongleur (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 1872

創作者:Camille Pissarro(卡密爾畢沙羅) 1830-1903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1.jpg   

Tour-du-Jongleur 其實是在法國 Louveciennes 地區著名的連續拱橋,是路易十四時期所建造的水利工程,畢沙羅在1871年與 Julie Vellay 結婚後便居住在 Louveciennes 這個巴黎近郊的小鎮,在這裡他留下了許多充滿了鄉村景緻的畫作: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3.jpg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4.jpg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5.jpg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6.jpg   

同一時期另一位印象派的畫家希斯萊 (Alfred Sisley) 也住在這裡,兩人還經常一起外出作畫,也留下不少這個地區的風景畫作。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7.jpg  

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08.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畢沙羅的三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 La Seine à Port-Marly, le lavoir」,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29-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2,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Pont de Maincy (曼西橋) 1879

創作者:Paul Cézanne(保羅.塞尚) 1839-1906

43-曼西橋-01.jpg   

這件作品在繪畫技巧上仍然承襲了印象派的風格,但整個構圖上卻有了重大的突破,仔細觀察,在畫作中左右兩座橋墩水平線在左右兩方並非形成一直線 (圖中標示藍色線條部份),如果按古典理論的構圖,我們會覺得整座曼西橋的相對位置有許多的不合理,有空間被扭曲的不平衡感:

43-曼西橋-02.jpg   

塞尚對現代繪畫的影響還不只於此,他的畫作中巧妙地呈現出「雙眼視覺效應 Binocular Vision」,雙眼的視角創造物件的立體感及距離感,雙眼的距離決定視野,雙眼的移動則產生雙眼單視與立體環繞的視場效果。這種理論的實踐徹底推翻了自古典學派以來所創的透視圖法規則,無論是單消點或是三消點的立體構圖理論在此完全被塞尚所顚覆。

43-曼西橋-09.jpg   

塞尚對繪畫空間的掌握方式引發二十世紀初的「立體主義 Cubism」,他把以往透視的三向度空間知覺轉變為二向度的知覺方式,但是塞尚並不是要把物體扁平化,相反的,他是為了更接近自然,繪畫表現應該與日常活動時不斷變動甚至變形的知覺相符,我們就進一步來欣賞塞尚幾件屬於這一類視覺差異的作品:

43-曼西橋-03.jpg  

43-曼西橋-04.jpg  

43-曼西橋-05.jpg  

43-曼西橋-06.jpg  

43-曼西橋-07.jpg  

43-曼西橋-08.jpg   

這種由於視點的移動造成的比例不對稱和空間的扭曲也成為立體畫派的理論基礎,進而帶動現代美術的多元發展,稱塞尚為「現代藝術之父」真的是實至名歸。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保羅.塞尚的兩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諾曼第農舍庭院Cour d'une ferme」,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41-諾曼第農舍庭院-【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2,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Moulin de Saint-Nicolas-lez-Arras (聖尼可拉--阿哈斯地方的磨坊) 1874

創作者: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卡密爾柯洛) 1796-1875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01.jpg   

這是柯洛過世前一年的作品,此時他已經78歲,但他仍能以極為精細的筆觸描繪出這幅層次分明、溫馨動人的畫作。在森林的盡頭有一戶人家,溪水輕輕繞過,小伙子在溪中捕捉小魚,父親則在岸邊注視著…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02.jpg   

每次觀賞柯洛的作品總會讓人感到一種安詳、寧靜的氛圍,樹葉在陽光的照拂下閃閃發光,人物在畫中雖顯得渺小,但卻是畫龍點睛,讓森林美景有了呼吸、有了笑聲,讓人忍不住想深深地吸一口森林中清新的空氣…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04.jpg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05.jpg   

一個多麼令人懷念的抒情畫家,1975年,隨著柯洛辭世,巴比松畫派悄悄落幕,但這種如夢似幻、詩情畫意的光影卻讓畢沙羅、莫內、西斯萊等印象派年輕畫家對光與影有了更多了啟發、更多的追尋,柯洛或許未曾預料,他的堅持與努力會在他身後開啟了繪畫史上另一個新的紀元。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03.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柯洛的三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馬庫西斯之憶 La Charrette, souvenir de Marcoussis」以及「梓樹,亞弗烈村之憶  La Catalpa, souvenirs de Ville-d'Avray」,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25-馬庫西斯之憶-【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30-梓樹,亞弗烈村之憶-【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2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Cour d'une ferme (諾曼第農舍庭院) 1879

創作者:Paul Cézanne(保羅.塞尚) 1839-1906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1.jpg   

這件作品在空間視線的安排上讓人有一種明顯的壓迫感,右方的白色牆面將整個農舍畫面向左擠壓,在視線上形成一種阻隔,畫面右方也有一道牆,在兩道牆之間約略可以看到農舍的全貌,農舍門窗緊密,前後各有一棵枯樹,農舍左側還有一間略矮的茅草屋,緊緊黏在農舍一角,好像有一股力量將農舍往右後方推擠… 

塞尚的作品風格從最早的「黑暗時期 Dark Period」到1870年間的「印象派時期 Impressionist Period」,一直到了1878年到1890年間,塞尚開始凝聚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與繪畫理論,上面這件作品便是他嚐試突破過程中的一段實驗。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2.jpg   

他將物體的色彩與外形逐步簡化成單純的色塊與構圖,運用色塊來簡化物體的形象,反而以顏色來突顯畫家的情緒,這一理論的實踐也間接促動了「野獸派 Fauvism」的興起,他一系列的 Mont Sainte Victoire 畫作便是一個實驗的過程: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3.jpg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4.jpg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5.jpg  

41-諾曼第農舍庭院-06.jpg   

塞尚誕生於1839年南法的普羅旺斯埃克斯 (Aix-en-Provence),他的一生、他的世界、他的生命與繪畫密不可分,塞尚對藝術有著一股異於常人的狂熱,他那神經質且極端敏感的個性使得他行為孤僻,不善與人為伍,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壓抑著豐沛的情感,像隱士般深居簡出,潛心研究繪畫,透過縝密的觀察與內心的沉思,終於創造出完全屬於自己的風格,並成就了偉大的藝術。 

By Pongo (May 2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 (春天的森林邊緣) 1885

創作者:Alfred Sisley(阿弗瑞德.希斯萊) 1839-1899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1.jpg   

這件作品取名為春天的森林邊緣,視線是從森林內向外望去,穿過最後這幾行樹,不遠處就是一戶農家,意味著任何困難終究有突破的一天,苦盡甘來,生命自然豁然開朗。 

阿弗瑞德.希斯萊 Alfred Sisley」一生當中絕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法國,但直到他過世的那一天他仍無法取得法國國籍,他是英國籍的法國印象畫派大師。 

希斯萊在法國藝術學院期間認識了莫內 (Claude Monet)、雷諾瓦 (Auguste Renoir)、巴齊耶 (Frédéric Bazille)..等年輕的畫家,他們理念相同因此一拍即合,經常一起結伴去戶外寫生,試圖用畫筆去捕捉變化多端的光影。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2.jpg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3.jpg   

但由於他們這種創新的理念在當時並未受到民眾的歡迎,不但每每報名沙龍展都敗興而歸,他們的作品也很難賣到好的價錢,所以這群年輕的畫家們都過著十分拮据的生活,所幸希斯萊還有來自父親的經濟支援,所以還能勉強繼續他的創作生涯。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4.jpg   

1880年他移居到巴黎近郊的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小鎮,這裡原本就是孕育出巴比松畫派的地方,希斯萊的這一幅「春天的森林邊緣」或許就是希望沾染了楓丹白露森林的那股靈氣之後能夠在事業上能夠突破,生活能否就真的從此漸入佳境。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5.jpg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6.jpg  

40-春天的森林邊緣-07.jpg   

By Pongo (May 20,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Seine à Champrosay (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 1876

創作者:Pierre-Auguste Renoir(奧古斯都·雷諾瓦) 1841-1919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1.jpg   

「雷諾瓦 Auguste Renoir」單純只畫風景的作品並不多,尤其是在他年輕的時候,他都把繪畫的主題專注在少女或小孩,他熱愛朋友、熱愛人群,卻也忠於自己,在一群志在捕捉大自然光與影變幻的印象派畫家好友的環繞下,他還是始終堅持自己喜歡畫生活周遭的小人物,他還曾經不解地問莫內「為什麼老是重覆不停地畫著同樣的一堆乾草」,雖然兩人的創作理念大相逕庭,但雷諾瓦仍視莫內為一生的摯友,充份顯現出雷諾瓦率直天真的個性。 

即便如此,雷諾瓦也偶爾會陪著這群印象派畫家好友到山間水湄去作畫,他的風景畫還是一如往常般的充滿了各式各樣鮮艷的色彩,或許透過這位快樂畫家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一直都是如此繽紛而多彩的吧…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2.jpg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3.jpg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4.jpg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5.jpg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06.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雷諾瓦的三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彈鋼琴的少女 Jeunes filles au piano」,還有我在「藝術與大師」系列的幾篇文章對雷諾瓦有更深入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15-彈鋼琴的少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派】雷諾瓦(之一):傳遞著歡樂愉悅的熱鬧氣氛

 

【印象派】雷諾瓦(之二):熱愛時尚又觀察細微的藝術家

 

【印象派】雷諾瓦(之三):捕捉眼神中稍縱即逝的永恆

   

By Pongo (May 20,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Plage de Trouville (圖維爾海邊) 1867

創作者:Eugène Boudin (尤金布丹) 1824-1898

38-圖維爾海邊-01.jpg   

在1864到1870年間,尤金布丹經常會到圖維爾的這個海灘來作畫,因此也留下不少這一類的作品,布丹習慣用水彩先在現場擷取聚集在沙灘上的人群活動動態,然後回到畫室再用油彩來作畫,因此我們常可發現在不同的畫作中會有類似的人物及姿態重複出現。

38-圖維爾海邊-02.jpg  

38-圖維爾海邊-03.jpg   

1870年後的布丹開始到歐洲各地旅遊,也因此留下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但他在旅遊期間偶爾也會回到這片沙灘,可見得他多麼鍾情於這一片海邊的風光。像是他在1874年的這件「圖維爾海邊」的作品:

38-圖維爾海邊-04.jpg   

若是拉近距離來仔細觀察,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畫風更加純熟而有自信,每一次落筆都是如此厚實而明快,也充份展現了他的功力:

38-圖維爾海邊-05.jpg  

38-圖維爾海邊-06.jpg  

38-圖維爾海邊-07.jpg  

38-圖維爾海邊-08.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尤金布丹的兩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卡瑪瑞港 Le Port de Camare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上次提到過,布丹自小在海邊長大,因此他的畫作大部份也都和海岸、沙灘、港口、以及船艦有關,上一篇欣賞的是港口、船艦系列,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他其他有關沙灘系列的作品:

38-圖維爾海邊-09.jpg  

38-圖維爾海邊-10.jpg  

38-圖維爾海邊-12.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36-卡瑪瑞港-【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19,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En Hollande, les barques près du moulin (荷蘭風車與小船) 1868

創作者:Johan Barthold Jongkind(約翰.歐金德) 1819-1891

37-荷蘭風車與小船-01.jpg   

這是一幅構圖相當奇特的畫作,一艘高桅帆船在河中緩緩經過一座風車,風車前方還有一間小屋,幾個主體都擠在畫面中央,感覺上不是那麼的優,但在整體效果的呈現上反而是大大的加分。黃昏時分,逆光而行的帆船和背光矗立的風車反而突顯那一片佈滿天空絕美又動人的晚霞。

37-荷蘭風車與小船-02.jpg   

Johan Jongkind 是荷蘭的風景畫家,27歲時隻身來到巴黎,與 Eugène Boudin (尤金布丹) 及希斯萊 (Alfred Sisley) 成為好友,三個人也都擅長描繪水景,也都致力於提儶後進,是銜接寫實畫派與印象畫派的中心人物,布丹是莫內的啟蒙恩師,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經介紹過兩人之間的機緣,而 Jongkind 對莫內及其他印象派畫家也多所指點,莫內就將他純熟的繪畫技巧歸功於這位大師級的良師益友。

37-荷蘭風車與小船-03.jpg  

37-荷蘭風車與小船-04.jpg  

37-荷蘭風車與小船-05.jpg  

37-荷蘭風車與小船-06.jpg   

或許因為 Jongkind 來自於荷蘭,也經常往返於法國與荷蘭兩地,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風車與帆船這兩種最能代表荷蘭的元素:

37-荷蘭風車與小船-07.jpg  

37-荷蘭風車與小船-08.jpg  

37-荷蘭風車與小船-09.jpg  

37-荷蘭風車與小船-10.jpg   

雖然他對莫內、馬奈、畢沙羅…等印象派的畫家極具影響力,但 Jongkind 在生前並不算是成功人士,經常窮到三餐不繼,諷刺的是在他過世後的一年內,他的畫作立刻暴漲了數百倍,只能嘆說造化弄人,一切都是命…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36-卡瑪瑞港-【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19,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Port de Camaret (卡瑪瑞港) 1872

創作者:Eugène Louis Boudin (尤金布丹) 1824-1898

36-卡瑪瑞港-01.jpg   

布丹出身於水手世家,父親是導航員,自小在海邊長大,因此熱愛法國海岸的景緻,他的畫作大部份也都和海岸、沙灘、港口、以及船艦有關,在眾多寫實畫派和印象畫派的藝術家之中算是別具特色。

36-卡瑪瑞港-08.jpg   

布丹雖屬於寫實畫派或自然主義的風景畫家,但他和印象派的淵源也十分深厚,就在一個因緣際會的巧遇之中,他成為「印象派之父」莫內的啟蒙恩師,故事發展的經過是這樣的… 

莫內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畫漫畫,也十分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意氣風發、少年得志的莫內,一直為自己的繪畫技巧感到自豪,直到有一天,當他為雜貨店老板畫素描時,店裡剛好來了一位客人「布丹」,布丹看了他的畫,只淡淡地說:「畫得還不錯,擁有過人的天份卻只會畫這些素描和漫畫,真是太可惜了,不如來跟著我學畫吧」。於是,好勝的莫內便依布丹的邀請 (或是因為受到了布丹的刺激),在隔日清晨便準時赴約前往布丹的畫室一探究竟。

36-卡瑪瑞港-02.jpg   

莫內到了布丹的畫室,布丹二話不說,扛起畫架,便帶著莫內外出,兩人在巴黎近郊的楓丹白露森林作畫,布丹也沒說什麼,只教莫內把看到的風景畫下來,便自顧自地畫起圖來。 

不服輸的莫內也架起畫架開始作畫,從清晨畫到中午,就因為從日出到日正當中陽光不斷的變換,讓莫內驚嘆大自然在不同光線的投射下,竟有如此多變的風貌,愈畫愈覺得不可思議,光和影的變換竟然能呈現如此不同的色彩與感覺,真的是難以捉摸。 

這時候的莫內終於明白布丹的用意了,從文藝復興以來,畫家幾乎都在室內作畫,因此對光與影的描繪多半出自於想像或是學理上的構圖,若不是親身體驗、親眼目睹,真的不會去發覺原來在大自然的光影變幻中同樣的景緻竟能呈現如此不同的情緒。對這種難以捉摸的光影,莫內深深著了迷,從此,莫內成為一生追求光影變幻中最獨具一格的畫家,他全心投入光與影的探索,描繪出其對現實世界大自然獨到的觀感。 

沒有布丹,或許就不會有今日我們所熟悉的莫內,沒有這段巧遇,或許就不會有印象派的出現,世事的變化真的充滿了神奇… 

看完這段故事,讓我們回過頭來再欣賞幾幅這位擅長海景的畫家有關港口、船艦的作品吧:

36-卡瑪瑞港-03.jpg  

36-卡瑪瑞港-04.jpg  

36-卡瑪瑞港-05.jpg  

36-卡瑪瑞港-06.jpg   

By Pongo (May 18,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Seine à Vétheuil (塞納河畔維特伊) 1879

創作者: Claude Monet (克勞德莫內) 1840-1926

35-塞納河畔維特伊-01.jpg   

塞納河靜靜流過 Vétheuil,滋潤了大地,也為這個小鎮帶來令人屏息的美景,莫內來到這裡就深深地被這裡的景緻所吸引,於是決定在此定居,並扛起了畫架,沿著塞納河畔,不斷地用畫筆記錄這片動人的畫面。

35-塞納河畔維特伊-02.jpg  

35-塞納河畔維特伊-03.jpg  

35-塞納河畔維特伊-04.jpg   

莫內相信色彩是有溫度的,因為光滲透在顏色裡,讓色彩有了溫度、有了呼吸。

35-塞納河畔維特伊-05.jpg  

35-塞納河畔維特伊-06.jpg   

莫內終其一生所求,只為了留下浮光掠影般的感動,清晨的慵懶、晨光乍現時的喜悅、日正當中的鮮活、午後的沉靜、夕陽西下時的燦爛,每一束光、每一道影,都在莫內筆下留下了難以抺滅的記憶。

35-塞納河畔維特伊-07.jpg   

延伸閱讀:

【印象派】莫內 (之一):醉心於光與影的印象派之父

 

【印象派】莫內 (之二):留不住的摯愛—卡蜜兒

 

【印象派】莫內 (之三):用一生來捕捉光與影的大師

 

【印象派】莫內 (之四):生生不息的睡蓮與垂柳

 

【印象經典】莫內 (之五):特展—看見色彩的温度!

 

By Pongo (May 18,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Effet de neige à Vétheuil (維特伊雪景) 1878

創作者:Claude Monet (克勞德莫內) 1840-1926

34-維特伊雪景-01.jpg   

Vétheuil 這個小鎮對莫內而言可說是別具意義,1879年在這裡他失去了他最鍾愛的妻子「卡蜜兒 Camille Monet」,他站在病床前凝視著臨終的卡蜜兒,卡蜜兒承受著無盡的痛苦,身形也極度的消瘦萎縮,在一層又一層的床單包覆下,卡蜜兒臉上的光逐漸褪去,紅粉的光轉變成暗紫色,呼吸越來越弱,莫內凝視著那張最熟悉的臉,他拿出畫筆,快速記錄著,像迫不及待想留住些什麼:

34-維特伊雪景-02.jpg   

然而什麼也留不住,卡蜜兒臉上的光完全消失了,呼吸完全靜止了,光與影不再流動,時間也在這一刻凝結。

34-維特伊雪景-03.jpg   

莫內,最後在這一幅畫作的右下角激動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有別於莫內慣有的簽名,深情的莫內在這一幅畫的簽名上畫了一顆心,就用他的這顆心作為與妻訣別的禮物吧,該帶的卻帶不走,想留的也留不住…奈何…

34-維特伊雪景-04.jpg   

卡蜜兒,短短13年的相聚,卻是莫內一生最想留住的光與影… 

黯然神傷的莫內在頽廢了幾個月之後重新出發,在接下來的幾年他用畫筆記錄下許多法國鄉間的景緻,也開始在同一個景物不同的時段記錄下光影的變化:

34-維特伊雪景-05.jpg  

34-維特伊雪景-06.jpg  

34-維特伊雪景-07.jpg  

34-維特伊雪景-08.jpg   

卡蜜兒的死無疑是給莫內重重的一擊,他恨自己沒有足夠的錢來醫治卡蜜兒,也恨自己的沒有出息,經過數月的沉潛之後,莫內毅然決然離開了傷心的巴黎,從此莫內下定決心要擺脫貧窮,於是更加專注在創作之上,從這段期間的眾多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莫內在繪畫的技巧上已更趨成熟。

34-維特伊雪景-09.jpg  

34-維特伊雪景-10.jpg  

34-維特伊雪景-11.jpg  

34-維特伊雪景-13.jpg   

「莫內Claude Monet」,印象派之父、水上的拉斐爾,愛家的莫內、愛下廚的莫內、喜歡種花的莫內、多情又木訥的莫內,不論你如何形容莫內,喜歡莫內總會讓人感到一種平凡的幸福。 

延伸閱讀:

【印象派】莫內 (之一):醉心於光與影的印象派之父

 

【印象派】莫內 (之二):留不住的摯愛—卡蜜兒

 

【印象派】莫內 (之三):用一生來捕捉光與影的大師

 

【印象派】莫內 (之四):生生不息的睡蓮與垂柳

 

【印象經典】莫內 (之五):特展—看見色彩的温度!

 

By Pongo (May 17,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Chevaux à l'abreuvoir (飲馬圖) 1884

創作者:Pascal Dagnan-Bouveret(達尼安布維赫) 1852-1929

33-飲馬圖-01.jpg   

這幅飲馬圖 (Horses at the Watering Trough) 甫一推出便為布維赫贏得了一面榮譽奬章,同時也讓他成為當時藝壇寫實風格的領導者。達尼安布維赫和前一篇所介紹的 Alfred Philippe Roll(阿弗瑞德.菲利浦.霍勒) 同樣是新古典主義畫家里奧傑洛姆 (Jean-Léon Gérôme) 的學生,他28歲時便與 Gustave Courtois 合資開了一家時尚的藝術沙龍,接下來這件作品「Gustave Courtois in his Studio」便是描繪他的合夥人在工作室的情景:

33-飲馬圖-02.jpg   

在當時照像技術逐漸成熟,Dagnan-Bouveret 成為第一個將照像技術運用在繪畫創作的藝術家,這使得他的寫實畫作更加的逼真,難怪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像照片一樣的生動,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些幾可亂真的寫實畫作:

33-飲馬圖-03.jpg  

33-飲馬圖-04.jpg  

33-飲馬圖-05.jpg  

33-飲馬圖-06.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03-鬥雞-【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17,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Manda Lamétrie, fermière (農婦曼達拉梅特莉) 1887

創作者:Alfred Philippe Roll(阿弗瑞德.菲利浦.霍勒) 1846-1919

32-農婦曼達拉梅特莉-01.jpg   

畫中的曼達拉梅特莉手持牛奶桶緩緩向鏡頭走來,表情堅定而沉穩,這是典型諾曼地地區農婦的裝扮,桶裡滿滿的牛奶是剛剛才從身後那頭乳牛擠出來的,整件作品在光線的安排上表現得十分出色。 

阿弗瑞德霍勒是新古典主義畫家里奧傑洛姆 (Jean-Léon Gérôme) 的學生,(註:傑洛姆在先前介紹本次參展作品鬥雞The Cock Fight」時曾介紹過),但他初期的風格是以浪漫畫派為主,1877年由於受到寫實畫派大師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 的啟發,從此轉而成為寫實畫派最忠實的擁護者。 

現在我們就來欣賞霍勒新古典、浪漫及寫實三種不同風格的畫作:

32-農婦曼達拉梅特莉-02.jpg  

32-農婦曼達拉梅特莉-03.jpg  

32-農婦曼達拉梅特莉-04.jpg  

32-農婦曼達拉梅特莉-05.jpg  

32-農婦曼達拉梅特莉-06.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03-鬥雞-【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11-裸女與小狗-【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16,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