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奧塞美術館三十週年大展 (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品名稱:Femme nue au chien (裸女與小狗) 1862

創作者:Jean Désiré Gustave Courbet(古斯塔夫·庫爾貝) 1819-1877

11-裸女與小狗-01.jpg       

畫中的女子是庫爾貝的情婦Léontine Renaude她裸著身子恣意地挑逗著小狗,小狗趴在她的腳邊,兩者之間臉對著臉十分接近小狗的眼神看起來有點激動,似乎期待著女主人給它些什麼:

11-裸女與小狗-02.jpg   

庫爾貝在技法上的呈現相當地明快,雖然少了些細節上的處理,但整體的感覺反而更加的流暢:

11-裸女與小狗-03.jpg   

就連毛絨絨的小狗也沒有太多的細節,看似雜亂的筆觸卻十分傳神地顯現出蓬鬆柔軟的捲毛:

11-裸女與小狗-04.jpg   

庫爾貝,這位畫風大膽的寫實派 (Realism) 宗師,他不但對學院派一絲不苟的繪畫技巧嗤之以鼻,同時也對浪漫畫派那種誇張矯情的風格大加撻伐,他堅持「看到什麼畫什麼」的寫實作風,這種堅持自我繪畫風格的態度對後續印象畫派、立體畫派、乃至於整個現代藝術的發展有著不可磨的影響。 

庫爾貝最知名的一件作品是「奧南的葬禮A Burial at Ornans」,這件大型作品目前也珍藏在奧塞美術館中:

11-裸女與小狗-05.jpg   

這件長6.6公尺寬3.2公尺的大型畫作推出後果然引起軒然大波,最被眾人所抨擊的是依傳統慣例,如此大型的畫作一般只限用於頌揚宗教典範或是皇家御用,很少會以尋常人家的事務為主題。更有人批評畫中這些參加葬禮的人似乎沒有顯得特別地哀戚,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等候著儀式開始而已。 

這就是寫實主義的精髓,忠實呈現眼前的人、事、物,不會為特定主題來安排場景,或是加上太多的修飾或想像,也不會像新古典學院派一般只重結構和繪畫技巧。 

1855年,庫爾貝準備了14件個人的作品來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但主辦單位卻以「場地有限」來拒絕他的參展要求,庫爾貝一怒之下便在世界博覽會搭了個臨時場地辦起個人畫展,取名為Pavilion of Realism (現實主義的大帳篷),還發表了現實主義宣言 (Realist Manifesto)如此大膽而又特立獨行的舉動當然又引起軒然大波,有人大肆抨擊,也有人鼓掌叫好,此舉不僅為寫實主義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也深深地影響了一群年輕的畫家,像是莫內、雷諾瓦、竇加、畢沙羅、希斯萊等作品經常被官方沙龍 (Salon de Paris) 所拒絕的年輕畫家,便在1872年自組了一個無名藝術家協會 (Société Anonyme Coopérative des Artistes Peintres, Sculpteurs, Graveurs)並在1873也學庫爾貝一樣自行舉辦了畫展,還為這個畫展取了一個酸溜溜的名稱:落選沙龍展 (Salon des Refusés),沒想到這個沙龍展出乎意料之外的成功,也因而催生了現代美術史上最重要的一個畫派:「印象派 Impressionism」的誕生。

11-裸女與小狗-06.jpg   

文章最後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幾件庫爾貝的作品:

11-裸女與小狗-07.jpg  

11-裸女與小狗-08.jpg   

11-裸女與小狗-09.jpg   

11-裸女與小狗-10.jpg   

11-裸女與小狗-11.jpg   

11-裸女與小狗-12.jpg   

11-裸女與小狗-13.jpg   

11-裸女與小狗-14.jpg   

By Pongo (May 06,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Portrait d'enfant (男童肖像) 1872

創作者:Edmé-Alfred Dehodencq (阿弗瑞德·迪荷登克) 1822-1882

10-男童肖像-01.jpg   

畫中的男童是 Alfred Dehodencq 的兒子 Edmond Dehodencq,除了兒子的畫像之外,Alfred Dehodencq 也為女兒 Marie Dehodencq 畫了一幅肖像:

10-男童肖像-02.jpg   

當然 Alfred 也有自畫像,分別是在1848年及1870年不同時期的自畫像:

10-男童肖像-03.jpg   

10-男童肖像-04.jpg  

Alfred Dehodencq 早期在巴黎藝術學院接受傳統的藝術教育,但他自己似乎比較偏好浪漫主義的風格。1848年 Dehodencq 為躲避戰爭而移居西班牙南方的安達魯西亞地區,在這段期間他受到迪亞哥·維拉斯奎茲 (Diego Velázquez) 和法蘭西斯科·哥雅 (Francisco Goya) 的影響,畫風也開始明顯改變。這段期間他最知名的作品便是這件頗具西班牙特色的「A Gypsy Dance in the Gardens of the Alcázar」:

10-男童肖像-05.jpg   

以及「A Confraternity in Procession along Calle Génova」:

10-男童肖像-06.jpg   

1853年,Alfred Dehodencq來到北非的摩洛哥 Morocco,他喜歡上這裡的風土人情,一待就是十年,他在這裡結婚生子,而他主要的作品也都是在這段期間內完成,因此無論是繪畫的主題或是創作的風格都帶著濃濃的東方主義色彩,也成為他個人最鮮明的特色。此一風格的代表作品包括1869年所繪製的「Bohémiens en marche」:

10-男童肖像-07.jpg   

以及1877年的「The Moroccan Storyteller」:

10-男童肖像-08.jpg   

Alfred Dehodencq 的晚年飽受疾病之苦,最後終於在1882年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他的一生。 

By Pongo (May 05,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petit saint Jean (小約翰) 1860

創作者:Paul-Jacques-Aimé Baudry (保羅·包德里) 1828-1886

09-小約翰-01.jpg   

這件作品的主角看似鄰家小孩,其實畫的是聖經故事中經常陪伴在小耶穌身邊的聖洗者約翰 John the Baptist,看他一臉天真的模樣,一隻手撩起頭髮,另一隻手則拿著他的招牌十字杖,還用衣服包裹著一些野果:

09-小約翰-02         

Paul Baudry早期也算是學院派的畫家,在25歲時以一幅「Zenobia found on the banks of the Araxes」獲得羅馬大奬 (Prix de Rome),因而得到前往義大利進修的機會:

09-小約翰-03.jpg   

在義大利期間,他受到矯飾主義 (mannerism) 大師「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etto il Caravaggio」作品的啟發,原本優雅而缺乏原創性的學院派風格漸漸轉變為較具有想像力和豐富色彩的畫風,這點可以從他後期的幾件作品中看出一些端倪:

09-小約翰-04.jpg  

09-小約翰-05.jpg  

09-小約翰-06.jpg   

Paul Baudry 晚期的壁畫作品獲得極高的評價,這些作品融合了許多不同畫派的元素,不僅創造了個人獨有的風格,也為他留下了不少的傳世之作:

09-小約翰-07.jpg  

09-小約翰-08.jpg  

09-小約翰-09.jpg   

延伸閱讀:

【巴洛克】卡拉瓦喬—被魔鬼附身的天使

 

【巴洛克】震撼視覺與感官情緒的卡拉瓦喬畫派 

 

By Pongo (May 05,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Portrait de la Comtesse Keller (克雷伯爵夫人) 1873

創作者:Alexandre Cabanel(亞歷山大·卡巴內爾) 1823-1889

08-克雷伯爵夫人-01.jpg   

這是一幅十分典型學院派風格的肖像畫,注重每一個細節,尤其是在首飾與絲綢的光澤,或是皮草與絨毛的細柔,表現得十分細緻。   

Alexandre Cabanel 是一位天才畫家,17歲便進入巴黎藝術學院 École des Beaux-Arts21歲入選巴黎沙龍展,是新古典學派重量級的大師,也是拿破崙三世最喜歡的畫家,晚期在巴黎藝術學院擔任教職,在任教長達25年期間造就了許多藝壇新秀。

卡巴內爾最有名的一件作品是「維納斯的誕生 The Birth of Venus」,這件作品被拿破崙三世驚艷不已並加以收藏,後來卡巴內爾還接受一位銀行家的委託,重新繪製了一幅尺寸較小的作品,可見這件作品的魅力:

08-克雷伯爵夫人-04.jpg   

卡巴內爾的宗教畫作都帶著一些嘲諷的意味,和古典學派端莊肅穆的風格相較之下,此類作品反而注重美學的呈現而忽略了宗教的故事性,風格和先前曾介紹過的 William Bouguereau (威廉·布格羅) 相近,也有些藝評將此一畫風歸類為 L'art pompier,此一歸類也帶著些許的戲謔意味,卡巴內爾另一件較早期的作品「摩西之死 The Death of Moses」就顯示著這種風格:

08-克雷伯爵夫人-05.jpg   

除此之外,卡巴內爾也嚐試過不同風格的作品,像是「Cleopatra Testing Poisons on Condemned Prisoners」就帶有濃濃的北非和近東風格:

08-克雷伯爵夫人-06.jpg   

By Pongo (May 04,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gouffre, paysage (深淵The chasm, landscape) 1861

創作者:Paul Huet (保羅·盧越) 1803-1869

06-深淵-01.jpg   

在詭譎的天候裡,原本奔馳在山野中的兩位騎士來到了山溝邊...

馬匹受到了驚嚇顯得十分的不安,一位騎士下馬查看山溝到底有多深,另一位騎士則牽住了他的馬匹,試圖安撫它不安的情緒:

06-深淵-02.jpg   

這時颳起了陣陣的強風,大樹在風中晃動著,遠處大片的烏雲也向山邊漫佈,空氣中透著一股不安的氛圍:

06-深淵-03.jpg   

Paul Huet是法國浪漫派的畫家,他和前面所介紹過「獵虎圖Chasse au tigre」的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是同門師兄弟,他們同樣受教於新古典學院派,同樣不喜歡新古典畫派嚴謹的風格同樣崇拜魯本斯熱情奔放的畫風。所不同的是Paul Huet還受到另一位同門師兄Richard Parkes Bonington的影響而愛上描繪大自然的風景畫作。尤其是在1824年的沙龍展中見識到英國浪漫畫派風景畫大師康斯坦伯 John Constable 的作品之後大為讚賞,從此也立志成為風景畫的大師。 

Paul Huet 的作品中似乎都透著一股神秘的氣息,讓人不知不覺地對大自然的詭譎多變產生了敬畏之心,時而宏偉:

06-深淵-05.jpg   

時而靜肅:

06-深淵-06.jpg   

時而奔驣:

06-深淵-07.jpg   

時而晦暗:

06-深淵-08.jpg   

時而狂野:

06-深淵-09.jpg   

Paul Huet 的風格融合了英式自然寫實的風格和法國浪漫畫派的無拘無束,這種用色彩與光影來呈現大自然瑰麗壯濶與變幻莫測的風格,也逐漸影響後續的畫壇,進而導引出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 與印象畫派 Impressionism 將法國藝壇帶向另一個高峰。 

By Pongo (May 04,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Diane (黛安娜) 1872

創作者:Jules-Élie Delaunay (艾力·德羅內) 1828-1891

01-黛安娜-01.jpg   

黛安娜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中十二主神之一,黛安娜 Diana 是羅馬名,希臘名則是雅黛蜜絲 Artemis,她是月神,同時也是狩獵女神、光明女神,頭帶一彎新月,背著銀弓、銀箭,一身勁裝打扮,駕銀色月光戰車,身邊經常有成群的獵犬相隨。聖獸是牡鹿、聖樹則是檜木。

01-黛安娜-02.jpg   

在這件作品中,Élie Delaunay 十分精細地描繪了入浴前的黛安娜,頭上的那一彎新月、掛在樹枝上的弓與箭,讓人一眼就認出是月神黛安娜:

01-黛安娜-01.jpg    

入浴前的黛安娜側著臉望向遠方,若有所思的神情透出一絲淡淡的哀愁:

01-黛安娜-03.jpg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件畫作的下方,黛安娜的左腳已經輕輕地踩在水裡,Delaunay還十分細膩地描繪出水中折射的效果,讓整幅畫作顯得更加生動自然:

01-黛安娜-04.jpg   

Élie Delaunay是法國藝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 Arts的學生,依循著新古典學派大師安格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繪畫風格。1856年,他因獲得羅馬大奬 Prix de Rome而前往義大利梅迪奇別墅接受義大利知名藝術大師的指導,三年後回到法國,從此聲勢如日中天,接到了許多藝術創作的邀約,也留下了不少傳世不朽的作品,像是巴黎歌劇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的穹頂壁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01-黛安娜-05.jpg   

這組壁畫包含四個部份,依序分別為黃道帶 Zodiaque、太陽神阿波羅 Apollo、天琴座的奧菲斯 Orpheus、以及底比斯城的安費恩 Amphion,都是描繪羅馬神話中的一些故事情節:

01-黛安娜-06.jpg 

01-黛安娜-07.jpg 

01-黛安娜-08.jpg 

01-黛安娜-09.jpg    

在奧塞美術館中還珍藏著Élie Delaunay另一幅作品 Plague in Rome,這件作品是他在義大利期間觀賞 San Pietro教堂的濕壁畫有感而發的創作,主要是描繪Golden Legend之中一段Saint Sebastian與黑死病相關的故事:

01-黛安娜-10.jpg   

在羅馬神話中,黛安娜被尊為永恆的女神,同時也是生育之神。是天神朱彼特 Jupiter 和黑暗女神勒奼 Leto 的孩子,同時也是太陽神阿波羅 Apollo 的孿生姊姊,她與 Athena、Vestal 並稱為希臘三大處女神。想知道為什麼每當月亮要出來的時候太陽就急著要躲起來嗎?更多有關月神黛安娜的故事,請點選連結 【藝術與神話】月神黛安娜—善於狩獵的女中豪傑

  

By Pongo (May 03,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Vérité (真理 The Truth) 1870 

創作者:Jules Joseph Lefebvre (約瑟夫·萊費比) 1836-1911

04-真理-01.jpg   

在這件名為「真理」的作品中,一位女子右手高舉著一面象徵光明的銅鏡,整個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襯托之下顯得格外地醒目Lefebvre在創作這件作品時還特別請了當時最有名氣的女伶Sophie Croizette來擔任模特兒,因此甫一推出便造成轟動。 

大家對矗立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區的自由女神像 (Status of Liberty) 一定印象深刻吧!這是於1876年法國送給美國獨立紀念的超大型禮物雕像是由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 (奧古斯都·巴特勒迪) 所設計製作的:

04-真理-02.jpg   

巴特勒迪當時就是參照了Lefebvre的這件「La Vérité」畫作,姿勢相同、臉孔相同,只是穿上了神袍、右手改舉火炬、左手則捧著美國獨立宣言,另外腳上還多了一副腳鐐,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

04-真理-03.jpg   

Joseph Lefebvre從小就展現出繪畫的天份,16歲便進入法國藝術學院,拜新古典畫派的歷史畫家Léon Cogniet為師,19歳便參與了巴黎沙龍展,25歲便以「The Death of Priam」這件作品贏得了羅馬大奬 (Prix de Rome) 而前往義大利接受大師的教導:

04-真理-04.jpg   

從義大利返國後的Joseph Lefebvre便開始在法國藝術學院授課,同時也積極參與許多競賽及畫展,聲望和地位也節節上升,他最擅長用新古典細膩的筆法描繪出一件件動人的美女畫像,在他任教的40年期間,他總共繪製了72件的人物畫像,不僅讓他廣受推崇,同時也為他賺進大筆財富,在文章的最後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幾件Lefebvre的美女畫像吧 

首先是1878年繪製的「Graziella」:

04-真理-05.jpg   

接下來則是1880年的作品「Julia Foster Ward」肖像:

04-真理-06.jpg   

最後一件則是1890年風格稍微不同的作品「Ophelia」:

04-真理-07.jpg   

By Pongo (May 03,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品名稱:Un combat de coqs (鬥雞The Cock Fight) 1846

創作者:Jean-Léon Gérôme (里奧·傑洛姆) 1824-1904

03-鬥雞-01.jpg   

這件作品是Léon Gérôme在1846年完成的一件精緻畫作,但當時的他正因為角逐羅馬大奬Prix de Rome受挫而耿耿於懷,在恩師Delaroche的鼓勵下,他終於鼓起勇氣用這件作品來參加1847年的沙龍展,原本他不抱著太大的期待,結果卻出乎意料地廣受好評,也從此奠定他在藝壇的主流地位。 

這件作品展現了傑洛姆極為精細的畫工,像是畫中這位希臘年青人溫和又專注的神情:

03-鬥雞-02.jpg   

兩隻鬥雞之間蓄勢待發的緊張氛圍:

03-鬥雞-03.jpg   

希臘年青人單膝跪地,一隻手抓著鬥雞,另一隻手撐在地上,年青人自然而輕鬆的姿態對照著兩隻鬥雞之間的劍拔弩張,兩相對比之下顯得格外的有趣:

03-鬥雞-04.jpg   

在奧塞美術館中還收藏了另一幅Gérôme的畫作Reception of Le Grand Condé at Versailles,這件作品是他較為晚期的創作,畫工更為純熟,細膩之處令人嘆為觀止:

03-鬥雞-05.jpg   

另一件Gérôme晚期極受好評的作品是「角鬥士 Pollice Verso」,同樣展現出他精細的畫工,這幅畫作甚至導致「喝倒采 (姆指向下 Thumbs down)」的手勢成為一種新的流行,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03-鬥雞-06.jpg   

Léon Gérôme的畫風算是偏向新古典主義末期的Neo-Grec風格,Neo-Grec強調細柔的筆觸、輕淡的配色,在當時的藝壇頗為盛行,此一風氣也為Gérôme爭取到不少的委託,更強化了他的聲望。 

1856年Gérôme到埃及旅遊,這一趟行程也讓他後期的畫作多了一些新的元素,在他回到法國後陸續以拿破崙為主題創作了一些作品,這些畫作都是以埃及相關的特色景緻為背景,像是Napoleon in Egypt:

03-鬥雞-07.jpg   

Napoleon and His General Staff Arabian

03-鬥雞-08.jpg   

還有Bonaparte Before the Sphinx:

03-鬥雞-09.jpg   

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印象派逐漸成為畫壇的主流,但里奧·傑洛姆仍堅守著學院派的古典主義,此一堅持也讓傑洛姆逐漸失去畫壇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直到他看過印象派大師馬奈Édouard Manet在1884年所舉辦的畫展後,他才終於承認印象派的風格其實也還不賴啊。 

By Pongo (May 02,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ssaut (襲擾) 1898

創作者: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1825-1905

05-襲擾-01.jpg   

L'Assaut 整件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極了」! 

雖然名為L'Assaut (襲擾),但被一群可愛的天使襲擾,被喚醒的應該是更多的愛與喜悅吧!

05-襲擾-02.jpg   

瞧瞧這些淘氣的天使,圍繞在女主角的身旁,充滿好奇逗趣的表情,彷彿在打量著女主角的心思,女主角故做鎮定地端坐著面無表情,對照著這一群小頑皮,整個畫面讓人賞心悅目:

05-襲擾-03.jpg   

這件作品的構圖與他較早期(1879)的經典作品「維納斯的誕生 The Birth of Venus」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05-襲擾-04.jpg   

類似這種眾星拱月的畫面也出現在他其他的作品中:

05-襲擾-05.jpg   

05-襲擾-06.jpg   

05-襲擾-07.jpg   

05-襲擾-08.jpg  

威廉·布格羅,這位唯美主義 (Perfectionism) 的大師,他的畫作所要呈現的「美」是純粹強調視覺上極致的「美」,一種形象及感官上令人屏息的「美」,「唯美主義」是十九世紀西洋美術古典的一支分流,它不強調任何故事性的感動,只單純追求畫面上無瑕的美,而布羅格一生所堅持的也正是這種唯美主義學院派的風格,畫風偏向於新古典主義與拉斐爾前派的柔和與細緻,他的作品中九成以上畫的是女性模特兒,連畫兒童也多半是畫小女孩或是少女,欣賞他的作品,不需要太多的詮釋,只要靜靜地去觀賞每一件作品中令人如癡如醉的「美」。

05-襲擾-09.jpg   

05-襲擾-10.jpg    

05-襲擾-11.jpg   

05-襲擾-13.jpg   

05-襲擾-14.jpg   

05-襲擾-12.jpg   

05-襲擾-15.jpg   

05-襲擾-16.jpg   

05-襲擾-17.jpg  

延伸閱讀:

【唯美主義】威廉布格羅—創造極致無瑕的完美女人 

 

By Pongo (May 02,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Chasse au tigre (獵虎圖Tiger Hunting) 1854

創作者:Eugène Delacroix (德拉克洛瓦) 1798-1863

02-獵虎圖-01.jpg   

這件作品可以說是將浪漫主義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緻,作品中忽略了許多不必要的細節,反而將整個焦點放在衝突與對立,暴力攻擊的猛虎、強作鎮定的騎士、飽受驚嚇的馬匹,扭曲張狂的肢體和拼死抵抗的奮力一擊,將衝突的情緒拉昇到最高點。

02-獵虎圖-02.jpg   

德拉克洛瓦17歲時便受教於新古典主義宗師「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的高徒「葛林Pierre-Narcisse Guérin」,但德拉克洛瓦很快就對新古典主義的制式畫風感到厭煩,反而對巴洛克時期「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繪畫風格大為欣賞,他的這件作品中便是受到魯本斯同名畫作「la chasse au tigre」的啟發而創作的:

02-獵虎圖-03.jpg   

德拉克洛瓦同一時期的另一幅畫作「獵獅 la chasse aux lions (the Lion Hunt)」和獵虎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這一回主角成為更兇猛的獅子,而且一次還來了兩隻:

02-獵虎圖-04.jpg   

德拉克洛瓦在中後期的作品當中經常會出現馬匹,或許因為動物在受到環境的刺激後常會有更誇張的肢體動作,更容易彰顯畫家所要傳達的情緒。像是「Combat of the Giaour and the Pasha」:

02-獵虎圖-05.jpg   

「the Combat of the Giaour and Hassan」:

02-獵虎圖-06.jpg   

「Collision of Moorish Horsemen」:

02-獵虎圖-07.jpg   

「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是法國浪漫主義的代表性人物,雖然他所處的年代正是新古典主義當道的時期,但他用雄渾而帶有強烈情緒的筆法來取代新古典主義的細膩與工整,畫出一幅又一幅震撼人心的佳作,不僅成功地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同時也為西方藝壇引發出一股創新的潮流。 

「但丁的渡舟 The Barque of Dante」、「希阿島的屠殺 Le Massacre de Scio」、「沙達納帕路斯之死 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自由領導人民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到中後期恣意而自由的創作風格,德拉克洛瓦用他雄渾而帶有強烈情緒的筆法畫出一幅又一幅震撼人心的佳作,不僅成功地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帶領著浪漫主義的風潮成功地從新古典主義的嚴格規範中釋放出來,由德拉克洛瓦所代表的浪漫主義在西方美術的歷史中雖然沒有掀起滔天巨浪,但這種突破傳統的全新思維卻不斷地擴散,不僅讓當代的許多藝術家解開了古典教條的桎梏,同時也為西方藝壇導引出一股創新的動能,其對西方藝壇後續整體的發展仍可說是具體而微、功不可沒。

02-獵虎圖-08.jpg   

延伸閱讀:

【浪漫主義】德拉克洛瓦(之一):既感傷卻又充滿豪情的一代宗師

 

【浪漫主義】德拉克洛瓦(之二):創造出浪漫畫派的西斯汀教堂

 

【浪漫主義】德拉克洛瓦(之三):充滿異國情趣的浪漫風格

 

By Pongo (May 0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 Supplice de Mézence (梅曾斯的酷刑) 1865

創作者:Jean-Louis Janmot (路易士·詹默特) 1814-1892

07-梅曾斯的酷刑-01.jpg   

在一個緲無人煙的荒郊野外,一位看似精疲力盡的男性單膝跪在地上,他身上還綁著一位女性的屍首,男性的臉部表情透著萬般的無奈:

07-梅曾斯的酷刑-02.jpg   

這是描述一段來自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史詩「埃涅阿斯紀 Aeneid」中的一段故事;畫中的男主角「梅曾斯Mézence 正拖行著一具女性的屍體,由於已經死亡多日這具屍首己經呈現暗灰色澤。雖然維吉爾在詩中並沒有描述得很詳細,但Louis Janmot 在繪製這件作品時卻用索將Mézence 和屍首捆,這一點點細節反倒引起許多人的注意與討論。 

按照法國著名的文學、史學及藝術評論家Élisabeth Hardouin-Fugier 根據這件作品的構圖及畫中人物的姿勢來判斷,她認為作者Louis Janmot 在繪製過程中顯現出極強烈的悲觀和絕望的情緒,許多心理學家也認同她的看法,若對照當時正陷入低潮與財務困境的 Louis Janmot,這些判讀顯得十分貼切,也難怪這件作品總讓人感到無比的心酸。 

Louis Janmot 是新古典畫派宗師英格爾 (Auguste-Dominique Ingres) 的學生,但他的風格卻是介於浪漫主義 (Romanticism) 與象徵主義 (Symbolism) 之間,1845年他以一幅Flower of the Fields 作品受到藝評家的青睞,也因此受邀參加巴黎沙龍展:

07-梅曾斯的酷刑-03.jpg   

成名後的Janmot 開始接到不少案子的委託,也受邀擔任藝術學院的教職工作,但他一生最負盛名的作品則是18351855年間陸陸續續創作的「靈魂的詩篇Poem of the Soul」系列,包括Janmot 自己創作的詩篇、18幅畫作和16幅草圖,目前全部收藏在Janmot 的故鄉 Lyon (里昂) 天主教堂中。 

Poem of the Soul 是描述一個靈魂自出生到長大成人所經歷的過程,靈魂以男性的軀體呈現,身邊經常會出現他的分身,分身會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時而愛侶時而手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時促膝談心、有時結伴同遊;有時穿梭在山澗水湄,有時翔在浩瀚天際,每件作品都反映出Janmot 不同時期的心境,也多多少少會讓你我心中湧現一些回憶文章最後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 18 幅「靈魂的詩篇Poem of the Soul」:

07-梅曾斯的酷刑-04.jpg   

07-梅曾斯的酷刑-05.jpg  

07-梅曾斯的酷刑-06.jpg  

07-梅曾斯的酷刑-07.jpg  

07-梅曾斯的酷刑-08.jpg  

07-梅曾斯的酷刑-09.jpg  

07-梅曾斯的酷刑-10.jpg  

07-梅曾斯的酷刑-11.jpg  

07-梅曾斯的酷刑-12.jpg  

07-梅曾斯的酷刑-13.jpg  

07-梅曾斯的酷刑-14.jpg  

07-梅曾斯的酷刑-15.jpg  

07-梅曾斯的酷刑-16.jpg  

07-梅曾斯的酷刑-17.jpg  

07-梅曾斯的酷刑-18.jpg  

07-梅曾斯的酷刑-19.jpg  

07-梅曾斯的酷刑-20.jpg  

07-梅曾斯的酷刑-21.jpg   

By Pongo (May 0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