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但在它身上可以蘊涵著無限的人文思想。 貝聿銘

貝聿銘用建築來呈現極緻的藝術美學,或許是受到柯比意的影響,在他整體藝術氛圍的營造中,也經常會邀請國際著名的藝術大師設計專屬的作品來襯托他的建築,其中畢卡索便將他所創作的西維特(Sylvette)銅像放在貝聿銘設計的紐約大學宿舍,雕塑家朱銘也曾為貝聿銘設計的香港中國銀行大樓創作雕塑「和諧共處」。

貝聿銘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除了先前所介紹的一系列作品外,尚包括:美國大氣研究中心、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伊弗森美術館與康乃爾大學詹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都是經由中庭與室外空間串連。到了晚期,貝聿銘更著重在自然光的投入,讓中庭透入大自然的光線,像是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IBM公司的入口大廳、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比佛利山莊創意藝人經濟中心、中國駐美大使館等。

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貝聿銘的這個特色也同樣透過玻璃金字塔為羅浮宮帶來新的生命。

羅浮宮拿破崙廣場上的這一座玻璃金字塔堪稱是史上最受爭議的建築物之一,雖然羅浮宮博物館典藏豐富,但是由於羅浮宮原本是法國皇宮,原始設計並非作為博物館之用,因此缺乏足夠的展示空間、出入口狹小而陰暗、而且參觀路線太過於複雜,造成許多參觀民眾的困擾,種種原因促使法國總統密特朗於1981年決定進行大羅浮宮計劃。密特朗諮詢了15位全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館館長來推薦最優秀的建築師,其中便有13位館長推薦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

不僅是建築師至高的榮耀,同時也是名垂青史的大好機會,卻為貝聿銘帶來極大的挑戰。首先是自認優越的法蘭西人,對於任命一位華裔美籍的建築師來主導法國最重要的博物館羅浮宮增建根本是一個無法接受的事實,其次,法國的文化界認為羅浮宮是巴黎的象徵,廣場上蓋一座金字塔簡直是一種文化侵略,而且一座玻璃體在一群歷史遺產之中,似乎是抹煞了文化價值的延續。法國群眾無法接受,保守派人仕更是吵得天翻地覆,支持者與反對者間的爭論罕見地激烈,引起的爭議與反對的浪潮甚至一度危及密特朗總統的聲望。為了平息眾怒,也為了說服反對勢力,貝聿銘應巴黎市長之要求,在拿破崙廣場建立了一個實體大小的模型,經過一段時間,這個建築上的大膽創新漸漸被法國人接受,最後終於將反對的聲浪壓了下去,後來越來越感覺金字塔好像是羅浮宮原來就有的一部分。

貝聿銘要面對的困難還不止於此,在歷經八個世紀的羅浮宮,許多地方已經有近一個世紀未經整修,正如同藝術史學家Andre Chastely所形容:「羅浮宮是世界各國中保存最差、管理最糟的大型建築物」,羅浮宮的館長還戲稱這座博物館是「沒有後台的歌劇院」。貝聿銘知道,羅浮宮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間,需要明亮的氣氛,需要成為遊客愉快的環境,需要與現代文明接軌,他要為這座全球最富盛名的博物館來一次徹底的改造。

貝聿銘提出玻璃金字塔的概念,因為三角錐的形狀體積小但總表面積大,在有限的空間中能得到最大的採光,利用折射能引進豐富的日照,為羅浮宮增添更温馨明亮的氛圍,他還在地下設計了400座的視聽室、書店、餐館,還能通往時髦的地下購物城。

貝聿銘依據埃及吉薩金字塔群來設計這座透明玻璃金字塔,在其四週另外設計了三座小型金字塔及三座三角形噴水池。

玻璃金字塔是羅浮宮主要入口,由此進入拿破崙廳,其中不锈鋼的螺旋形樓梯是貝聿銘最慣用的元素,但這次他用更精準的方式來呈現這個螺旋風格,整個樓梯沒有任何支柱,只靠著樓梯本身的螺旋形特性來支撐九公尺高的不锈鋼樓梯,貝聿銘又一次成功創造一個專屬於貝氏風格的優雅空間焦點。

1989年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紀念時大羅浮宮開幕,拿破崙廣場中央聳立一座高21.6公尺、寬35公尺,總重達180噸壯觀的大玻璃金字塔,成為羅浮宮的新地標,歷時19年兩階段的規劃重建後直至1997年度才全部完成。現代的創新將成為未來的歷史,十年後玻璃金字塔與巴黎鐵塔同為法國民眾最值得驕傲的巴黎地標,也被稱譽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

高齡93歲的貝聿銘至今仍持續在為他的美學風格留下不朽的典範,且更加洗鍊、更加鮮明,像卡塔爾首都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流暢的線條,揮灑自若,意定神閒,如盤龍旋空,將貝氏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貝聿銘一生獲奬無數,先前所介紹的日本滋賀縣美和博物館便為貝聿銘獲得一座普力茲建築獎,貝聿銘也接受過美國及法國數次頒授榮譽勳章,最近的一次是於2003年接受美國柯林頓總統所頒發的終生成就奬。貝聿銘嚴格要求細節、樂在工作的追求完美,更是他超越群倫的要件,「華人第一建築師」的封號貝聿銘可說是當之無愧。

By Pongo (June 23, 2012)

註:本系列 (藝術與生活) 所分享之內容均屬個人淺見,非屬專業評鑑,若有冒犯之處,謹請海涵。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