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藝術必須再一次結合過去傳統藝術的活力,以作為現代藝術重生的因素。     - 達利

許多畫家在學習過程中都會臨摹大師或名家的作品,然後才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品味風格的作品,若將臨摹作品和原創者之畫作兩相比較,找到其中的異與同,也不失為一種觀畫的樂趣。甚至有些畫家會借古諷今,將大師成名的畫作加以修改,藉以突顯自己某些創新的理念,這種作法往往在當時便引起各界不同的批評聲浪,即便是代代相承至今,這些「刻意扭曲」的畫作仍是許多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當然,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也絕不會放過這種KUSO的機會,在他的作品中便有許多這一類融合古典和超現實的作品,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去。

首先,我們先來欣賞一些正經八百的臨摹作品,像是新印象派「秀拉 Georges Seurat」所臨摹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畫作「羅傑營救安潔莉卡 Roger Freeing Angelica」,左圖為安格爾原作,右圖為秀拉臨摹作品

後印象派大師「梵谷 Vincent Van Gogh」由於是無師自通,因此許多大師的作品都是梵谷臨摹的對象,尤其是巴比松畫派「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的作品,(左圖為米勒之原作,右圖為梵谷臨摹作品)


印象派大師「馬奈 Édouard Manet」開始學畫時是也經常到羅浮宮去臨摹古典大師的作品,包括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以及荷蘭畫派的「林布蘭特 Rembrandt van Rijn」:


但真正讓馬奈名噪一時的倒不是這些正經八百的摹仿習作,而是藉古諷今的兩件作品「草地上的午餐 Luncheon on the Grass」以及「奧林匹亞 Olympia」:

這兩件作品分別採用了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 Santi Raphael」的作品「帕里斯的審判 Judgment of Paris」以及「提香 Tiziano Vecellio」的名作「烏比諾的維納斯 Venus of Urbino」,馬奈的兩幅作品都帶著些許挑釁的意味,在當時可說是輿論譁然,引來衛道人士的一片撻伐:


(【印象派】馬奈—顛覆傳統保守思維的藝術家一文中有較詳細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點選連結)

這種風氣到了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的手中就更成為激發他創作靈感的泉源。達利曾經說過:「古典藝術是深奧而值得崇敬的」,他不只崇尚自文藝復興時期所代表的古典藝術,早期也曾學習印象派的繪畫技巧,他尤其喜歡「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和「米勒」,這些大師的作品也給了他許多的創作靈感,在達利的作品當中,這種從文藝復興時期或十八、十九世紀西洋美術大師作品延伸創作的例子有很多,我們就來欣賞其中幾幅有趣的作品。首先是「米其林的奴隸 Esclave Michelin」:

這件作品的靈感是來自於「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Bounaroti」的名作「垂死的奴隸 Dying Slave」:

「米其林的奴隸」這件作品主要是抗議企業剝削勞工,用「米其林」輪胎公司來為作品命名,並非針對這家公司,而是藉用米其林生產輪胎的象徵意義,達利用輪胎將垂死的奴隸困住,但這名奴隸的立足之處也是輪胎,這意味著這些可憐的工人就像奴隸一般,一方面仰賴公司來安身立命、圖個溫飽,卻也被公司壓榨剝削、牢牢困住。

另外幾件同樣是摹仿「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創作,主要是針對米開朗基羅的「聖殤 Pieta」系列作品:


米開朗基羅一生總共雕塑了四件聖殤,從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到臨終前的舒放寧靜,由這四件聖殤作品可以窺視這位藝術哲學家在生命不同時段對死亡這個嚴肅議題的看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藝復興】米開朗基羅—用藝術來詮釋生命的哲學家

接下來是「米勒」的「晚禱 The Angelus」:

「晚禱」這件巴比松畫派中的經典作品影響達利十分深遠,達利在米勒所創造的遼闊空間之中憶起了西班牙環繞著故鄉費格拉斯 (Figueres) 的大平原,所以他特別喜歡米勒的畫作中那一望無際的地平線,在他的許多創作裡也常常呈現這種壯麗而略帶淒涼的景色:

加上達利最愛的骷髏與拐杖:

達利最常用的堆疊手法,以「晚禱」做為凝聚 (Condensation) 的核心,經由「轉移  Displacement」、「重現 Represent」、以及「再修飾 Secondary revision」產生了以下的作品:

就連雕塑作品,達利也用「晚禱」來延伸他的意念,這件名為「懷舊婦女的胸像 The Bust of a Retrospective Woman」的作品用了許多象徵性的物件,是達利於1933年創作,並引起廣大議論的作品:

另一幅則更為經典,達利的這一幅「Caring for a Surrealist Watch」便是從法國巴洛克時期知名畫家「拉突爾 Georges de La Tour」的一幅「聖嬰 The Newborn Christ」作品發想而來,注意看到他很戲謔式地將原本抱在手上的聖嬰改成達利超現實主義的經典軟時鐘,似乎是提醒著世人要珍惜時間:

另外,達利也臨摹了一些名家的畫作,再加上自己慣用的元素,可惜大部份的人都看不懂他所要表達的意境,他似乎也不是很在乎,他就曾經說過:「Drawing is the honesty of the art.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of cheating. It is either good or bad. (繪畫是誠實的藝術,騙不了人,不是好就是壞。)」他還說:「我的作品主要都是『自我』,重要的是,我創造了『達利』!」

縱觀達利這一生,自六歲啟蒙時期就能畫出令人驚豔的風景畫,七歲想成為拿破崙,十歲便以印象派畫家自居,十五歲成為藝術評論期刋的撰搞人,並曾撰文論述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十七歲學野獸派、十九歲學立體派,達利曾於1928年到了巴黎,結識了畢卡索,當時的達利被畢卡索立體主義的許多創作所震懾,並盛讚畢卡索是他心目中唯一的天才。但不久後他就發現立體主義的許多理念與自己不拘形式的個性不合,他認為立體主義諸多限制與規範讓他的創作能量無法盡情施展,因此他便放棄立體主義,重新開始,繼續他無止盡的追尋。直到二十五歲第一次接觸到超現實主義後,達利便瘋狂愛上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自由創作風格,從此便以超現實主義做為他終生的志業。

達利曾與大導演「布紐爾」在西班牙合作拍攝電影「安達魯之犬 An Andalusian Dog」,受到超現實主義者的熱烈歡迎,並成為超現實主義電影經典之作,隔年兩人再度合作開拍「黃金時代 L'age d'or」,但這部電影却在巴黎上映時遭到審查會禁演,人生的際遇本不可期,一時的成功或失敗並不足以論斷一個人的優劣,尤其對達利這種個性的人而言,他完全無視於這些毁譽,只管向前繼續他的創作之路。

1946年,達利與「華德迪士尼 Walt Disney」合作製作了一部動畫影片,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六分鐘的動畫,但這部動畫卻是融合了達利一生的創作精華,配上生動的音樂、流暢的動畫效果,讓人更能從如夢似幻的場景變換當中進入到達利的超現實主義世界裡,去體會一位瘋狂天才的內心思維空間。

達利之所以為達利,正因為他敢擺脫理智的束縛,勇於挑戰他內心中最底層的心思,呈現最真實也最讓人意想不到的「變形」,「分解」,與「再組合」,構成千變萬化的夢幻世界,達利為我們這個時代提供了最豐富的視覺饗宴,愛上達利、欣賞達利,就讓我們盡情地享受瘋狂達利的超現實世界吧!

By Pongo (May 03, 2013)

註:本系列 (藝術與大師)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