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到處可尋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 羅丹 

第一次被羅丹的作品所吸引的是它所傳遞的那股強烈的情緒張力,那種憂鬱與激情夾雜的不安與掙扎迅速將你的血液加熱到沸騰。

羅丹-01-01.jpg   

就是這麼直接衝擊著你的感官與情緒,用最簡單的線條,像一把利劍般毫無保留地刺進每個人的心田,勾出深藏在內心深處最不捨的思念。

羅丹-01-02.jpg   

羅丹的作品幾乎分不出已完成或未完成,他總是用最深刻又最直接的表象來刺激每個人的視覺,卻又留出一大片未完成的想像空間來刺激每個人的心思,每每看到羅丹的作品都會讓我心中產生極大的衝擊,就像一股糾結扭曲著的情緒即將在瞬間爆發開來。

羅丹-01-03.jpg   

「羅丹Auguste Rodin」是西方雕塑家之中一位勇於創新的現代主義者他悲觀、自負而且易怒,但對感情卻十分狂熱,他把現實生活中的情慾化成誇張的軀體雕塑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力量與激情他的作品常常會保留原始粗糙的表面,利用不規則的反射光來呈現出視覺上不同的情緒,就是這種運用光與影的技巧使得許多藝評家都將羅丹列為印象派的成員,但羅丹自己卻不怎麼認同。

羅丹-01-04.jpg   

羅丹與眾不同的雕刻風格引來許多正反兩面的評價,他十分在意這些批評,但卻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這就是羅丹,孤傲又才華洋溢的羅丹。

羅丹-01-05.jpg   

羅丹雕塑出現代人的熱情與苦楚、也雕塑出他內心的狂妄與掙扎,他的作品是如此的撼動人心,卻也充滿著迷惑與無助。

羅丹-01-06.jpg   

1876年,羅丹36歲,他以一尊「青銅時代 The Age of Bronze」雕塑作品震驚藝壇,這座真人大小的雕像由於太過於逼真,甚至還一度被控訴說是由真人翻模所複刻出來的模型,而不是一種藝術創作。

羅丹-01-07.jpg   

從不同的角度仔細觀賞這件作品,無論是肢體動作、肌肉紋理、尺寸比例都完全跟真人一模一樣,如此生動自然的雕塑作品簡直難以令人置信,也難怪會受到這麼多的質疑:

羅丹-01-08.jpg   

一時間整個畫壇議論紛紛,虛偽造假之說甚囂塵上,如此反而讓羅丹聲名大噪,但質疑與批評的聲浪未曾停歇,成名並未為羅丹帶來任何發展的機會,羅丹只好一邊工作一邊創作以求溫飽。 

羅丹創作生涯第一個轉機出現在1880年,他受託為一間新成立的美術館製作大門,羅丹便參考「羅倫佐.吉伯弟 Lorenzo Ghiberti」為佛羅倫薩洗禮堂所鑄的名作「天堂之門 The Gate of Paradise」而創作了「地獄之門 The Gate of Hell」。

羅丹-01-09.jpg   

這件作品是取材自「但丁 Dante Alighieri」的史詩「神曲 Divine Comedy」中所描述的「地獄 Inferno」故事情節,雖然最後因為美術館的興建計劃遭到擱置,這件地獄之門的作品也一直沒有完成,但羅丹將地獄之門的許多元素切割出來單獨完成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創作,而地獄之門也成為羅丹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在介紹羅丹的第三篇文章中我將會為大家詳細介紹這件不朽的「地獄之門 The Gate of Hell」。 

1883年羅丹經歷了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戾點,也是生命中最大的轉折,他接下了雕刻大師「亞福拉德.布雪 Alfred Boucher」的代課委託,因而認識了一位女學徒,她便是「卡蜜兒.克勞黛 Camille Claudel」,她的出現也成就了羅丹創作生涯後半段最輝煌也最令人動容的作品。

羅丹-01-10.jpg   

提起羅丹,讓人聯想到的第一印象便是他的成名代表作品「沉思者 The Thinker」:

羅丹-01-11.jpg   

沉思者原本是「地獄之門 The Gates of Hell」頂端的雕刻作品,作品名稱原本叫做「詩人 The Poet」,所雕塑的人物便是「神曲 Divine Comedy」的作者「但丁 Dante」,他俯視地面,思索著地獄的種種,羅丹所要表現出的是一個身體受盡折磨、靈魂遭到咀咒而卻仍能擁有自由思考能力的一位智者。 

羅丹-01-12.jpg  

羅丹-01-21.jpg  

羅丹「沉思者」的靈感來自於兩件早期的雕刻名作,其一是Carpeaux 的 Ugolino:

羅丹-01-13.jpg   

以及 Michelangelo 為 Lorenzo de Medici墓園所雕塑的沉思者:

羅丹-01-14.jpg   

羅丹也曾表示沉思者是他對自我反省的雕像,他一手以拳托住下顎,另一手則放在膝上,表情充滿著迷失與緘默,雙腳向後縮,用全身的力量去思考,像是在沉澱思索著羅丹本人一生中的衝動和莽撞,悔也無悔。 

羅丹渾身上下燃燒著激情,一生中也擁有許多的情人,雖然羅丹在臨終前娶了「羅絲伯蕾 Rose Beuret」為妻,但影響羅丹最深的女人應該算是「卡蜜兒.克勞黛 Camille Claudel」,卡蜜兒是羅丹的學生,也是羅丹最深愛的情人,她用她一生的情愛和生命去理解羅丹,也甘心讓近乎痴狂的愛慾把自己燃燒殆盡,結果換來的卻是心碎和絕望,以致最後精神分裂,在精神病院中渡過餘生。 

羅丹另一件名為「沉思者」的大理石雕像雕的就是卡蜜兒,這座雕像目前陳列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一座巨大的方形大理石,只露出一顆頭,雙眼絕望的看著地面,憂鬱而凝視的目光,緊閉的雙唇,表露了卡蜜兒複雜的內心世界,無奈的眼神,完全被禁錮的身體,簡簡單單、恬靜而又執著,卻傳遞著非比尋常的巨大張力:

羅丹-01-15.jpg   

即便是簡單的人物塑像,羅丹也花費了極大的心思去沉澱,他希望透過人物姿態、表情、甚至是扭曲的肢體,來傳達出一種精神與意念,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一件「沉思者—卡蜜兒」之外,還有「巴爾札克」和「雨果」都是十分值得玩味品賞的作品。 

「巴爾札克 Honoré de Balzac」是法國大文豪,羅丹用一個披著長袍、昂首闊步、十分簡潔的造型來突顯巴爾札克的氣魄,雖然首次展出時引起極大的爭議與指責,但印象派大師、同時也是羅丹的好友「莫內 Claude Monet」看過這件作品後便極力誇讚這將會是羅丹最傑出的不朽作品:

羅丹-01-16.jpg   

其實,這件作品的構思過程,羅丹用了許多不同的造型來詮釋巴爾札克的聲望和地位,這些練習的作品也陳列羅丹美術館的室內,最後的成品卻在卡蜜兒的一語點醒之下,為巴爾札克披上了長袍,成就了這尊不朽的「巴爾札克」。

羅丹-01-17.jpg   

另一件作品雨果」則是羅丹為法國浪漫派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所雕塑的胸像:

羅丹-01-18.jpg   

據說當時雨果並不答應充當模特兒端坐著讓羅丹為他塑像,但同意邀請這位雕塑師進入自宅共進午餐,羅丹便把握這個機會在自己的手掌心和煙盒的包裝紙上草草畫了幾個不同角度的雨果速寫素描,然後趁著記憶尚未模糊之前衝回自己的工作室,憑著印象和手掌上簡單的素描便完成了這件令人激賞的作品。

羅丹-01-19.jpg   

兩年後,雨果過世,羅丹便在這件作品的胸前刻了「Á lillustre maître」來表達對這位文學大師的敬意。

後來,羅丹也創作了另一件胸像作品,雖然沒有命名,但一般人均認為這件作品所雕塑的正是羅丹所景仰的雨果:

羅丹-01-20.jpg   

看完了一系列羅丹作品的概述,相信大家對這位才華洋溢的雕塑大師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羅丹這種將強烈情緒張力注入作品中,逐漸忽略形體結構的精準,看似寫實又傳達出濃厚的情感,時而靜默低吟、時而誇張扭曲,毫不掩飾地將人類內心最澎湃的情緒直接呈現在每位觀畫者的眼前,他的作品不僅衝擊著人們的視覺,更撼動了每位觀畫者的心田,這種表現的方式也將現代雕刻藝術帶向一個全新的領域,在下面幾篇文章中我們就帶著大家一同欣賞羅丹更多令人情緒激昂和心神盪漾的作品。 

By Pongo (June 09, 2015) 

註:本系列 (藝術與大師)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