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羅.畢卡索 Pablo Ruiz Picasso (1881 – 1973)
立體畫派 西班牙.馬拉加
畢卡索 (Pablo Ruiz Picasso),一個令我嘆服又讓我不能認同的天才,令我嘆服的是他對藝術美學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不斷超越自我的創造力,而讓我不能認同的是他對感情的善變,玩世不恭的態度和自私暴戾的脾氣,但無論如何,他仍是舉世公認的藝術天才。
畢卡索曾經不只一次提到:「風格對於畫家而言是最危險的敵人」。他也承認自己的畫作從來沒有一個固定形態,所以也沒有風格。畢卡索一生對於任何一個畫派的創作風格幾乎都是從學習、質疑、解構、叛離,直到創造另一個全新的樣貎才會罷休,就是這種永不安定的特質,造就了他多元而豐富的作品,他一生創作油畫1,876件、素描7,089張、雕塑1,335件、陶藝2,880件、版畫18,000張。從來没有任何一位藝術家的風格如此的乖離與多變,他解構造型、解構線條,卻從來不甘心在某種藝術形式久留,即便他是立體派的創始者之一,但終其一生都還在追尋下一個自我。
畢卡索的父親是一位畫家,也是藝術學院的教授,因此畢卡索從出生就承接了繪畫的基因,四歲時便開始學習創作,到了十三歲時他的繪畫技巧就超越了他的父親,還傳說他的父親在看過他的畫作之後便發誓從此不再動筆作畫,不過想想畢爸何苦如此,青出於藍本是美事一樁,父子聯作豈不更是錦上添花,就此封筆實在是太可惜了。所幸這只是畢爸一時感嘆的自言自語,不久之後畢爸還是持續有一些創作作品。
我們先來看看這位藝術天才年僅13歲時的作品,Man in a beret:
The Barefoot Girl:
The Old Fisherman:
13歲就有如此功力,說他是藝術天才神童一點也不為過,也難怪畢卡索的父親會自嘆弗如了。
到了1896年,畢卡索以一幅 The First Communion (第一次聖餐) 以及 Portrait of Ann Pepa 展現了過人的才華,以一個不過是一個13、14歲的小孩能持續創作出如此精緻動人的畫作真的讓人驚喜不已,因此畢卡索便開始受到極大的關注:
在他父親的指導之下,這兩件作品完全是道道地地寫實的學院派風格,一切都中規中矩,雖然佳評如潮,但畢卡索似乎也不當一回事,繼續在藝術的領域中不斷地摸索,他總覺得這些作品中好像少了些什麼。
為了滿足父親的要求,畢卡索持續用傳統學院派的風格進行創作,他的這件作品 Science and Charity 所使用的技法已經十分純熟,但在細節的處理上顯得有點漫不經心,由此也可看出畢卡索不想被傳統束縛的心態,當然這件作品也獲得極大的迴響,也是畢卡索第一件得奬的作品。
1897年,畢卡索轉到首都馬德里接受正規的藝術課程,以他的個性當然不可能乖乖留在課堂上習作,逃學的他經常跑到位在馬德里市中心的 Prado Museum 去觀摩名家的畫作,尤其是西班牙巴洛克時期知名大師維拉斯奎茲 (Diego Velazquez)、浪漫主義大師哥雅 (Francisco Goya)、以及矯飾主義大師葛雷科 (El Greco) 的作品讓他印象十分深刻,他同時也認清了一個事實:傳統的學院派寫實風格再也滿足不了他強烈的企圖心,他不要被封鎖在僵固的特定風格,他必須為自己找到一個出口。
1898年,畢卡索開始嚐試將葛雷科矯飾主義 (Symbolism) 融入他原有的寫實風格之中,隨後便開啓他短暫的現代主義時期 (Modernism Period, 1899-1900),這段期間他還參考了後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 大師羅特列克 (Toulouse Lautrec)、以及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大師孟克 (Edvard Munch) 的作品,這為期兩年的創作過程對畢卡索而言就好像是在進行一連串的實驗,他不斷地企圖透過改變和重組來找到一個完完全全屬於他自己的風格,一種與眾不同、無人能及的創新風格。
1900,畢卡索第一次來到了巴黎,當時的巴黎已經是全歐洲最商業化的地區,同時也是藝文風氣最為盛行的城市,1900世界博覽會就剛好在巴黎舉行,而畢卡索有一幅畫作入選在這次的博覽會中,他原本得意洋洋地認為自己一定會因此一鳴驚人,但在他親自觀摩了來自世界各地知名大師的參展作品後,他心知肚明,他離大師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他必須更努力才能出人頭地。
在巴黎停留期間,畢卡索觀摩了許多大師的作品,像是德拉克洛瓦 (Eugene Delacroix)、馬奈 (Edouard Manet)、莫內 (Claude Monet)、雷諾瓦 (Auguste Renoir)、竇加 (Edgar Degas)、羅特列克 (Toulouse Lautrec),他也藉由不斷地觀察與臨摩試著去找出這些名家的繪畫技巧,希望有朝一日能超越他們。當時在巴黎蒙馬特地區有些著名的磨坊派對,是社交名流聚集之處,畢卡索也常常出現在這些地方,尤其是人氣最高的 Moulin de la Galette,雷諾瓦和羅特列克經常以它為主題繪製了許多畫作,於是畢卡索也如法泡製,也畫了一幅以舞會為場景的作品:
這件作品果然引發了一些藝壇人士的注意,一位當地知名的藝術經紀商立刻買下了這幅畫作,畢卡索大為振奮,心裡盤算著,如果他的畫作能夠大賣,他就可以留在巴黎繼續創作,以他的能力一定能快速崛起,成為藝壇的明日之星。正如他所料,當時巴黎有一位知名的藝評及策展人相中畢卡索的才華,並準備為他舉辦一場小型的個展,於是畢卡索瘋狂地開始為這場個展進行創作,並在此時他開始用 Picasso 這個名字在他的畫作上簽名 (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其中Ruiz是父姓,Picasso是母姓,或許他覺得 Picasso比較順口,也比較響亮,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完全以 Picasso 這個名字勇闖江湖)。
這場個展十分成功,在巴黎的藝評人甚至把這場個展稱為「西班牙的入侵」,展出的作品幾乎都被一掃而光,畢卡索於是光榮地贏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場戰役,此時他還只是個未滿20歲的年輕人。
可惜好景不常,就在此時他最要好的朋友卡洛斯 (Carlos Casagemas) 因單戀 Germaine Gargallo 求婚被拒而自殺身亡,這件事讓畢卡索十分難過,他們幾位年輕人是經常在一起的好伙伴,畢卡索的 Germaine 及 Saltimbonques Harlequin and his Companion 這兩件作品畫中的女主角就是 Germaine:
好友的自殺讓畢卡索十分消沉,卡洛斯的影子時常會回到他的腦海裡,畢卡索於是畫出了他對好友的懷念與不捨: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畢卡索在好友死後不到兩週的時間就與 Germaine 發生新的戀情,而20歲左右的畢卡索似乎也沒有因為這段戀情而感到開懷,反而是因為背叛好友而陷入了一種憂鬱和懊悔的情緒當中,於是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畫作多半是以灰藍色為主調,畫中的主角多半是盲人、乞丐、妓女、老人,繪畫的題材也都與苦難、孤獨、悲劇有關,或許是想藉此向他的好友贖罪,由於畫作多半是以灰藍色為主,於是人們便把畢卡索這段時間的作品歸類為藍色時期 (Blue Period, 1901 to 1904)。
(待續…)
By Pongo (June 01, 2021)
延伸閱讀:
註:本系列 (藝術與大師)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