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但在它身上可以蘊涵著無限的人文思想。 —貝聿銘
貝聿銘用建築來呈現極緻的藝術美學,或許是受到柯比意的影響,在他整體藝術氛圍的營造中,也經常會邀請國際著名的藝術大師設計專屬的作品來襯托他的建築,其中畢卡索便將他所創作的西維特(Sylvette)銅像放在貝聿銘設計的紐約大學宿舍,雕塑家朱銘也曾為貝聿銘設計的香港中國銀行大樓創作雕塑「和諧共處」。
貝聿銘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除了先前所介紹的一系列作品外,尚包括:美國大氣研究中心、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伊弗森美術館與康乃爾大學詹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都是經由中庭與室外空間串連。到了晚期,貝聿銘更著重在自然光的投入,讓中庭透入大自然的光線,像是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IBM公司的入口大廳、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比佛利山莊創意藝人經濟中心、中國駐美大使館…等。
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貝聿銘的這個特色也同樣透過玻璃金字塔為羅浮宮帶來新的生命。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醫生們可以掩埋掉他們的錯誤,但建築師不得不和他們的錯誤生活在一起
—貝聿銘
貝聿銘的建築風格主要是融合自然的空間思維與精神,並在建築構圖中注入大量藝術人文的氣息,這種雕塑性與藝術性的風格主要是受到歐洲建築及藝術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影響。(在台灣,一般人對柯比意較為陌生,但其創意建築的理念卻深深引領現代建築的風潮,日後若有機會再闢專文來向大家介紹這位大師。)
上一篇曾介紹貝聿銘經常利用現代主義的幾何圖形及流暢線條來呈現東方古典之美, 而三角錐的沉穏與螺旋水滴線條的流暢更是貝聿銘最常使用的設計元素,今天就一起來欣賞幾件貝氏的代表作品。
首先是美國的達拉斯市政廳(Dallas City Hall)—1978年完成:
達拉斯市政廳整座建築呈現倒立的直角三角形,結構以35° 角傾斜,下方地面層是人行步道與圓形水池。南向立面斜牆則向另一垂直方向退縮,此一歪斜的不對稱設計反而讓整個倒三角式的建築呈現出奇的穏定,大面開窗則仍延續著貝氏慣有的風格,讓室內與大自然接軌,由內向外遙望市區天際線,。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只是地球上的過客,來去匆匆,但城市會永遠長存下去。
-貝聿銘
上一篇「台北街頭正在萌芽的人文藝術」帶著大家由北到南沿著敦化南路逛著逛著,經過「時間斑馬線」、忠孝敦化路口、「鳥籠外的花園」、「螳螂捕蟾」、在誠品書店稍事休息後,今天帶著大家繼續往南走,來到了敦南仁愛圓環。站在圓環邊,稍一擡頭,望見「台新金控大樓」:
這棟狀似水滴的美麗建築是出自建築師貝聿銘以及沈祖海所設計,在流動的夜色中更顯得它的優雅,嗯,今天不妨就來聊聊這一位國際知名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Ieoh Ming Pei)」。
貝聿銘出生於蘇州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喜好美食、精通美酒,醉心藝術,「只做自己認為美麗的事情」是貝聿銘一生堅持的原則。因此,他的作品常注入滿滿的人文情懷,不只充滿現代主義的幾何線條,也因為他大量使用玻璃,將陽光導入中庭,將建築融入自然當中,使得他的作品同時兼具捕捉瞬間光影變化的印象派風格。
貝聿銘較早期的作品首推台中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 (Luce Memorial Chapel)」: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期待在高樓林立的街頭找尋到一絲絲的人文關懷,你或許會雀躍,因為近幾年終於在台北街頭出現了一件又一件的藝術創作,雖然不是巨大的造景,也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創作,但欣見我們生活週遭逐漸萌芽的空間藝術,的確也為台北這座都市叢林帶來許多令人驚喜的人文氣息,至少讓台北街頭開始學會了呼吸,也讓冷漠的台北多了些人性的温度。
就從我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的忠孝敦化商圈開始吧!
敦化南北路這條林蔭大道,向來是車水馬龍,尤其到了上下班尖峰時段,更是車潮人潮從未間斷,看看街上的行人,形色匆忙,連擦肩而過也難得交換一個眼神,更別提點頭微笑了,難道鋼筋水泥和玻璃帷幕真的掩蓋了所有都會人的情感,讓每個人的臉色都像是泥灰一樣的冷漠?
忠孝—敦化路口,豎起幾面帶著濃厚藝術氣息的牆,遠遠望去,靠敦化南路內側牆面一排搭公車的市井小民: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