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 (1863 – 1944)
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 後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 挪威.奧斯陸
在孟克近60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數仟件的作品,這些作品跨越了許多不同的風格,我們很難把孟克界定在任何一個畫派,但孟克獨樹一格的創作原味卻為現代美術開創出另一條康莊大道,他用色彩、線條與形式呈現自己某種恐懼的情緒,描述他對生命觀點中的生、死、愛、苦,也奠定了他在西方藝壇永垂不朽的地位。
嚴格講起來孟克並沒有接受太多的正統藝術教育,或者說正統的藝術教育對他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他的創作能力多半是來自於與生俱來的天份和自我的觀察與學習,從最早期的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的影子,像是 1881 年所繪製的 Landscape. (Maridalen by Oslo):
以及 Form Maridalen:
Houses in Maridalen:
後來受到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影響,他也嚐試了一些帶有印象畫派風格的作品 From Sandviken:
還有 From Saxegårdsgate:
另外一件 1883 年的作品「After the Coffee Table」描繪的則是室內的場景:
1884 年,他以 The Day After、Puberty 以及 The Sick Child 這三件作品參加在奧斯陸當地的畫展,孟克與眾不同的畫風立刻引發議論,雖然這些論述正反面都有,但卻因此意外地打響了孟克的知名度:
1885年,孟克來到藝術之都—巴黎,雖然只短暫停留了三週的時間,但法國印象畫派的風格卻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思,尤其是莫內 (Claude Monet) 和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的作品。
1889年,孟克再度回到巴黎,這一次他停留了三年的時間,此時正值「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的崛起,孟克也曾經對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 的點描畫法感到新奇,於是他也用相同的技法創作了一幅「Spring Day on Karl Johan Street」:
以及 1891 的 Rue Lafayette:
接下來的幾年當中,孟克持續嚐試用當代主流印象畫派、新印象畫派、後印象畫派的各種技法來創作,但在摸索的過程中卻始終找不到真正讓他自己感到滿意的風格,他努力去學習印象派特有的風格,包括自由的筆觸和亮麗的色彩,但也僅止於這些繪畫的表現技法上面,印象派特有的陽光歡樂氣氛卻是完全沒有讓孟克感到鼓舞,因此這段時期孟克的作品雖然具備了印象派的技法和色調,但呈現出來的氛圍仍是帶著濃濃的孤獨、愁緒與無力感,像是 1889 Summer Night (Inger on the Beach) 便散發出一股安靜的孤獨氛圍:
而1889 年所繪製的另一件作品Military Band on the Karl Johan Street 則將一條本該是熱鬧的街變得異常地安靜:
1890 的 View over the Rover at St. Cloud:
同年孟克還創作了另外兩件畫作分別是「The Absinthe Drinkers」以及「In the Tavern」,細細品味這兩件作品更可感受到孟克想要傳達的那種寂寞與無奈:
後來他又對「後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高更 (Paul Gauguin) 的大溪地系列作品感到興趣,他的另一件作品「Evening on Karl Johan Street」便有著高更的象徵主義風格:
1892年,當這件「Evening on Karl Johan Street」和另外五十幾件孟克的作品在柏林畫展中展出時,藝評專家對孟克充滿恐懼、悲傷與死亡的風格大肆抨擊,但此舉反而引發大眾對孟克的好奇,雖然柏林畫展僅僅展出幾天便草草結束,但一時之間孟克卻成為德國最熱門的話題人物,於是孟克便轉向德國發展。
(待續…)
By Pongo (March 18, 2020)
註:本系列 (藝術與大師)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