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藝術是為政治概念的勝利而存在

-雅克-路易·大衛   

十八世紀的法國在路易十五的統治之下,當時的社會洋溢著一片奢華享樂以及愛慾交織的風氣中,纖細和輕快的洛可可藝術風格成為當時的主流,其風格特色在於清淡鮮明的顏色和精緻的曲線構圖,但隨著路易十五被送上斷頭台,洛可可藝術也逐漸沒落。在當時,為了端正社會存在已久的奢華風氣,藝術界便掀起一種新的復古運動,重振古典時期的希臘、羅馬文化,「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al Style」在此時逐漸成形,而今天要介紹的「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 Louis David」便是新古典主義的中心人物。

大衛自幼便酷愛繪畫,他的啟蒙恩師是前一篇文章中所介紹的「布雪 François Boucher」,這位洛可可風格的宗師同時也是大衛的遠房親戚,因此早期大衛的作品承襲了一部份洛可可特有的浪漫風格。像是這一幅 1771 年當時年僅23歲的大衛所繪的「馬爾斯大戰蜜涅芙The Combat of Mars and Minerva」:

這件作品是取材自希臘大文豪荷馬筆下的史詩「伊里亞德 lIliade」中有關「特洛伊戰爭」的一段故事情節。特洛伊戰爭是描述希臘和特洛伊之間的戰爭,起因是由於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âris」劫持斯巴達王后「海倫 Hélène」,斯巴達國王為了營救妻子而籌組希臘聯軍來攻打特洛伊城。戰神「馬爾斯 Mars」支持特洛伊人,而女戰神「蜜涅芙 (雅典娜)」則聲援希臘人,蜜涅芙用石頭絆倒馬爾斯,從戰車上摔下來的馬爾斯請維納斯助陣,這幅畫正是表現維納斯降臨的那一瞬間,柔美的畫面調和了戰爭對峙的嚴峻氣氛。

另一幅作品The Love of Hélène and Pâris也和這一則故事相關,描繪的則是帕里斯和海倫之間的愛情:

但或許是因為大衛在九歲時父親被殺,母親又離家出走,因此,即便他的作品是模仿洛可可風格,但其所繪製的人物形象漸漸變成情緒激烈、步伐沉重,而少了洛可可輕盈細緻的特色,這種意識上的衝突直到他前往羅馬接觸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刻後,才開始沉靜了下來,大衛也逐漸建立了自己的風格,他融合了洛可可色彩鮮明的唯美風格,再溶入古典主義端莊嚴謹的沉穩構圖,進而開創了新古典主義的畫風。

大衛早期的繪畫取材多半來自歷史故事,包括希臘羅馬神話、聖經、史詩、文學作品、以及寓言小說等,同時也從事一些肖像畫。他第一幅為人所熟悉的作品便是於1780年所繪製的「史丹尼拉斯伯爵 Count Stanislas Potocki」:

這是大衛獲得「羅馬大奬 Prix de Rome」前往羅馬梅迪奇別墅接受義大利著名藝術家指導的六年期間所繪製的肖像畫作品,同期間他還繪製了聖經故事中的兩幅作品,其一為「聖羅克為災區鼠疫祈求聖母 Saint Roch Interceding with the Virgin for the Plague-Stricken」,以及「貝利薩留乞求施捨 Belisarius Begging Alms」:

在羅馬的學習期間,大衛受到德國的藝術評論家 Winckelmann 的著作 History of Ancient Art 以及蘇格蘭新古典畫派大師 Gavin Hamilton 的影響,使得他的作品風格開始轉變,逐漸融合巴洛克和義大利文藝復興古典學派的畫風,從上面的三件作品中可明顯看出大衛新古典主義的技巧已臻成熟,一方面兼具濃厚巴洛克風格的華麗和洛可可風格的流暢,同時又具備了古典學派的嚴謹構圖。

1781年,大衛離開羅馬回到法國,並在1784年擔任皇家藝術院的院士,當年大衛創作了讓他一舉成名的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 The Oath of the Horatii」:

這幅畫作充滿了新古典風格與特色,古典時期最強調的英雄主義、堅忍、陽剛、愛國…等等的情操表露無遺,讓這件作品成為新古典主義畫派的代表作,整幅畫作的背景深沉晦暗而主角明亮清晰,畫中男性的手腳完全伸直,肌肉線條強而有力,反應出宣誓時的氣慨與決心,女性則偏在右側角落,哀戚的面容及癱軟的肢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另一幅「蘇格拉底之死 The Death of Socrates」同樣表現出細緻的筆法與深刻的情緒:

大衛一生熱衷政治,他認為一個藝術家只有投身於時代的變革,才能創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他加入法國當時的革命政黨「雅各賓黨 Jacobin Club」,成為國民議會主席,並以國民教育委員的身份從事大量的革命藝術活動。他把藝術當作反封建的武器使用,因此創作了許多充滿革命激情的畫作,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馬拉之死」:

這幅畫作是描繪雅各賓黨的核心人物「馬拉 Marat」在浴室被暗殺的場景,凝重血腥的畫面,看了令人怵目驚心、不寒而慄。

「馬拉之死 The Death of Marat」是法國大革命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因此也成為許多藝術家創作的題材,包括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的「馬拉之死」:

立體畫派「畢卡索 Picasso」的「馬拉之死」:

以及「保羅波德里 Paul Baudry」的「馬拉之死」:

大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還曾經兩度入獄,在獄中,意志消沉的他還創作了「盧比諾婦女」及「盧森堡花園景色」來陳述他不滿時勢和嚮往自由的心境。

仔細觀看這幅「盧比諾婦女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中央張開雙手的少女堅定勇敢的表情與眼神,相較於前方的婦人與小孩驚慌失措的無奈,大衛簡單而貼切地藉由這位英勇的少女來表現出他自己面對武力脅迫的憤怒與不平。

1797年拿破崙掌權,重新重用大衛為首席宮廷畫師,為拿破崙創作了許多大型歌頌作品來記錄拿破崙不可一世的風光與如日中天的氣勢,包括:「拿破崙越過聖貝爾納山 The First Consul crossed the Alps at the Col du Grand St. Bernard」:

以及「加冕儀式 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 I」:

1816年拿破崙政權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大衛被驅逐出境,他被迫流亡到比利時布魯塞爾,最後終於客死他鄉,結束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By Pongo (July 13, 2012)

 

註:本系列 (藝術與大師)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