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緊接著要來欣賞的便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大師「西瑪布埃 Cimabue」所繪製的「威嚴 Maestà」:
據傳 Cimabue 是喬托的老師,他是鑲嵌畫 (Mosaics) 的創始者,他也試圖從中世紀拜占庭的藝術風格中尋求突破,雖然西瑪布埃的努力並不算成功,但他所灌輸的許多概念最後終於讓喬托創造出全新的繪畫風格。從「威嚴 Maestà」這幅作品中聖母所坐的椅子已經可以看出XYZ三軸的立面圖效果,讓畫面看起來更有立體的景深效果,但若從身旁隨侍的天使群所站立的位置,左邊三位依其手扶的位置來判斷,三位應該是站在同一個立面上,而右邊三位則是上面兩人位在同一立面上,而最下方那位天使則稍微往前站,而且人物大小比例也不是很合理,讓畫面看起來並非十分生動自然:
雖然有上述這些小小的不足,但 Cimabue 所作的嚐試與努力在當時已經算是一種大大的突破,在西瑪布埃這些創新之後,隨著後續科學與數學各項學術理論的發現及發明,逐步將繪畫及構圖技巧不斷地往前推進,在後面的幾篇文章中我們便可覺察出這種改變。
緊接著要介紹的是位在入口處右手邊的這面牆上所展出的幾件作品,首先要介紹的是喬托的學生「波那多 Bernardo Daddi」的「聖告圖 Annunciation」:
其次則是「喬托 Giotto di Bondone」的作品「聖痕顯現 Stigmatization of St Francis」:
在這幅畫作下方還有三幅較小的畫作,這種聯畫的結構在當時宗教聖壇作品中十分常見,也更能具體而完整地描繪出聖經故事中的情節:
接著我們沿著 Salon Carré 展廳的動線,我們來到了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繪畫作品區,這裡的作品和上一篇所介紹十三、十四世紀的作品已經有了明顯的差異,十五世紀的作品不僅構圖更為生動自然,而且具備了三維透視的立體感,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十五世紀的義大利作品。
義大利美術到了十五世紀,其重心由「塞納 Siena」逐漸轉移至「佛羅倫斯 Florence」,此一時期的畫家包括「馬薩其奧 Masaccio」、「安傑利柯 Fra Angelico」、「烏卻羅 Paolo Uccello」、「法蘭西斯卡 Piero della Francesca」、「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等大師,他們不僅將透視技法發展至細緻純熟的地步,也將整個義大利的藝術推向歐洲的領導地位。
此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馬薩其奧 Masaccio」,可惜在羅浮宮中並沒有展示他的作品。馬薩其奧26歲便去世,在他短暫的藝術生涯中卻大放異采,他是首位利用視覺消點來創造立體透視效果的藝術家,他的成就也帶動了義大利藝壇整個風格的轉變,從原本歌德式藝術純意像、理想化的創作模式,轉變為帶有寫實、自然且更加人性化的呈現方式,此一轉變不僅將聖經神話故事與人類現實生活拉近了距離,也讓藝術創作增添更多元的選擇,也使得後繼興起的繪畫大師有了更寬廣的發揮空間。
有了馬薩其奧做為開路先鋒,後繼者紛紛受到啟發與鼓舞,不僅在構圖上廣泛運用透視技法,也讓畫中人物更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其中「安傑利柯 Fra Angelico」便是當時最偉大的藝術家及建築師,他不僅將馬薩其奧的理念發揚光大,同時也融入他自身的創作技巧,在羅浮宮的 Salon Carré 展廳中便展示出他最有名的一幅畫作「聖母的加冕 Coronation of the Virgin」:
在這件作品中不僅人物眾多,且層次分明,主角高高在上,四周圍繞著一群觀禮的使者與信徒,形成眾星拱月的態勢。 這是一件十分精緻的作品,以當時繪畫的工具和顏料而言,要繪製如此精細的作品實屬不易,值得好好欣賞每一個細節。
連觀禮者身上穿的衣上都有聖經故事的插圖:
圍觀者議論紛紛,見證這神聖光榮的一刻,手上捧著一本書,書上還有字,圍觀者衣服上的花紋、車邊、金屬墜飾,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十分精細:
大部份的圍觀群眾都專注在正在進行的加冕典禮,也有少部份的圍觀者若有所思地四處張望:
在主圖下方還有六幅小圖,分別敍述聖經中的幾段故事,每一幅小圖中的人物個個輪廓鮮明、表情生動,難怪安傑利柯被譽為當時最偉大的藝術家:
By Pongo 於July 02,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