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di Buonarroti (1475 – 1564)

文藝復興盛期 義大利.佛羅倫斯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在1499年完成「聖殤 Pieta」這件令人驚豔的雕刻作品之後聲名大噪,1501年他在眾多參選者中脫穎而出,接受了義大利官方的委託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 David」雕像,並且將自己的創作生涯推向了另一個高峰。

Pieta.jpg

我一直認為米開朗基羅和他所創造的大衛其實是一種緣份,早在米開朗基羅出生之前,這座純白的大理石就已經被開採並存放在佛羅倫斯,巨大而完美的石塊似乎在等待有人能將它的靈魂釋放出來。直到1500年,當戰火熄滅,梅迪奇家族重返執政,佛羅倫斯極需要一個象徵性的物件來鼓舞飽受戰爭所苦的民心,於是當時的執政者找來了米開朗基羅,想用這塊幾乎完美的大理石雕刻成聖經中擊敗巨人哥利亞的年輕英雄「大衛 David」。而自信滿滿的米開朗基羅在仔細觀察與思索之後,便面對著這座巨大純白的大理石說道:「大衛已經在大理石裡面了,我只是要把多餘的部份鑿開」。這句充滿自信而又饒富哲理的一句話,充份展現了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壇巨匠與眾不同之處。

David 01.jpg

這座高達 5.17 公尺的大衛全身塑像是在米開朗基羅 26 歲時的作品,但此時的米開朗基羅似乎對生命的意義有了非常深的體會。在此之前所有的藝術家在雕塑大衛時都是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手上拎著或腳下踩著巨人哥利亞血淋淋的頭顱,完全是一位志得意滿、不可一世的英雄。但米開朗基羅卻認為生命最有意義的時刻不在於贏得勝利之後的炫耀,而是在準備全力以赴、放手一搏的備戰狀態,於是創造出這一件蓄勢待發、全神貫注的「大衛 David」。

面對著強悍又兇殘的巨人哥利亞 Goliath,大衛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可怕的敵人,雙眼之間不由自主地露出一點焦慮的神情,緊蹙的眉頭,讓人清楚地感受到現場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

David 02.jpg

David 03.jpg

David 04.jpg

David 05.jpg

David 06.jpg

David 07.jpg

David 08.jpg

David 18.jpg

大衛將甩石器背在左肩,右手繃緊的神經讓整個血管和筋脈都浮現出來:

David 09.jpg

David 10.jpg

David 11.jpg

David 12.jpg

面對強敵絲毫不敢鬆懈,隨時準備奮力出擊的緊張狀態也讓全身肌肉線條顯得格外的明顯:

David 17.jpg

David 18.jpg

米開朗基羅要強調的不是勝利後的榮耀,而是面對挑戰的躍躍欲試,這種氛圍對久經戰爭蹂躪的佛羅倫斯百姓更具鼓舞的效果,於是這件作品完成之後便矗立於佛羅倫斯市政廳前方,直到300年後才移入美術館中,300年來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就如此靜靜地陪伴著當地的居民,並長期受到眾人的景仰與推崇。

藝術之美就在收放之間,能收斂,更要能放縱。

看過米開朗基羅的大衛 David之後,我們再來欣賞稍早一些米開朗基羅的另一件傑作酒神 Bacchus酒神是希臘羅馬神話中最放浪形骸、不拘小節的角色,他的形象也經常跟狂歡、放縱、墮落、沉淪等辭彙聯想在一塊兒,與剛剛所介紹聖經中的少年英雄大衛簡直是兩個極端,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米開朗基羅是如何表現出這位與大衛完全不同個性的人物酒神 巴庫斯 Bacchus

Bacchus.jpg

迷醉的眼神,手捧著酒杯的酒神,搖晃著像是快站不穩的姿態,這就是米開朗基羅心中的酒神 巴庫斯 Bacchus

Bacchus 03.jpg

Bacchus 07.jpg

半人半獸的 Faun 則躱在酒神後方,表情十分貪婪地偷吃著葡萄,更增添了狂歡與放縱的氛圍:

Bacchus 04.jpg

Bacchus 05.jpg

米開朗基羅在創作這件酒神時才 21歲,比「聖殤 Pieta」還早了兩三年,當時的他對自己充滿了自信,也充滿了期待,對一個滿懷雄心壯志的年輕人而言,米開朗基羅用酒神的自由自在與大衛的勇往直前向世人宣示:他已經完全準備好了,即將邁開大步向世人展現他精彩的一生。

Bacchus 02.jpg  

 

Bacchus 06.jpg

By Pongo (April 07, 2020)

註:本系列 (藝術與大師)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彭哥 (Pongo) 的頭像
    彭哥 (Pongo)

    美食、藝術、微醺的品味人生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