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是法國浪漫主義的代表性人物,雖然他所處的年代正是新古典主義當道的時期,但他用雄渾而帶有強烈情緒的筆法來取代新古典主義的細膩與工整,畫出一幅又一幅震撼人心的佳作,不僅成功地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同時也為西方藝壇引發出一股創新的潮流。

德拉克洛瓦-01-01.jpg   

德拉克洛瓦不喜歡畫聖經故事,反而喜歡取材自近代的文學作品,像是英國詩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蘇格蘭歷史作家「華特.史考特Walter Scott」、以及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會讓人感受到許多不同的情緒,有時激昂、有時感傷、有時義憤填膺、有時豪情萬千。

德拉克洛瓦-01-02.jpg   

德拉克洛瓦17歲時便受教於新古典主義大師「雅克.路易.大衛」的高徒「葛林Pierre-Narcisse Guérin」,但德拉克洛瓦很快就對新古典主義的制式畫風感到厭煩,反而對巴洛克時期「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繪畫風格大為欣賞,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便可看出一些端倪,像是「the Virgin of the Sacred Heart」:

德拉克洛瓦-01-03.jpg   

這件作品沒有新古典主義所強調的細膩與完整,反而透出一些自由創作的情緒,像是天使並沒有趐膀,而在畫作下緣的百姓也並沒有流露出虔敬的感動,反而透出質疑的表情。 

1822年,24歲的德拉克洛瓦以一幅「但丁的渡舟 The Barque of Dante」入選巴黎的官方沙龍展:

德拉克洛瓦-01-04.jpg   

這幅畫作是描繪「但丁Dante」最知名的文學著作「神曲 Divina Commedia」中的一段小故事,但丁與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在地獄中乘船橫渡冥河,一群被打入地獄的亡魂在互相的推擠中掙扎地想爬上渡船,這些亡魂僵硬的身軀在洶湧的波濤中載浮載沉、受盡折磨:

德拉克洛瓦-01-05.jpg   

左邊用雙手攀住船舷想爬上船的是但丁的仇人,維吉爾用腳使力地把他踹回水中:

德拉克洛瓦-01-06.jpg   

從這件作品中可以發現德拉克洛瓦已經完全脫離新古典的風格而開始呈現全新的樣貌,這種改變是受到了浪漫畫派大師「傑利柯 Theodore Gericault」知名畫作「梅杜莎之筏 The Raft of the Medusa」的影響,德拉克洛瓦開始使用大量明快而蒼勁的筆觸,甚至保留了筆鋒劃過的痕跡,這點與新古典要求完整細膩的平塗式技巧大異其趣,當然,這件作品在當時也引發了藝壇許多的爭議,但德拉克洛瓦絲毫不為所動,繼續堅持這類手法來創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直到「希阿島的屠殺 Le Massacre de Scio」這件作品的出現,德拉克洛瓦的風格才慢慢被一般大眾所接受:

德拉克洛瓦-01-07.jpg   

這件作品是在描述土耳其軍人大肆屠殺希阿島的希臘百姓,畫面所呈現的場景十分逼真,為了表現出希阿島上受難居民所承受的痛苦,德拉克洛瓦用灰暗的大地色調來突顯受盡凌辱的百姓,讓整個畫作呈現出更強大的張力。 

畫面右半邊騎在馬上耀武揚威的土耳其士兵,正強行擄走上半身赤裸的希臘婦女,旁邊另一位婦女企圖阻止,土耳其士兵作勢要抽出腰間的彎刀,整個畫面一氣呵成,也描繪出戰爭殘酷的另一面:

德拉克洛瓦-01-08.jpg   

畫面左半邊面無表情呆坐在一側的男子用手捂住左胸的傷口,其下方另一對男女則是身受重傷、奄奄一息,只有默默地等待死神的降臨:

德拉克洛瓦-01-09.jpg   

畫面正中央則是一對男女悲慟地擁抱在一起,在其後方不遠之處,隱隱約約還可以看到另一群土耳其士兵正在槍殺意欲逃跑的希臘百姓。

德拉克洛瓦-01-10.jpg   

在施暴者馬蹄下的一位婦人,憤怒而又無助的表情極具震撼力,與其另一幅作品「A mad woman」有著相同的眼神,傳遞出同樣的無奈:

德拉克洛瓦-01-11.jpg   

右下角一個活生生的嬰兒在母親的屍體上爬行,更是讓人看了不忍卒睹:

德拉克洛瓦-01-12.jpg   

德拉克洛瓦用這件作品表達出對希臘獨立的憐憫與同情,此舉也引發法國民眾對這次事件的關注,兩年後德拉克洛瓦又以另一件作品「Greece on the Ruins of Missolonghi」來向希臘Missolonghi當地的居民致敬:

德拉克洛瓦-01-13.jpg   

在希臘獨立戰爭過程中,Missolonghi當地居民為了避免被土耳其淩辱和屠殺而選擇在土耳其大軍攻佔之前集體自殺,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情操也成為希臘獨立中最令人感動的一段插曲。德拉克洛瓦用一名女子攤開雙手無奈卻又堅定的表情來傳達他對這個事件的欽敬,只在畫作右下角大石塊底下露出的一隻手來描繪這事件的悲慘與殘酷,這種表現的角度與「希阿島的屠殺」大量怵目驚心的人物描述大不相同,但卻同樣令人感動。

德拉克洛瓦-01-14.jpg   

德拉克洛瓦用這則故事當作背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最崇拜的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泰斗「拜倫 George Gordon Byron」便是在Missolonghi過世,為了紀念這位大文豪,德拉克洛瓦用拜倫的著名劇作為主題創作了一幅「沙達納帕路斯之死 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德拉克洛瓦-01-15.jpg   

畫中描繪亞述國王「沙達納帕路斯Sardanapalus」戰敗後,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妃子及僕役一個一個被凌遲至死卻無動於衷。德拉克洛瓦描繪出皇宮中紛亂的場景、驚慌失措的妃子、散落一地的器物,整個畫面毫無秩序,但卻緊緊扣住每位觀眾的心。 

這件作品一出現又引起藝壇一陣騷動,因為畫面同時隱涵了殘暴的屠殺與淫亂的情慾,尤其是畫面最前方一位全裸的女子正被武士用尖刀抵住咽喉,女子掙扎求救的無辜眼神對照亞述國王冷漠無情的表情,將整個事件的情緒引燃至最高潮。

德拉克洛瓦-01-16.jpg   

或許是這件作品殘暴與淫亂的情緒表現太過強烈,因此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被禁止公開展示,但卻也奠定了德拉克洛瓦在浪漫主義畫派中頂尖的地位。但德拉克洛瓦並未以此為滿足,在三年後的1830年,德拉克洛瓦再以一幅充滿激情與批判的驚世傑作「自由領導人民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將他的聲望推向最顚峰:

德拉克洛瓦-01-17.jpg   

「自由領導人民」是紀念法國七月革命的作品,當時法國民眾以暴力抗爭的方式反對查理十世的統治。畫中的自由女神「瑪麗安妮Marianne」戴著象徵自由的「弗里吉亞帽Phrygian Cap」,右手揮舞法國紅白藍三色旗 (Tricolore),左手拿著帶刺刀的火槍,號召身後的人民起來革命。

德拉克洛瓦-01-19.jpg   

或許德拉克洛瓦知道這將是一件傳世之作,因此他也把自己安排在這件作品裡頭,畫中手持長槍、頭戴黑色禮帽的男士便是他本人的自畫像。

德拉克洛瓦-01-20.jpg   

「雨果Victor Hugo」則是受到在一旁英勇的男小孩而創造了著名小說「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的主角「尚萬強Gavroche Thénardier」,畫中這位小男孩高舉手槍,義無反顧地隨著身旁的自由女神大步前進:

德拉克洛瓦-01-22.jpg   

這件作品最動人之處在於它用一種十分淒美的氛圍去詮釋一場革命,畫面前方橫臥的屍體,左方不畏殺戮持續前進的革命烈士,再搭配高舉三色旗及手槍的女子與小孩,踏著堅定的步伐、踩過烈士的身軀、迎向戰爭的勝利。就像畫面上方中央飄揚的法國國旗,它是巴黎人心中永遠的記憶,也代表著法國人為了追求自由、平等、博愛而不惜犠牲的光榮與驕傲。

德拉克洛瓦-01-18.jpg

德拉克洛瓦-01-21.jpg

德拉克洛瓦-01-23.jpg   

時至今日,這件作品仍被視為德拉克洛瓦畢生的代表作,法國當局還曾在100元的法朗紙鈔上用這幅畫作及畫像來紀念這位藝壇上的一代宗師:

德拉克洛瓦-01-24.jpg   

「自由領導人民」這件作品讓每一位巴黎市民為之動容,德拉克洛瓦也因此接獲法國當局許多的邀約,下一篇文章我們便帶著大家來欣賞德拉克洛瓦受法國政府委託所創作的許多壁畫與裝飾藝術作品。 

By Pongo 於June 13, 2014 

註:本系列 (藝術與大師)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