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前面兩篇的介紹,今天該來認識這間收藏館的主人,傅立克美術館(The Frick Collection)的創始人便是人稱「焦煤及鋼鐵大王」的「亨利.傅立克Henry Clay Frick」:
亨利傅立克原本是以生產焦煤為主,隨後與鋼鐵大王「卡內基 Andrew Carnegie」合組公司,但卻受到卡內基的排擠,讓傅立克有點心灰意冷。再加上傅立克在事業顚峰時期曾遭到槍擊行刺,雖然僥倖存活了下來,但從此傅立克便將心力完全轉移到藝術品的收藏上,其收藏品總數超過1,100件,收藏品包括自文藝復興時期到現代美術各個畫派許多大師的作品,可說是世界美術的小小縮影。
亨利傅立克的畫像就懸掛在圖書室的正中央,這是由現代主義的肖像畫家John C. Johansen所繪製的作品:
在圖書室中還有許多肖像畫陪伴著主人,包括英國最大的糖商James Cruikshank,這件作品是蘇格蘭皇家御用畫師Henry Reaburn爵士所繪製:
第二位則是美國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這件作品則是由美國最有名的肖像畫家「吉伯特.司徒爾特Gilbert Stuart」所繪製:
相信大家對這幅作品一定覺得似曾相識、印象深刻,沒錯,美金一元紙鈔的華盛頓肖像就是照吉伯特的畫作來製版的:
接下來,在圖書室內還有五位女仕陪伴著傅立克,首先是由Thomas Lawrence所繪製的Lady Julia Peel,Julia是英國政治家Sr. Robert Peel的妻子,這件作品首次展出時曾被喻為現代美術肖像作品中的佼佼者:
第二位則是由Joshua Reynolds所繪製的Lady Elizabeth Taylor,Joshua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第一任院長,並於英王喬治三世時受封為爵士:
第三位同樣由Joshua Reynolds所繪,畫中人物則是Lady Selina Skipwith:
其次這位是由Thomas Gainsborough所繪製的Mrs. Charles Hatchett,她是英國化學家Charles Hatchett的妻子,Charles Hatchett是「鈮Niobium」這個化學元素的發現者:
另一位也是由Thomas Gainsborough所繪製的Lady Sarah Innes,Sarah是富商的女兒:
Thomas Gainsborough也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創始人之一,是一位肖像畫家,同時也擅長風景畫,在這間圖書室裡便有一幅他的風景畫「The Mall in St. James Park」:
雖然是風景畫,但Thomas還是加了許多人物,尤其是穿著時尚的仕女,讓整個畫面生動了起來:
看完圖書室,我們回到起居室,在大廳中央的壁爐上方懸掛的是「聖傑洛米St. Jerome」的畫像,這是矯飾主義大師「葛雷科El Greco」頗為知名的作品,刻意拉長比例的身形充份展現矯飾主義特有的風格:
而在聖傑洛米畫像兩側另外兩幅安排得極為巧妙的則是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畫家「何爾拜因 Hans Holbein」所繪的「湯瑪士摩爾 Thomas More」與「湯瑪士克倫威爾 Thomas Cromwell」:
兩幅肖像被懸掛在傅立克的起居室,面對面遙遙相望,兩人都面無表情、怒目相視,這是傅立克美術館刻意的安排,如果你知道這兩人的故事,看到館方如此安排一定會發出會心的一笑。
摩爾與克倫威爾同為英國「都鐸王朝 Tudor Dynasty」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 Henry VIII」身邊的近臣,但兩人卻是死對頭。克倫威爾極力迎合亨利八世的胡作非為,力促國會通過了「上訴限制條例、教職任命法案、至尊法案、王位繼承法、叛國罪法案」等來讓亨利八世為所欲為。而身為大法官兼財務大臣的摩爾不肯妥協,最後克倫威爾便按「至尊法案」及「叛國罪法案」將摩爾送上斷頭台,而克倫威爾卻因此功勞而受封為伯爵,兩人的際遇是如此天差地遠。傅立克在畫作陳列的方式刻意讓他們兩人比鄰而居、怒目相向,回想起這段故事不由得令人莞爾。
在聖傑洛米畫像對面牆上懸掛的則是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大師「喬凡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的大作St. Francis in Ecstasy:
這件作品是回應著許多聖經故事中的經典元素,熟悉聖經的朋友應該可以從這些細節說出其中的典故,像是St. Francis脫去鞋子,光著腳便是象徵著他踩在聖土上,這回應著耶穌曾對摩西說過的話:
另外,St. Francis雙手掌心是釘在十字架上所留下的傷痕:
背景畫的則是聖土耶路撒冷:
其他包括野兔、驢子、牧羊人,還有岩石中冒出的水,這些在聖經故事中都有其象徵的意義,喬凡尼貝里尼很完整的呈現在一幅圖畫中,不愧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宗師:
而在St. Francis in Ecstasy這件作品左右兩側所懸掛的兩件肖像畫則是另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宗師「堤香Titian」的大作,其中之一為A Man in a Red Cap:
另一則為Pietro Aretino:
堤香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諸多大師級人物裡算是比較善用政治手腕的藝術家,長袖善舞的他不只為他自己爭取到崇高的地位,更讓他的兒子成為教宗身邊的近臣,將來若有機會再和諸位分享。
在起居室兩側沿著中庭花園各有一條長廊,南面的長廊懸掛了幾幅油畫,除了先前所介紹維米爾的兩幅作品外,還有一幅肖像畫是Anthony van Dyck的作品,畫中人物是Marchesa Giovanna Cattaneo,比較特別的是這位女士所穿著的衣物樣式,這算是比較早期的緊身馬甲,高領、墊肩、V字型的腰部剪裁,大約在17世紀初期的名流貴族都流行這種款式的服裝:
南面長廊旁邊的樓梯間則掛出一幅François Hubert Drouais的作品,細膩的筆觸真的讓人驚豔不已:
南面長廊也有一幅「布雪François Boucher」的作品「A Lady on Her Day Bed」,一位貴婦斜躺在貴妃椅上,整幅畫作仍保有布雪一貫的柔美線條,但感覺上和布雪其他作品差異還滿大的,尤其是臉孔的比例,似乎有點突兀:
接著來到北面長廊,這裡除了上一篇介紹過安格爾的「The Comtesse d’Haussonville」之外,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兩座Jean Antoine Houdon的雕塑作品,其一為Madame His,另一為Armand Thomas Hue:
Houdon是一位與Coysevox齊名的肖像雕刻家,兩位都在法國藝壇上享有盛名,Houdon創作這兩件作品時才37歲,以Madame His來觀察他細膩的技法,看到這位女士的眼睛,Houdon用凹刻的技法雕出深邃的眼神、還加強眼瞼的輪廓,讓一雙眼睛顯得更為透亮,層層編織的捲髮也是當時最流行的髮型,還有質地輕柔的衣裳也表現得極為生動自然,如此高超的雕工也受到了當代仕紳名媛的喜愛,紛紛邀請Houdon為他們製作肖像。
北面長廊還有兩幅油畫,分別懸掛在安格爾「The Comtesse d’Haussonville」畫作的兩側,左邊這件油畫的作者是自然主義的「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他出生於美國,但大部份的時間都居住在巴黎,也參加了印象派的落選沙龍展,傅立克似乎對Whistler情有獨鍾,收藏了許多他的作品,這件便是其中之一的「Symphony in Grey and Green : The Ocean」:
右邊這一幅畫的作者更是鼎鼎有名,他便是人稱「印象派之父」的「莫內Claude Monet」,這是他1879年的作品「冬之景Vetheuil in Winter」:
莫內在台灣地區的知名度頗高,台北也舉辦過許多次莫內相關或印象畫派作品的展覽,有關莫內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藝術與大師系列文章做進一步的了解。傅立克的多元收藏當然不止於此,下一篇我們將從北面長廊進入東側藝廊 (East Gallery),繼續欣賞更多印象派的畫作,包括竇加Degas、馬奈Manet、雷諾瓦Renoir、以及其他知名藝術家的作品。
By Pongo (Nov. 08, 2013)
註:本系列 (世界美術館)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