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內與卡蜜兒短短13年的相聚,卻是莫內一生最想留住的光與影。

莫內-02-01.jpg   

「莫內Claude Monet」自從受到「布丹 Eugene Boudin」啟發,領悟到光和影的不斷變換之下竟然能讓物體呈現各種不同的色彩與感覺,從此,莫內便盡其一生的努力,企圖留住這稍縱即逝、難以捕捉的光與影。在莫內的眼裡,每一束光、每一道影都是如此的珍貴,但莫內一生最想留卻留不住的光與影是「卡蜜兒」,他一生最鍾愛的妻子。

莫內-02-02.jpg   

「卡蜜兒 Camille Monet」的本名是Camille Doncieux,186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裡成為莫內的模特兒,在當時莫內還是個寒酸的窮畫家,付不起模特兒的費用,卡蜜兒幾乎是義務性地擔起這個角色,她與莫內經常相處在一起,因此也認識了莫內的畫家朋友們,他們經常和一起出遊,一邊作畫一邊享受林間的輕鬆野餐,莫內也用畫筆將這些愉快的時光記錄下來:

莫內-02-03.jpg   

1866年莫內以卡蜜兒為模特兒創作了「綠衣女人 The Woman in the Green Dress」,這幅畫入選至巴黎官方所舉辦的沙龍展,也使得這一群畫家開始受到注意:

莫內-02-04.jpg   

這幅畫中的卡蜜兒回眸低視、欲語還休,蓮步輕移、欲走還留的影像,無論是姿勢或是神情在當時都是一個創新,連莫內自己也深深為她著迷:

莫內-02-05.jpg   

從此以後,莫內的畫裡畫的都是卡蜜兒,坐著、站著、沉思中,或在林間散步的卡蜜兒,倘佯在陽光裡的卡蜜兒… 

卡蜜兒是莫內唯一的模特兒,像是在莫內的作品「花園中的女人 Women in the Garden」,畫中雖然有三位女子,其實三位都是卡蜜兒:

莫內-02-06.jpg   

這段時期的莫內還處於摸索的階段,卡蜜兒成為他精神上最大的支持者,不僅扮演他的模特兒,更全心照顧莫內的生活,讓莫內能專心練習繪畫,認真的莫內也不斷努力嚐試突破,希望有一天能在藝壇建立自己的風格。 

由於莫內正由寫實主義的風格轉而尋求自我畫風的過程,因此這段時期的作品顯得有點生澀,甚至還不如他早期所繪製的作品,以這一幅「River Scene at Bennecourt」為例:

莫內-02-07.jpg   

由這幅作品的內容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此時的莫內對光與影的掌握並不純熟,尤其是水中倒影更是嚴重失真,看上去似乎與地上的景物毫不相干,莫內曾不止一次慨嘆光影的無法捉摸,即使矗立不移的山丘、房舍,也會因為光線的變化而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情,顯見莫內仍無法駕馭瞬間變幻的大自然 

另一幅「The Landing Stage」則可看出莫內企圖將寫實主義所重的「形」轉移到「光」的呈現:

莫內-02-08.jpg   

為了掌握瞬間變換的光影,莫內在這幅畫作中使用的筆觸顯得有點急促而草率,畫面左右明暗的對比強烈,河面波紋亦不夠自然,雖然在技巧上仍顯不足,但莫內企圖掌握光影的熱切情緒則表露無遺。 

雖然繪畫的技巧未臻成熟,但由於朝夕相處、日久生情,莫內與卡蜜兒開始熱戀,不久之後,卡蜜兒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Jean,但由於莫內的父親反對這門親事,莫內與卡蜜兒只好默默地等待機會。莫內非常喜歡Jean,也非常想和卡蜜兒共組家庭,從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莫內的心情,像是這一幅描繪襁褓中的愛子「Jean Monet in His Cradle」:

莫內-02-09.jpg   

一家人共進午餐「The Luncheon」:

莫內-02-10.jpg   

莫內很喜歡這種平實而自在的居家生活,他用畫筆描繪出一家人相處的溫馨時分:

莫內-02-11.jpg   

看著Jean一天一天的長大,莫內期待共組家庭的心情也變得更加的熱切:

莫內-02-12.jpg   

到了1870年,莫內與卡蜜兒終於結婚,雖然莫內的父親仍然反對這門親事,甚至因此切斷了對莫內的財務支助,窮途潦倒的莫內還是堅持要一家人開心地前往Trouville渡假。窮歸窮,但畢竟如願以償地成了家,心情大好的莫內,連作品中的顏色也整個亮了起來,像是這幅描繪在Trouville海邊渡假時下榻的飯店:

莫內-02-13.jpg   

坐在海邊休息的卡蜜兒:

莫內-02-14.jpg   

1871年普法戰爭爆發前夕,莫內帶著家人到倫敦避難,戰爭結束後莫內一家人回到了巴黎,並搬進了巴黎近郊一個塞納河邊的小鎮「阿讓特Argenteuil」,開始一段幸福温馨的日子。

莫內-02-15.jpg   

在朋友眼中,莫內一直是愛家的典範,他喜歡在家中的園子裏種些花花草草, 養雞種菜,然後帶著家人享受悠閒的午後時光,再將這些羨煞旁人的和樂氣氛納入他的作品中,與大自然的光與影合而為一,好友「馬奈」與「雷諾瓦」也忠實地用畫筆記錄下莫內一家人和樂的氛圍:

莫內-02-16.jpg   

莫內-02-17.jpg    

幸福而滿足的莫內不停地以卡蜜兒和Jean為主題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創作,畫作中充滿著平實而動人的生活點滴,也處處流露出莫內對卡蜜兒的深情。像是坐在沙發上的卡蜜兒:

莫內-02-18.jpg   

「閱讀中的卡蜜兒 Camille Reading」專注的神情,柔美得讓人迷戀:

莫內-02-19.jpg   

「紫丁香花叢下的卡蜜兒Lilacs in the Sun」:

莫內-02-20.jpg   

愛花的莫內對花的描繪總是美得讓人沉醉,幾乎佔滿畫面主體的紫丁香,恣意的在陽光下綻放,光與影的顫動,隠約還可以從飄落的花瓣中感受到那陣陣的涼風,而另一幅「Lilacs, Grey Weather」同樣佔滿畫面的紫丁香,則因為接近黃昏的陽光,陰霾而帶著點霧的天氣,光與影的對比也顯得淡了許多:

莫內-02-21.jpg   

戴紅頭巾的莫內夫人以及坐在花園長椅上的莫內夫人:

莫內-02-22.jpg   

罌粟花田裏的莫內夫人和Jean:

莫內-02-23.jpg   

眼尖的朋友或許會發現這幅畫中莫內夫人Camille 和兒子Jean兩人在同一畫裏出現了兩次。 

「窗前的莫內夫人Camille Monet at a Window, Argenteuil」:

莫內-02-24.jpg   

在門前看著小孩嬉戱的卡蜜兒:

莫內-02-25.jpg   

接下來這一幅則描繪出莫內夫人和大兒子Jean在Argenteuil家後院的居家生活,這幅畫是一幅風景與靜物同時存在的傑作,莫內將靜物在室外光影下的生動趣味表現十分淋漓盡致,從這幅畫作中也可以發現莫內自己的風格已逐漸成形。

莫內-02-26.jpg   

「散步中的莫內夫人The Walk near Argenteuil」:

莫內-02-27.jpg   

在自家花園裡玩耍的母子二人「Camille and Jean Monet at the Garden of Argenteuil」:

莫內-02-28.jpg   

在窗邊微亮的光線裡為孩子縫補衣物的卡蜜兒:

莫內-02-29.jpg   

撐著洋傘的莫內夫人:

莫內-02-30.jpg   

卡蜜兒撐著洋傘站在亮麗的陽光裡,一身素白,衣裙紗巾都被風揚起,像是要在霎那間隨風消逝幻滅的卡蜜兒。 

但好景不常,此時的卡蜜兒被診斷出罹患絕症 (肺結核),但窮困的莫內無力承擔鉅大的醫療費用,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愛妻一步步走向死亡。陷入極度傷心與不捨的莫內,此時所能做的也只有用筆畫下已經知道自己罹患絕症的卡蜜兒:

莫內-02-31.jpg   

1878年,他們有了另一個兒子Michael,懷孕與生產讓卡蜜兒的身體變得更加虛弱,莫內心裡明白Camille所剩的日子不多了。一個窮畫家,他不知道如何表達心中的不捨與歉意,只能用筆留下卡蜜兒的身影,不停地畫、不停地畫….,他多麼希望時間能夠靜止,讓他永遠留住他最想留住的光與影。

莫內-02-32.jpg   

同樣是散步中的莫內夫人、花園中的莫內夫人、閱讀中的莫內夫人,畫中的卡蜜兒身形越來越顯瘦俏,憂心忡忡的莫內作畫的筆觸也顯得更加侷促不安。

莫內-02-33.jpg   

莫內-02-34.jpg    

1879年9月2日,他站在病床前凝視著臨終的卡蜜兒,卡蜜兒承受著無盡的痛苦,身形也極度的消瘦萎縮,在一層又一層的床單包覆下,卡蜜兒臉上的光逐漸褪去,紅粉的光轉變成暗紫色,呼吸越來越弱,莫內凝視著那張最熟悉的臉,他拿出畫筆,快速記錄著,像迫不及待想留住些什麼,然而什麼也留不住,卡蜜兒臉上的光完全消失了,呼吸完全靜止了,光與影不再流動,時間也在這一刻凝結。

莫內-02-36.jpg   

莫內,最後在這一幅畫作的右下角激動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有別於莫內慣有的簽名,深情的莫內在這一幅畫的簽名上畫了一顆心,就用他的這顆心作為與妻訣別的禮物吧,該帶的卻帶不走,想留的也留不住…奈何…

莫內-02-37.jpg   

卡蜜兒,短短13年的相聚,卻是莫內一生最想留住的光與影... 

By Pongo (Oct. 19, 2013) 

延伸閱讀:

【印象經典】莫內 (之一):醉心於光與影的印象派之父

【印象經典】莫內 (之三):用一生來捕捉光與影的大師

【印象經典】莫內 (之四):生生不息的睡蓮與垂柳

【印象經典】莫內 (之五):特展—看見色彩的温度!

【光與影】光影魔術師—卡拉瓦喬、林布蘭特、莫內

【法國巴黎】以莫內為名—瑪摩丹莫內美術館(之一)

註:本系列 (藝術與大師)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彭哥 (Pongo) 的頭像
    彭哥 (Pongo)

    美食、藝術、微醺的品味人生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