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光榮不在於永遠不敗,而在於屢敗屢起。 - 拿破崙
沿著花廳長廊往羅浮宮的方向,穿過街道,我們來到拿破崙廣場。整個廣場是以玻璃金字塔為中心,整個建築群呈U字形環抱狀,開口則面向杜樂麗花園。今天我要介紹的「德儂館 (德儂之翼 Denon wing)」便是緊鄰著花廳長廊的雄偉建築:
Denon wing 其實是由前後兩排建物所構成,面向拿破崙廣場的建築是以「德儂廳 Pavillon Denon」為中心,左右分別為Pavillon Daru及Pavillon Mollien、後排面向塞納河則為大陳列西側長廊 Grande Galerie Occidentale的延伸,分別為「大陳列館東側走廊 Grande Galerie Orientale」及「阿波羅畫廊 Galerie d'Apollon」,光是這一建築群的外部裝飾雕塑就足夠花上半天的時間逐一欣賞,現在我們就先來欣賞Denon wing正面較具代表性的作品。
首先是位在德儂廳正面最上方山形牆的雕塑作品「拿破崙三世加冕 Napoléon III entouré de la paix et des arts」:
作品中拿破崙三世被一群象徵和平與藝術的仙子所圍繞,並由一名仙女手捧著皇冠來為拿破崙三世加冕。拿破崙三世一直希望自己的名聲能與拿破崙並駕齊驅,雖然他不斷努力,但在政治及軍事領域上始終無法望其項背,但在藝術領域則與拿破崙不相上下,尤其在裝飾藝術的成就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幅由仙女來加冕的作品似乎也宣示著拿破崙三世在藝術領域的貢獻。
但是,儘管拿破崙三世在政治及軍事領域上始終無法於拿破崙一世相提並論,但他對自己的權勢地位仍不時展現十足的企圖心,注意到這件作品中拿破崙三世右手握著的「手掌形權杖le main de justice」便是拿破崙一世愛不釋手的權杖,在拿破崙一世許多畫像中都可看到這柄權杖,此時拿破崙三世同樣握著這件寶器,似乎也宣示著他承襲著拿破崙一世的權勢。
在山形牆的下方有四根柱子,每個柱子都是由兩位仙女所組成,這種柱式在希臘古典城邦十分常見,尤其是雅典的神殿,也有守護之意。
順著視線往下移,這件狀似教宗牧徽 (Papal coat of arms) 的圖騰則是象徵拿破崙家族的威權:
在這圖騰中「手掌形權杖」再次出現,而另一隻權杖則是 the Royal Scepter,權杖的頂端是查理曼大帝的雕像,這同樣也是拿破崙的最愛,拿破崙也不只一次表達出他對查理曼大帝的景仰,因此這隻權杖也經常出現,回顧一下剛剛才看過的拿破崙畫像中,拿破崙左手握著手掌形權杖,而右手所握的權杖就是這一隻。
咜叱風雲的拿破崙一世於1814年戰敗後退位,被流放到厄爾巴島,就在押送途中,拿破崙語重心長地嘆口氣說道:「ABLE was I eve I saw ELBA」—在見到厄爾巴島之前我深信我是無所不能的」。這句脫口而出的迴文 (palindrome,註:迴文是字母完全對稱的句子,上文中以字母 v 為中心,前後所有字母完全對稱) 雖然十足地展現拿破崙的才華,但仍流露著敗戰英雄悲壯輓歌般的落寞與孤寂,拿破崙雖曾幾度試圖重振皇朝,奈何總是功敗垂成,最後終於在被流放到聖赫勒那島後抑鬱而終。但這位「法國人的皇帝」對法國藝術史上的貢獻仍是居功厥偉,不僅在東征西討的過程中帶回了成千上萬的藝術珍寶,在位其間更命其藝術大臣創作無數的經典名作,羅浮宮之所以能享有如此盛名,拿破崙可謂功不可沒,而他的藝術之夢也封存在德儂館的許多展廳當中,在以後的文章中將對這位熱愛藝術的皇帝更深入的描述。
接下來我們再來欣賞一尊在羅浮宮頗具盛名的雕像,這便是拿破崙廣場靠德儂之翼這一側的路易十四雕像,看著路易十四騎在馬上、英姿煥發的模樣,可以想像這位君主當年馳騁戰場、不可一世的雄姿:
這件雕像是貝尼尼的作品,「貝尼尼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是義大利最著名之雕塑家之一,主要作品是聖彼得廣場及聖彼得大教堂之整體設計。他的特色在於流暢而奔放的線條,雕塑的作品都充滿了張力,精緻之處讓人賞心悅目,豪邁之處更讓人盪氣迴腸:
在當時藝壇已極具盛名的貝尼尼到巴黎作客時受路易十四之邀便創作了這尊塑像,也算是貝尼尼留在羅浮宮的禮物,而路易十四欽命的羅浮宮總建築設計師 Claude Perrault 也深受貝尼尼的影響,其所設計的柱廊 Rue de l'Amiral de Coligny (即Perrault's Colonnade) 便帶有濃濃貝尼尼風格,後續在介紹羅浮宮舊館時會再說明。
看過了德儂廳,下一篇文章中將帶著大家欣賞德儂廳兩側的達魯廳與莫蘭廳外部浮雕作品。
By Pongo 於Jan. 14, 2018
延伸閱讀:
【巴洛克】貝尼尼(之一):雕出雷霆萬鈞的氣勢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