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邪惡的魔鬼,也是個藝術的天才,只有他知道如何在瞬間震攝你的心。

他是天使,因為他關懷市井小民最真實的生命力;他也是惡魔,因為他放浪形骸、狂妄叛逆。無論他到底是天使還是惡魔,不可否認的,他是藝術的天才,他的每一幅畫作都激起了人們心中最深沉的省思,他就是神秘而又備受爭議的「卡拉瓦喬」。

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正值文藝復興末期,在義大利的藝壇出現了一位謎樣的大師,他就是「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etto il Caravaggio」,他本名為「米開朗基羅.梅里西」,1571年誔生在米蘭附近的卡拉瓦喬鎮,人們慣以「卡拉瓦喬」來稱呼他。這是相當普遍的一個現象,早期的藝壇常以畫家的故鄉來稱呼,像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達文西,其本名其實叫做「李奧納多 Leonardo da Vinci,「文西 Vinci」則是他成長的故鄉。

卡拉瓦喬五歲的時候,父親和祖父因為得了黑死病在同一天死去,這個重大的衝擊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陰影,造成他日後個性變得充滿了矛盾與對立,時而狂妄叛逆,時而衷心懺悔,而在他的作品中也不時透露出絕望的吶喊與永世的孤寂。

卡拉瓦喬十九歲時,唯一僅存的親人母親也過世,故鄉再也沒有什麼值得留戀,於是隔年他便遠走他鄉,開始他流浪漂泊的日子。1592年卡拉瓦喬來到羅馬,當時他還是一名默默無聞的窮小子,只能為當時知名的畫家代筆,每當有一筆收入時,他便混入市井間的小酒肆盡情狂歡,因此也結識了一群中下階層的混混、賭徒、娼妓、流氓,1594年的作品「紙牌作弊老手 The Cardsharps」便是此時期十分精采的畫作:

在畫中背對著畫面的老千正從背後腰間取出預先藏好的紙牌,而靠在對手後方的另一位老千則努力地在偷瞄並用手勢比暗號來作弊,正在看牌的年輕賭客卻渾然不知。畫中每一位主角表情生動傳神,簡單的安排就能讓觀畫者一眼洞穿整個故事,這就是卡拉瓦喬過人之處。

直到1600年,到處為人作嫁的卡拉瓦喬才因為其作品受到紅衣主教的賞識而逐漸嶄露頭角,並以「聖馬太蒙召 Vocazione di San Matteo」及「聖馬太殉難 Martario di San Matteo」兩幅大型畫作引發羅馬藝壇的重視:


但隨後卡拉瓦喬即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包括同性戀、誤殺人命、以及不斷的爭鬥讓他聲名狼藉,為了躱避仇家的追殺,卡拉瓦喬亡命天涯,行蹤飄忽不定,更增添了諸多撲朔迷離的神秘感,1610年,卡拉瓦喬傳聞已經病亡,但從來沒有人看過他的屍體,謎樣的卡拉瓦喬就這樣從人間蒸發,當時他還不到40歲。

即便在四處漂泊的日子裡,他仍時刻不忘作畫,只是流亡的悲苦讓他對宗教上耶穌為世人承受苦難的事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與體會,因此,若是將他早期意氣風發時與後期流亡歲月中同樣主題的畫作兩相比較,便可清楚地感受到他心境上的轉移。首先看到的這一主題是「以馬忤斯的晚餐 Supper at Emmaus」:

上圖是1601年流亡前的卡拉瓦喬所繪製的,在這幅畫作中,耶穌披著紅袍和門徒高談闊論,桌上擺著豐盛的食物,整個畫作中充滿著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的銳氣。但到了1606年流亡時期卡拉瓦喬所繪製的第二幅(下圖),整個畫面便陰暗了許多,耶穌披著深藍色的袍子,和門徒平靜地談話,構圖和色調都變得柔和而謙卑,桌上也只有簡單的食物,在暗黑的氛圍中,一切都沉靜了下來。

另一個主題則是眾人皆十分熟悉的「大衛與歌利亞 David and Goliath」,大衛在戰勝巨人歌利亞後割下了巨人的頭顱。在卡拉瓦喬早期畫作中,大衛將刀扛在肩上,一手提著巨人歌利亞的頭顱,勝利的喜悅溢於言表:

但到了晚期1609年卡拉瓦喬所繪的大衛,手中依然提著巨人歌利亞的頭顱,但大衛的神情卻是充滿了不安與憐憫,隱約流露出大衛對迫於無奈而展開殺戮的矛盾心情,卡拉瓦喬用這一幅作品來為他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而懺悔,因此,大衛手上提著頭顱不再是巨人歌利亞,而是卡拉瓦喬本人的自畫像。

卡拉瓦喬的世界裡充滿了衝突與矛盾,看似專注卻又令人費解,他關懷宗教上受難、殉道的精神,在畫作中充滿了虔誠與悲慟,但卻又在救世主犠牲與奉獻的主題上呈現懸疑、血腥、仇恨與恐怖的殺戮。

卡拉瓦喬作畫從不打草稿,而是像導演一般,將模特兒裝扮成故事中的角色,擺好陣式,然後以真人描繪的方式完成他宗教歷史畫作。此舉引發了正反兩極的評價,有人讚嘆其作品逼真而動人心魄,也有人嗆其作品中的聖人天主全成了凡夫俗子,玷辱了宗教的神聖。當然,卡拉瓦喬也不多作辯解,他對正反兩極的評價絲毫不予理會,仍然用他一貫的風格繼續他的創作之路。卡拉瓦喬這種以真人描繪的方式所創造出來的作品似乎更加逼真傳神,讓宗教故事活生生地在人們面前展現,像是這幅「聖母瑪莉亞與朝聖者 Madonna di Loreto」便是令人感動的作品:

赤足的聖母瑪莉亞抱著尚在襁褓中的聖嬰,站在一個樸實的農舍門口接受朝聖者的膜拜。兩位朝聖者拄著拐杖、一身污泥,看得出是從遙遠的地方長途涉至此,臉上虔誠的表情令觀畫者無不感動。

還有一幅「懷疑的多馬 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畫中描繪耶穌輕輕地引導著多馬的手來探入胸前的傷口,讓半信半疑的多馬相信耶穌真的復活了。從這一連串的動作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耶穌的包容與諒解,而多馬好奇而又驚訝的表情更是生動地描繪出來,鮮活、感人的一幕就在你我眼前真實上演,其令人震撼的程度遠遠勝過學院派成熟而又拘謹的刻板作品:

但這種風格在當時卻遭到食古不化的衛道人士一陣強烈的抨擊與訕笑,認為卡拉瓦喬這些低俗而又晦暗的作品玷污了宗教的神聖。卡拉瓦喬對這些嘲諷不但不以為意,反而變本加厲,用他最犀利的畫筆來反擊最刻薄的評論。

卡拉瓦喬這種桀傲不遜的叛逆個性在他後續的作品中更是表現無遺,縱觀卡拉瓦喬全盛時期的作品,約略可以區分為兩種極端迥異的風格,一種是充滿邪惡挑逗意味的人物,另一種則是散發幽暗神秘意味的場景,每一幅畫作都帶著驚世駭俗的挑釁,讓觀畫者感到侷促與不安。像是以下兩幅以酒神為主題的作品,一幅是滿臉病容的酒神:

另一幅則是表情輕浮的酒神:

緃觀西方藝壇,除了卡拉瓦喬之外,再也沒有任何畫家會將酒神巴克斯畫成這副德性,前者像是身染重病、庵庵一息,蒼白的嘴唇,勉強擠出一絲笑容。而後者則斜倚著身軀、輕舉著酒杯,煽情、挑逗又帶點迷濛的眼神令人看得臉紅心跳,紛紛冠以邪惡之名而狂加撻伐,卡拉瓦喬當然仍是不以為意,反而恣意地創作了許多幅帶著濃濃挑釁意味又略帶同性戀暗示的作品:

卡拉瓦喬的挑釁還不止於此,他甚至用淹死的妓女屍體來當模特兒創作了一幅「聖母之死 Death of Virgin」:

這件作品不但無法讓人感受到聖母的高貴聖潔,看到的反而是赤足橫躺、披頭散髮的凡人女屍,雖然整幅畫作十分忠實地表達出現場悲戚的情緒,但對傳統宗教主題所要呈現神聖莊嚴的權威卻是極大的挑戰:

傳聞中卡拉瓦喬喜歡觀看暴力爭鬥的過程,死亡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好奇與刺激,尤其是殺戮過程中肢體破碎、鮮血飛濺的場景反而能讓他情緒激昂,更能激發他的創作靈感。無論傳聞是否屬實,但他的確畫了許多與「斬首」相關的畫作,畫中充滿了血腥與暴力,殺戮現場的不安、滴著血的頭顱,卡拉瓦喬用最真實的畫面、最殘酷的細節來詮釋聖經故事中的場景,讓一幕幕血腥的畫面在觀畫者眼前極為逼真地重現:

這一系列與斬首有關的畫作中,其中一幅「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十分耐人尋味,我們不妨來探索一番。「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是描述天主教聖經上的一段故事,故事的內容主要是敍述亞述帝國的將軍 Holofernes 奉命摧毀所有不投降的城邦,並且殺死所有的教徒、毀去所有的教堂,但在攻打 Bethulia 時,被希伯來的一位寡婦 Judith 利用美人計誘使他喝醉,並割下他的頭顱,解了 Bethulia 的圍城危機。卡拉瓦喬畫中呈現 Judith Holofernes 斬首的那一瞬間,鮮血噴飛四濺,Holofernes 被揪住頭髮,脖子被刀割斷,面目猙獰、痛苦難當,慘不忍睹:

同樣的主題也引發了許多仰慕者的競相模仿,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畫壇上少數的女畫家之一的「阿提米西亞 Artemisia Gentileschi」,在她「Judith Slaying Holofernes」的兩幅畫作中,我們可以明顯觀察出卡拉瓦喬對她的影響。在故事的取材上,阿提米西亞同樣是描繪斬首的那一瞬間,同樣是鮮血噴飛四濺,但阿提米西亞心中的仇恨似乎更深沉、更激烈:

仔細比較一下卡拉瓦喬與阿提米西亞的作品,雖然描述同樣的主題,同樣的場景,但是在詮釋上似乎有極大的差距。看看畫中主角 Judith 的表情,阿提米西亞表現出來的是極端的冷酷無情,展現出女性的堅忍與剛強:

反觀卡拉瓦喬所畫的 Judith,雙眉緊蹙、恐懼與不忍全寫在臉上,呈現出女性在完成使命過程中內心的矛盾、掙扎與惶恐,卻還是鼓足勇氣去達成,展現的是女性另一種的堅持與剛毅,反倒是身邊的老嫗,表情嚴峻、怒目直視,似乎有一股恨不得自己親自下手的衝動,整個故事的戲劇性張力更加濃厚而生動。

身為女性的阿提米西亞對這個女豪傑的故事似乎情有獨鍾,因此還畫了幾幅「續集」,描繪Judith在割下 Holofernes 的首級後,將血淋淋的頭顱裝在竹籃裡,倉皇間準備逃離的過程,兩幅畫作同樣呈現 Judith 冷漠鎮定的表情:

或許是這種充滿誇張情緒卻又扣人心弦的畫面反而更能激起觀畫者內心的共鳴,無論是在「羅馬 Rome」或是「那不勒斯 Naples」,卡拉瓦喬都已經是當時藝壇最富盛名的畫家。尤其是他獨創的「明暗對比法 Chiaroscuro」,深刻而炫目的光線從陰暗的場景中穿刺而出,創造出震撼的視覺感官情緒,他這種技法廣為當時畫壇的年輕藝術家爭相模仿,甚至形成所謂的「卡拉瓦喬派 Caravaggism」,而他所使用的技法則被稱為「卡拉瓦喬光 Caravaggio Light」,這類技法至今仍是許多藝術家研究、學習以及模仿的對象,這種充滿戲劇張力的光線效果也影響了當時歐洲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包括法蘭德斯的「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荷蘭畫派的「林布蘭特 Rembrandt」、以及法國的「拉突爾 La Tour」。「卡拉瓦喬光」甚至影響了畫壇對光與影的不同探究與追求,從精心設計的室內光影,到任意捕捉大自然的光影,繪畫的內容也逐漸從宗教主題的故事性,轉而專注於光影和情緒的舖陳,從而誕生了崇尚戶外寫生的「巴比松畫派」及「印象畫派」,進而引領西洋美術進入另一個多采繽紛的新紀元。接下來的文章中將陸續與大家聊聊「卡拉瓦喬派 Caravaggism」其他畫家的作品,還有探索以掌握光影變化著稱的三位大師:「卡拉瓦喬」、「林布蘭特」、「莫內」,以及他們的作品,並比較三位大師對「光與影」不同的詮釋與繪畫風格。

By Pongo (May 08, 2013)

註:本系列 (藝術與大師)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彭哥 (Pongo) 的頭像
    彭哥 (Pongo)

    美食、藝術、微醺的品味人生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