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是按照十九世紀西洋美術史上陸續出現的不同畫派來呈現,一方面可以藉由這種展示讓觀賞者能體驗西洋美術的演進過程,同時能比較各個派別之間的差異與傳承,因此不妨在參觀本次展覽之前先來了解一下西洋美術史。
西方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後有古希臘文明、埃及文明、羅馬文明,到了西元第五世紀羅馬帝國淪亡後,整個歐洲陷入戰亂與動蕩的黑暗時期 The Dark Age,直到十四世紀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才逐漸將西洋美術帶向另一個高峰。
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 的代表人物包括:多那泰羅 (David Donatello)、馬薩其奧 (Masaccio)、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喬凡尼貝里尼 (Giovanni Bellini)、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 (Buonarroti Michelangelo)、拉斐爾 (Santi Raphael)、提香 (Titian),此一時期的作品多半為裝飾教堂或神殿的濕壁畫或是雕像,主題也大多圍繞在聖經故事或希臘羅馬神話故事,這些作品大都呈現色彩鮮明、構圖自由的風格,有的精緻細膩、有的婉約動人,其中更不乏氣勢磅礡、扣人心弦的傳世極品。
這股文藝復興的風潮逐漸由希臘、羅馬向外擴散,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也開始盛行,尤其是法國,逐步取代希臘羅馬而成為西洋美術的核心,到了十七世紀,資本家的興起,西洋美術成為炫富的手段,此時期的藝術風格更加強調華麗絢爛、金碧輝煌的裝飾性,一般稱此一時期為巴洛克(Baroque) 時期,藝術成為時尚的表徵,激情、浮誇、熱情、奔放成為此一時期的特色,除了教堂的裝飾畫之外,風景、靜物、肖像畫也成為流行的主軸,而代表性人物則包括:卡拉瓦喬 (Caravaggio)、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林布蘭特 (Rembrandt van Rijn)、拉突爾 (La Tour)、普桑 (Nicolas Poussin)。
十八世紀初,由於當時社會彌漫著一股奢華、享樂與愛慾交織的風氣,巴洛克風格也因此轉而成為一種纖巧、精緻、甚至帶有一些異國風情的洛可可 Rococo 風格,此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布雪 (François Boucher)、華托 (Antoine Watteau)。
但這種奢華享樂的風氣在十八世紀後半葉逐漸被人們所厭倦,歐洲各國不約而同地掀起一波「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反對這種放縱、頽廢的無知,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主張邏輯、清晰、單純的道德理性,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則充滿了緬懷復古之情,希望回歸到當時單純的美學觀點。歐洲藝術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之下,於是形成了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主要藝術家則包括: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安格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以及卡諾瓦 (Antonio Canova)。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參展的作品大致就是從此一時期開始,分成五大部份,分別為:一、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二、學院派與寫實主義;三、印象派與自然主義;四、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五、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種種起源。
新古典主義的特色在於構圖嚴謹、筆觸細膩,作品的主題不再是聖經與神話故事,多半取材自歷史故事,或是單純的人物肖像畫作,新古典主義由於受到官方的支持,所以一直居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西方藝壇的主流地位,但在1790年工業革命前後出現了浪漫主義 Romanticism,主張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基礎,強調藝術要能引發人們的各種情緒,如:不安、恐懼、以及人在融入大自然壯麗美景時所應表現出來的謙卑和敬畏,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包括: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傑利柯 (Théodore Géricault)。
既然前有大膽、自由的浪漫派畫家不畏傳統學院派和官方新古典主義的壓力,開創了繪畫的新境界,這種突破現況的精彩情節也逐漸在法國藝壇間擴散開來,以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 與杜米埃 (Honoré Daumier) 為首的寫實主義 (Realism) 者也形成了當代畫壇的另一股趨勢,他們主張繪畫必須與畫家的日常生活緊密契合,忠實的描寫生活中真實的景象,這股力量也受到荷蘭畫家林布蘭特 (Rembrandt van Rijn) 和英國畫家康斯坦伯 (John Constable) 和透納 (William Turner) 的支持,這些寫實畫派的擁護者堅持不論是寧靜的鄉間景色或狂野的海上風暴,都是要畫出自己親眼所見的景致。
寫實主義的興起,漸漸成為足夠與浪漫主義並駕齊驅的主流思潮,支持者越來越多,也慢摱出現了一些分支,其中自然主義就是寫實主義的另一種思維的呈現,寫實主義重視對世界的直接觀察,表現出真實的瑕疵與不完美,完全不加以美化,而自然主義則會對描寫主體的瑕疵或不完美加以修正,而呈現更美好的視覺感官體驗,自然主義代表性的人物則包括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 的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布荷東 (Jules Louis Breton)、杭特 (William Morris Hunt)、以及美國的貝克 (William Bliss Baker)。巴比松畫派的繪畫風格著重於農村生活景色,採實地寫生的方式,此種現場寫生的方式明顯影響了後續印象派的主張,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巴比松畫派是在室外打稿、然後在畫室內完成作品,印象派則是從頭到尾都在室外現場完成整件作品。
當然,十九世紀西洋美術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印象畫派 (Impressionism),以「印象派之父」莫內 (Claude Monet) 的一幅「日出.印象」而得名的印象畫派也是國人最熟悉的畫派,其代表人物除了莫內之外,還包括: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竇加 (Edgar Degas)、馬奈 (Edouard Manet)、希斯萊 (Alfred Sisley)、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印象派的風格巧妙地融合了庫爾貝的「膽」、林布蘭特的「影」、康斯坦伯的「光」,還有巴比松畫派的「景」,可謂是集大成而創新的畫派,也難怪在近代美術史上具備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
從印象派到新印象派 (Neo Impressionism)、後印象派 (Post Impressionism),一脈相傳又有新的突破,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把藝術構成的元素分解開來,加入新的元素再重新整合成一種新的風格,這種解構後的創新也孕育出許多新的思維與派別,像是以「點描技法 Pointillism」的秀拉 (Georges Seurat) 為首的新印象派、以塞尚 (Paul Cezanne)、高更 (Paul Gauguin)、梵谷 (Vincent Van Gogh) 為首的後印象派,在寫實主義中摻入主觀想像且帶有稍許神祕色彩的象徵主義 (Symbolism),還有從各派風格當中挑選出各種不同元素再重新組合成全新風格的折衷主義 (Eclecticism)…等。
就這樣,十九世紀末期,在一波又一波勇於創新的潮流下,一時之間西洋藝壇風起雲湧、群雄並起,各門各派各領風騷,也為二十世紀開啟了一扇更多元、更豐富的大門。
By Pongo (May 0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