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光與影在繪畫技巧的運用與情緒的表現上一直是西方美術探討的主題,不同的光影佈局會呈現出全然不同的繪畫風格。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大部份採用的都是平面光的手法,光源是全面的、正面的,光源與視線方向重疊,使得光線平均分佈在畫面的每一個區塊,整個繪圖的重心都著重於色彩與構圖的形式之美。
此一時期的繪畫作品,為了讓畫面看起來更為立體,一些先驅者便創造出許多不同的技法,其中較為有名的則包括「馬薩其奧 Masaccio」的「透視技法 Linear Perspective」、「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的「暈塗法 sfumato」、「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的「換色法 cangiante」法、以及「拉斐爾 Raphael」的「綜合法 unione」,現在就先讓我們稍微了解一下這些技法的特色。
首先是「馬薩其奧 Masaccio」的透視技法,我們以他廣為人知的一幅作品「Holly Trinity」為例:
這是屬於文藝復興初期的繪畫作品,其風格是延續十三世紀的「哥德藝術 Gothic Art」,或許由於受限於當時繪畫的工具及材料,光與影在此一時期只能算是配角。這件作品是在舖上灰泥的牆壁上作畫,也就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常見的「濕壁畫 Fresco」,便其方法是先將研磨好的乾粉顏料摻水製成水性顏料,再將顏料塗抹在牆壁表面的濕灰泥,此種技法必須在灰泥乾燥凝固之前迅速完成畫作,因此大都使用平塗法,造成色彩的變化較少,更難用光影漸層的方式來顯現立體感。直到「馬薩其奧」大量使用「透視圖法」,用構圖上的消點 (vanish points) 來呈現畫面的層次及立體,哥德藝術的風格至此才算是往前推進了一步:
至於「暈塗法 sfumato」則是達文西首創,主要用於較小型之作品,sfumato 即英文中的 gradient (漸層),以「蒙娜麗莎」這幅畫作為例,達文西是將顏料一層一層地平塗在木製的畫板上,而在每一層堆疊過程都刻意讓邊緣的框線呈現模糊狀態,製造出一種漸層式的立體感,這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常用的四大技法之一,也是達文西最拿手的方法。
而至於米開朗基羅的「換色法 cangiante」則強調用不同的顏色來表達光與影。他堅持「純色美學 bellezza di colore」,反對用加了黑色或白色的調色方式來製造漸層的立體感,在他西斯汀教堂的天頂壁畫「創世紀」當中,他便用了許多「換色法」這種技法,一方面利用不同顏色的色差來呈現陰影般的立體感,另一方面則因為使用純色而讓整個畫面的顏色更為鮮明飽和。以壁畫當中的一位先知 Daniel 為例,原本綠色的袍子,為呈現光線照射下的右膝部份,他改用了黃色,而紫袍的邊縁則用棕色來顯現它的陰影:
除了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之外,文藝復興三傑中的另外一位是拉斐爾,拉斐爾所使用的「綜合法 unione」則結合了前兩位大師的技法特點,一方面保有「暈塗法」的柔美,同時又能留存「換色法」的純色,可說是各取所長、兼容並蓄,下面這幅作品「披著頭巾的女子 La donna Velata」約略可看出一些端倪:
接下來我們用三位大師的作品來比較此三種不同技法所呈現的效果。下圖中,左邊是達文西「暈塗法」所創造出來的模糊漸層、中央一幅則是米開朗基羅「換色法」所呈現的光鮮亮麗,而最右邊一幅則是拉斐爾所展現出既柔又亮的綜合效果:
直到十七世紀巴洛克風格的興起,光與影一躍成為受人注目的主角,此時期的繪畫強調的是神秘而具有故事性的光影。義大利的大師「卡拉瓦喬 Michelangelo Caravaggio」深化了文藝復興時期原有的「明暗對照法 chiaroscuro」,他將光源移至單側,使得光線與觀者的視線形成一個角度,光線不再是正面的、全面的,他藉著明暗之間強烈的對比而表現出光與影的反差與衝突,突破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崇尚平衡的古典畫派教義,這種光與影的對立佈局創造了令人驚異的戲劇效果,傳達了更深刻、更強烈、更直接的情緒:
卡拉瓦喬讓深刻而炫目的光線從陰暗的場景中穿刺而出,創造出震撼的視覺感官情緒,像是他的「圓柱旁的耶穌 Christ at the Column」以及「懷疑的多馬 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這兩件作品,光與影的對立佈局讓場景增添了許多懸疑的氣氛,明暗的對比更突顯了人物肌理的立體感,觀畫者的視線不由自主地移向主題,這正是卡拉瓦喬所要的效果:
他這種技法廣為當時畫壇的年輕藝術家爭相模仿,甚至形成所謂的「卡拉瓦喬派 Caravaggism」,而他所使用的技法被稱為「卡拉瓦喬光」,至今仍是許多藝術家研究、學習以及模仿的對象,這種充滿戲劇張力的光線效果也影響了當時歐洲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包括法蘭德斯的「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荷蘭畫派的「林布蘭特 Rembrandt」、以及法國的「拉突爾 La Tour」,其中魯本斯作品中的光線像大型吊燈般的華麗燦欄、林布蘭特的光像投射燈般的專注內斂、拉突爾的光則有如燭光般的幽靜平和,在上一篇文章【巴洛克】震撼視覺與感官情緒的卡拉瓦喬畫派中已有詳盡的介紹,此三人系出同門,但所呈現的美感卻也大相逕庭、各擅所長。
卡拉瓦喬許多畫作中都散發著幾分陰森肅殺的氣氛,這或許是因為卡拉瓦喬五歲時,父親和祖父得了黑死病在同一天死去,這個重大的衝擊造成他的個性變得充滿了矛盾與對立,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也不時透露出絕望的吶喊與永世的孤寂,他的世界充滿了衝突與不安,他關懷宗教,卻又在犠牲與奉獻的主題上呈現血腥與恐怖的殺戮。卡拉瓦喬利用高反差的明暗對比效果,更加突顯這種充滿對立的情緒,營造一幅又一幅誇張卻又動人的畫面反而更能激起共鳴。
另一位光影的魔術大師則是荷蘭畫派的宗師「林布蘭特 Rembrandt van Rijn」,他最受人稱許與讚嘆的便是他對光影的表現手法,他採用與卡拉瓦喬相同的明暗對照法,但他將此明暗對照法加以改良,在主光源的側邊加了一道副光源 (或是反光板來反射主光源),讓畫面陰暗的部份呈現出些微的光,使畫面不再那麼陰沉恐怖,同時也讓畫面顯得更加立體:
林布蘭特的每一幅畫作中都是經由精心設計的光與影來創造舞台效果,他擅用光源的分佈來表現繪畫的主題,無論是前側光、輪廓光、還是斜逆光,光影只是他藉以表現氣氛與情緒的重要創作元素:
林布蘭特喜歡使用光影漸進的層次,從完全清楚到模糊矇矓的漸層變化,極為精準地運用光與影來敍述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人說他刻畫了聖經故事的「靈魂」,也有人說他用光影點出了主角的「心境」,無論如何,這光影所呈現出的深遠意境主要歸功於他對於掌握明暗與色彩的技巧高超圓熟,也因此為他自己贏得了「光影魔術師」的封號。
直至今日,許多電影的拍攝手法、照像館中的沙龍攝影都還沿用「林布蘭特光 Rembrandt Light」來讓主角呈現更立體、更生動的畫面,用光線來引導觀賞者的視線,並藉以突顯主角的個性或延伸戲劇的張力,甚至連外拍攝影也經常可以看見攝影助理拿著反光板協助攝影師打光,讓模特兒能更生動地呈現。
到了十九世紀印象派的興起,對光與影的詮釋與表現手法又往新的領域突破。一方面是因為科學的發現 (分光與色彩) 與發明 (照像術、軟管油彩) 帶動新的創作元素,另一方面則是畫家由室內走向室外,光與影不再是畫家憑空想像、在畫室中所「設計、創造」出來的,而是在大自然的變化中去「捕捉、擷取」光影變幻的那一瞬間。從此,光與影邁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各式城鄉的風景、光波、水景、花開的原野、浸潤在陽光下行樂渡假的人們,印象派所描繪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更貼近我們的心靈,更能吸引無數人的駐足欣賞、望而驚嘆!
而印象派的代表便是「莫內 Claude Monet」,一位終生奉獻在探索現實世界光影變幻的大師。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用最快速、最簡潔的方式捕捉光影變化的每一瞬間,也常常針對同樣的景物不斷地創作,利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光與影來呈現不同的風貌,即便是如此,他仍然慨嘆任由他如何努力,但他仍然無法完全捕捉那稍縱即逝的光影,他說:「I'm thinking all the time about my painting, and if I knew I were about to miss it, I think I would turn crazy」。
莫內在追求光影的過程中也逐漸樹立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內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他的畫裡很少黯淡的顏色,很少用黑,很少用灰,很少用深重的顏色。如果將印象派的作品放大來欣賞,我們便可明顯地看出這種技法,以莫內的畫作「The Regatta at Argenteuil」為例:
將圖中的水紋放大來看,莫內僅用單純而短促的筆法,便將水波盪漾的浮光掠影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意在筆先的寫意手法,乍看之下彷彿是信筆塗鴉,但卻能生動地捕捉那不斷晃動的光影:
另外在「蛙塘浴者 Bathers at La Grenouillere」同樣用簡單的橫筆顯現水紋的波動,就連畫中的人物也是幾筆簡單的線段來呈現,近距離觀賞的確會讓人覺得十分粗糙的感覺,但若拉開一段距離來觀看,則可清楚感受到那一群人在陽光下池中嬉鬧的歡樂氣氛:
莫內為首的這一群印象派畫家,不再侷限於古典學院畫派的教條,不再細細刻劃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場景,而是用快速的作畫、簡單的筆觸來「記錄」光影和情緒,雖然被當時畫壇視為旁門左道而大加韃伐,但卻為後繼的畫壇種下了充滿希望的種子。
莫內的一生都沉醉在這樣的研究當中,他常就同一個景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光線下來描繪光與影,像是乾草堆系列、白揚樹系列、倫敦國會系列、滑鐵盧大橋系列、盧昂教堂系列:
欣賞莫內的畫就彷彿我們正走在風和日麗的天空下,經歷微風吹拂,經歷陽光在皮膚上的溫暖,經歷一種空氣裡的芳香。
同樣的光與影,不同的詮釋、不同的技法,竟然能創造出如此多變的畫作,卡拉瓦喬的孤寂、林布蘭特的內斂、莫內的隨興,在欣賞大師們嘔心瀝血、曠世鉅作的同時,怎能不讚嘆這些偉大的藝術先驅們無比非凡的創作力!
By Pongo (June 15, 2013)
註:本系列 (藝術與大師)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