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羅浮宮導覽 (10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順著上一篇文章,本篇首先要介紹的是 Gianfrancesco Susini 的作品「酒神巴庫斯 Bacchus」:

典藏羅浮宮-043-02.jpg   

躱在酒神身後的是半人半羊的小頑童 (Satyr),他經常會趁酒神不注意的時候跑來飽餐一頓甜美的葡萄,在許多酒神的作品中幾乎都會看到他的身影,儼然成為酒神巴庫斯的小跟班:

典藏羅浮宮-043-03.jpg   

接下來則要介紹左前方一個展示桌上陳列的幾件雕塑作品,每一件作品都用玻璃櫃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首先是17世紀初期北方義大利的浮雕作品「The Head of Baptist」,雖說這是一件相當生動的作品,但一顆人頭放在一個托盤上,感覺還是有點詭異:

典藏羅浮宮-043-04.jpg   

接下來的三件雕塑都是巴洛克時期雕塑大師「喬凡尼貝尼尼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作品,首先是「真理女神 The Truth」:

典藏羅浮宮-043-05.jpg   

其次同樣是貝尼尼的作品 Saint Bibiana

典藏羅浮宮-043-06.jpg   

原版的 Saint Bibiana 雕像是位於羅馬 Santa Bibiana 教堂,也是首座巴洛克風格最經典的宗教塑像,羅浮宮所陳列的是縮小版的 Saint Bibiana

典藏羅浮宮-043-07.jpg   

第三件貝尼尼的作品則是 Angel

典藏羅浮宮-043-08.jpg   

我個人非常喜歡貝尼尼這種巴洛克風格的雕塑作品,貝尼尼不僅僅是位雕刻大師,同時也是建築師,許多著名的教堂、宮殿及噴泉都是出自於這位大師之手,包括:梵諦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聖彼得廣場、義大利北部的蒙地卡羅皇宮,作品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冥神普魯頓與普洛塞賓娜 Plutone e Proserpina」,一件我個人認為貝尼尼最足以代表巴洛克唯美浪漫風格的登峰造極之作。

典藏羅浮宮-043-09.jpg   

整件作品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而展現貝尼尼深厚的雕刻功力最傳神的莫過於 Plutone 與 Proserpina 之間的肢體及臉部的表情,現在就讓我們來細細品味一番。 

首先是Plutone,緊抱著戰利品Proserpina,扭曲著的身體仍帶有一些矯飾主義的味道,而他的雙手緊緊地擒抱住不停瘋狂掙扎著的Proserpina,他的臉被Proserpina推擠著,卻仍露出勝利的微笑,而最令人讚嘆的則莫過於Plutone的一雙手掌,用力抓住Proserpina的腰間與大腿,那因為用力而深陷少女肌膚的一雙手掌,青筋畢露、栩栩如生,而Proserpina如玉膏凝脂般的肌膚表現的淋漓盡致,堅硬無比的大理石彷彿瞬間化做吹彈可破的纖纖嫰肉,貝尼尼的功力真的無與倫比。 

典藏羅浮宮-043-10.jpg   

典藏羅浮宮-043-11.jpg    

再來看看Proserpina的臉,那驚慌失措却又無力掙脫的萬般無奈全寫在臉上,無助的回頭望著趕來援救的母親,不禁流下傷心的淚水:

典藏羅浮宮-043-12.jpg   

巴洛克的飄逸、唯美、浪漫、華麗、淒美、浮誇,全都表現在一件完美的作品中,真難令人相信這原本是一座極為堅硬的大理石,而更另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件完美的雕刻是出自於一位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貝尼尼,精雕細琢、生動傳神,貝尼尼成為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實在是當之無愧。 

回到米開朗基羅展廳,在貝尼尼三件雕塑作品左方的則是 Giuliano finelli 的胸像雕塑 Maria Duglioli Barberini

典藏羅浮宮-043-13.jpg   

Maria Duglioli Barberini 是義大利貴族「巴貝里尼家族 Barberini Family」的成員,巴貝里尼家族中最有名的則是教宗烏爾班八世,在第 40 篇文章中曾介紹過他的胸像,而這件胸像作品正是出自於貝尼尼。 

再往左則是 Alessandro aAlgardi 的浮雕作品 Madonna with child among angels

典藏羅浮宮-043-14.jpg   

接下來則是 Francesco Bonanni 的作品 Amore Dormiente,在 Francesco 的巧手之下,小胖孩的圓潤身軀展現無遺:

典藏羅浮宮-043-15.jpg   

By Pongo March 04,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我們由莫蘭樓梯這一端入口處繼續欣賞米開朗基羅展廳中央走道上的各個雕塑作品,我們就從先前已經介紹過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垂死的奴隸 Dying Slave」以及「被捆綁的奴隸 Rebellious Slave」這一端開始 

首先介紹是置於展示桌上的幾件作品,其中第一件是描述耶穌受難的宗教作品 Crucifixion

典藏羅浮宮-042-01.jpg  

典藏羅浮宮-042-02.jpg   

接下來則是一件由 Baccio Bandinelli 所雕塑的方形浮雕作品 Descent from the Cross

典藏羅浮宮-042-03.jpg   

這件浮雕作品是在描述眾人將耶穌從十字架御下聖體的過程,作品中人物眾多,且都刻劃出不同的情緒,是一件十分精緻的浮雕作品。  

緊接著再往左,一件白色的小型雕塑作品,同樣是雕工細緻,但已有部份毁損:

典藏羅浮宮-042-04.jpg   

再接下來則是較為大型的雕塑,這是「Pierino da Vinci」的作品,描述的是河神和三位調皮可愛的小天使:

典藏羅浮宮-042-05.jpg   

典藏羅浮宮-042-06.jpg   

接下來則是與羅馬神話中的信使神「墨丘利Mercury」有關之作品,在先前的第 39 篇文章中我們曾介紹幾件與賽姬有關的作品,也對愛神與賽姬之間的愛情故事,而在第37篇文章中也介紹過信使神墨丘利的相關作品,但對信使神倒是沒有太多的介紹,現在我們就先聊聊這位羅馬神話十二主神中第二年輕的帥哥:「墨丘利Mercury」或「麥丘爾Mercure」,而希臘神話則稱他為「愛馬仕Hermès」,也有人譯作「赫爾墨斯」,由於眾神的名稱在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各有不同,而翻成中文更是各自不同,這裡我們就用「墨丘利Mercury」這個譯名 

由於墨丘利是天庭的信使神,頭盔長翅膀,涼鞋也長了翅膀,這一造型主要在強調他能飛天遁地、風馳電掣,因此成為矯飾主義最喜歡採用的主題,因為矯飾主義的創作風格便在於誇張與動感,拉長、延伸、旋轉、扭曲更是矯飾主義藝術家急欲表現的特色、甚至是互別苗頭的技巧,像墨丘利這種會飛天遁地的角色,在繪畫上或許愛怎麼飛就怎麼飛,但如果是雕塑作品就必須考慮支撐與重心的問題,如何在不失去重心的前題下讓墨丘利呈現出飛翔與奔騰的氣勢便是矯飾主義雕刻大師們絞盡腦汁想要克服的難題。 

這件 Adriaen de Vries 的作品「墨丘利與賽姬 Mercury and Psyche」是描述賽姬受到維納斯的百般刁難,為了要得到愛神丘比特的愛情,必須要自冥府中取回寶瓶,雖然途中經歷許多磨難,所幸得到墨丘利助她一臂之力才能化險為夷,完成維納斯給她的考驗

典藏羅浮宮-042-07.jpg   

Adriaen 作品中所呈現墨丘利與賽姬兩人極具動感的姿勢,墨丘利在奔跑中抱起賽姬,賽姬則高舉著寶瓶,似乎受到了一些驚嚇,兩人之間看似不平衡的姿態卻呈現出像舞蹈般的動勢,讓人不得不讚嘆Adriaen的巧妙設計。

典藏羅浮宮-042-08.jpg   

在先前所介紹的另一座墨丘利的雕像作品,Giambologna 只用西風之神吹出來的一口氣來支撐墨丘利的左腳,墨丘利的姿勢則十分誇張地伸展,右手高舉、右腳則向後飛踼,像個芭蕾舞者般地躍起,同樣也十分成功地展現出矯飾主義的特色。

典藏羅浮宮-037-05.jpg     

兩者相比,Adriaen 似乎更勝一籌,首先他用墨丘利與賽姬兩人之間環抱糾結的姿勢來創造旋轉的動感,墨丘利仰頭向上、單腳蹬起,抓起賽姬一副就要旱地拔蔥之勢,賽姬雖受到驚嚇,身體明顯失去平衡卻仍將寶瓶高高舉起,兩人之間的對峙更增添了作品的張力:

典藏羅浮宮-042-09.jpg 

但若以墨丘利單腳蹬地,實在很難支撐兩人的重量,因此 Adriaen 利用從賽姬身上滑下來的披巾來增加支撐的力量。妙就妙在這件披巾,一般雕刻作品若要增加作品支撐的穩定度多半會雕出樹幹或石柱,墨丘利卻用披巾,一方面披巾輕柔的質感在視覺上不會增加整件作品的重量,而且披巾是由上往下滑落,在視覺上反而增加了整件作品的動勢,Adriaen 巧妙利用觀賞者的錯覺來克服作品重心的問題,這種巧思真的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矯飾主義的特色就是刻意拉長的身軀、扭曲的肢體動作、甚至是旋轉交疊的動感,雖然在西洋美術史只佔有一小段的非主流地位,但矯飾主義突破傳統古典學派的種種限制則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也開啟了後續各大畫派的創新之路,其對西洋美術的影響可謂重大而深遠。有人甚至把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推崇為矯飾主義的先驅,而先前所介紹的「詹波隆那 Giambologna」更是將矯飾主義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未來我們還會看到 Giambologna 的作品,屆時大家便會對矯飾主義有更深刻的認識。 

今天就先聊到這裡,下一篇我們仍將繼續停留在米開朗基羅展廳中,欣賞更多義大利雕塑大師的作品,下回見囉! 

By Pongo March 03,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前一篇文章所介紹的「樞機主教黎塞留 Cardinal Richelieu」胸像作品,緊接著往左,在窗檯兩邊的櫉窗裡各展示了一些雕塑作品,小巧而精緻,窗檯右邊是 Giambologna 的作品「斐迪南一世梅迪奇 Ferdinando I de'Medici

典藏羅浮宮-041-01.jpg   

斐迪南一世是梅迪奇家族中第三代塔斯卡尼大公 (Grand Duke of Tuscany),他積極發展商業,靠著遍及歐洲各地的金融機構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他熱愛藝術,靠著雄厚的財力收集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是聲望極佳的統治者,在這件浮雕作品中,他身邊蹲著的是他的妻子克麗絲汀和兩個小孩。

典藏羅浮宮-041-02.jpg   

在窗枱左邊則是「懺悔者聖傑洛米 Penitent Saint Jerome」,聖傑洛米西方教會中最有學問的教士,在與他相關的作品中常會出現獅子、書本、頭骨、貓頭鷹等象徵性的物品,在這件作品中出現的便是旁邊的那隻獅子:

典藏羅浮宮-041-03.jpg   

再往左則是一件由 Ludovico lombardi 所雕塑的胸像作品 Lucius Junius Brutus

典藏羅浮宮-041-04.jpg   

接下來的窗檯邊擺設了一個大型玻璃櫥櫃,裡面展示了一件雕塑作品,這是 Jacopo sansovino 的「Madonna with child in Papier-Mâché」,或許是因為年代久遠,看起來有點斑駁不堪難怪館方要用玻璃櫥櫃來保護它:

典藏羅浮宮-041-05.jpg   

再來又是兩件胸像作品:

典藏羅浮宮-041-06.jpg 

典藏羅浮宮-041-07.jpg   

在這兩件胸像作品左側的窗檯則分別陳列了幾件小型的藝術作品,在右側牆面上是五件精緻的浮雕作品,同樣也是由玻璃櫥窗封存著:

典藏羅浮宮-041-08.jpg   

這五件作品由上到下分別是16世紀義大利主教 Francesco Alidosis 的銅雕頭像:

典藏羅浮宮-041-09.jpg   

其次是 Barbuto 的頭像,這件應該是 Baccio Bandinelli 的作品:

典藏羅浮宮-041-10.jpg   

Barbuto 右方浮雕作品中的這名女子胸前好像刺了一把刀:

典藏羅浮宮-041-11.jpg   

最下方的作品則是描述希臘羅馬神話中一位女祭司「卡珊卓拉 Cassandre」其中的一段故事情節,Cassandre 是特洛伊 (Troy) 的公主同時也是太陽神阿波羅 (Apollo) 的女祭司木馬屠城之前她曾預言木馬中藏有軍隊但未獲採信木馬屠城後她躱在雅典娜的神廟之中祈求受到保護,這件作品就是描繪這一段神話故事:

典藏羅浮宮-041-12.jpg   

第五件則是一名女子的圓形頭像浮雕作品:

典藏羅浮宮-041-13.jpg   

除了這五件浮雕作品之外,在窗檯上還有一件手中握著扳手工具的天使雕像,可惜手臂部份有稍許的毁損:

典藏羅浮宮-041-14.jpg   

緊接著則是一座中大型的雕塑作品 Apollo and the snake Python,這件作品與先前第 38 篇文章中所介紹的「太陽神阿波羅狙殺蠎獸斐頓  Apollo vanquishes Python」敍述的是同一個神話故事大家不妨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

典藏羅浮宮-041-15.jpg   

在太陽神左側的窗檯則是兩件浮雕作品,右側牆面掛的是 Baccio bandinelli 所雕刻的頭像,頭像就是他本人:

典藏羅浮宮-041-16.jpg   

窗檯左側牆面所掛的則是 Gianfrancesco Rustici 所雕的「聖母子雕像 Madonna with the child」:

典藏羅浮宮-041-17.jpg   

看完這兩件雕像作品後,我們便已經沿著牆邊繞完米開朗基羅展廳整整一圈,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則將繼續介紹陳列在米開朗基羅展廳中央走道上的許多動人作品。 

By Pongo March 02,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前面幾篇文章,我們繼續往左移動,在卡諾瓦作品左側是通往「德儂沙龍」中央入口的大門,等欣賞完米開朗基羅展廳所有的藝術展品之後,我們將會從這扇門離開,並轉往下一個展區繼續我們的參訪行程,現在我們則仍留在米開朗基羅展廳欣賞其他的藝術作品,緊接著前一篇文章所介紹的卡諾瓦作品,在門的左有一件十分精緻的浮雕作品,這是 Rinaldo Rinaldi 為 Pietro Stecchini 的墓碑所製作浮雕:

典藏羅浮宮-040-01.jpg

緊接著往左,在窗檯邊有一座女子雕像,遠遠望去這位女子像是斜倚著身子,從窗邊透進來的光線投射在她身上,整個姿態讓人看了十分心動,這是「羅倫佐.巴托里尼 Lorenzo bartolini」的作品「天蠍仙子 Ninfa dello Scorpione」:

典藏羅浮宮-040-02.jpg

我們仔細地從這件作品的幾個細節來欣賞巴托里尼成熟的雕刻技巧。這位天蠍仙子似乎是傷了左腳,她輕輕地用左手姆指按壓著腳底,柔軟的肌膚也因為按壓而稍稍凹陷了下去,光看這個景象實在很難想像這件作品的材質竟是一塊堅硬的大理石:

典藏羅浮宮-040-03.jpg

轉換另一個角度來欣賞,天蠍仙子右手支撐在石板上,纖細的手指吹彈可破,而散在一邊的布幔彷彿就是一匹質地柔軟的絲綢,清晰而流暢的皺摺更突顯出巴托里尼非凡的功力,簡直可以形容為「百鍊鋼化成繞指柔」:

典藏羅浮宮-040-04.jpg  

典藏羅浮宮-040-05.jpg

這件作品的作者「羅倫佐.巴托里尼 Lorenzo bartolini」與前一篇文章曾介紹過的「安東尼奧.卡諾瓦 Antonio Canova」同是屬於「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的藝術家,他的年紀比卡諾瓦小約20歲,但到了晚期,巴托里尼受到佛羅倫斯畫派 (Florence School) 的影響,作品漸漸轉向更趨自然、柔美的風格,在米開朗基羅展廳中還有他的另一件作品「女神黛西 Dircé」,後續也會為大家詳細介紹。

欣賞完「天蠍仙子」之後,沿著牆邊繼續往左,緊接著來到下一個窗檯,窗檯右側牆面上懸掛著的是三連作的浮雕作品:

典藏羅浮宮-040-06.jpg

這三件作品大體上是描繪太陽神阿波羅與寧芙仙子、繆思仙子、還有一群可愛天使幸福溫馨的場景,只可惜三件作品都稍有毀損,稍嫌美中不足:

典藏羅浮宮-040-07.jpg 

典藏羅浮宮-040-08.jpg  

典藏羅浮宮-040-09.jpg

窗檯左側則是 Pierre Étienne Monnot 所雕塑的人像浮雕作品,浮雕中的這位男性是羅馬的王子 Livio Odescalchi:

典藏羅浮宮-040-10.jpg   

再繼續往左,看到的是 Giacomo Antonio Ponsonelli 的雕塑作品,所雕塑的則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知名人物:月神「黛安娜 Diana」,黛安娜是太陽神阿波羅的雙胞胎姊姊,額頭上一彎新月就是她的註冊商標:

典藏羅浮宮-040-11.jpg   

再來看到的是 Marcantonio Presinari 的雕塑作品,雕塑的也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人物:獵人「阿多尼斯Adonis」,阿多尼斯是「美神 維納斯」的愛人,黛安娜因忌恨而將他殺死,另外的一種說法則說阿多尼斯是死在情敵 (維納斯的另一號情人) 戰神 馬爾斯手中,但無論被誰殺死,阿多尼斯都算是神話故事中的悲劇人物:

典藏羅浮宮-040-12.jpg  

典藏羅浮宮-040-13.jpg   

在阿多尼斯左側的另一件胸像作品則是巴洛克時期義大利最偉大的雕刻家「喬凡尼.貝尼尼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的作品「樞機主教黎塞留 Cardinal Richelieu」:

典藏羅浮宮-040-14.jpg   

黎塞留是法王路易十三時期的首相,同時也被任命為天主教的樞機,是一位極為出色的政治家,羅浮宮「德儂之翼 Denon wing」正對面的「黎塞留之翼 Richelieu wing」便是以他為名來紀念這位在法國歷史上深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 

喬凡尼.貝尼尼在米開朗基羅展廳有許多件作品,其中的兩件胸像作品「黎塞留」與「烏爾班八世」可讓我們用更近的距離去欣賞他精湛的技巧,尤其是這兩位神職人員的眼神,黎塞留的堅定與烏爾班八世的慈祥,貝尼尼精確地傳達出兩人的性格特色,這種意念的傳達是除了形體結構之外所有藝術家終其一生努力不斷追求的最高境界。 

By Pongo 於March 01,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前面幾篇文章,我們繼續往左移動,緊接著要向大家介紹的便是在米開朗基羅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安東尼奧.卡諾瓦 Antonio Canova」的「Psyche revived by the kiss of Love」:

典藏羅浮宮-039-00.jpg   

卡諾瓦是十九世紀初「新古典主義」及「唯美主義」的雕刻巨匠,對大理石的雕琢技巧更是登峰造極,原本堅硬無比的大理石石材在他的巧手雕琢之後,卻能展現出輕盈、滑順、純淨、潔白的迷人風情。

卡諾瓦這件作品所採用的主題是希臘羅馬神話中愛神與賽姬的愛情故事,愛神與賽姬這段淒美的愛情故事非常曲折感人,因此經常成為藝術家們創作的題材,這段故事大致是這樣描述著:

賽姬 (Psyche) 是人間第一美女,她的美貌甚至勝過美神「維納斯」,這使得維納斯對賽姬起了忌恨之心,維納斯便要自己的兒子愛神丘比特 (Cupid) 射出金箭,讓賽姬愛上世界上最醜陋的男人,但丘比特一見到賽姬就著了迷,遲遲下不了手,反而深深地愛上了她…

維納斯當然不肯善罷干休,於是對賽姬一次又一次地百般刁難,賽姬雖然在其餘眾神的協助下僥倖通過層層的刁難與考驗,但最後還是在冥府的通道上中了睡魔而沉沉睡去。丘比特苦等多日仍不見賽姬的歸來,便四處尋找她的下落,終於在冥府的通道上找到了沉睡中的愛侶,丘比特懷抱著賽姬,心中有多麼的不捨與愛憐,便情不自禁地深情一吻,賽姬也在這濃濃的情意中慢慢的甦醒了過來…… 

典藏羅浮宮-039-01.jpg    

卡諾瓦的這件作品「Psyche revived by the kiss of Love」便是描述這深情的一吻

典藏羅浮宮-039-02.jpg         

這件雕像捕捉了兩位戀人在歷經種種考驗與波折後再次重逢的那一刻。雕像優美柔和的線條,讓這個以愛情為主題的雕像,發揮了強烈的感染力。

典藏羅浮宮-039-06.jpg   

賽姬垂下的身體嬌柔無力,而蹲在左後方的丘比特則以雙手環抱著賽姬:

 典藏羅浮宮-039-05.jpg

他的雙眼凝視著熟睡中的賽姬,並靠近準備要親吻她:

典藏羅浮宮-039-03.jpg   

兩位戀人彼此環抱的姿態則巧妙地隱喻出一場神與人之間的愛戀。卡諾瓦透過如此曼妙的肢體語言,生動地呈現出邱比特深情款款的一吻,精準地掌握那一瞬間浪漫唯美的氣氛,也再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典藏羅浮宮-039-04.jpg  

如果你有充足的時間,一定要仔細欣賞這件作品的每一個細節:

典藏羅浮宮-039-06.jpg    

或是轉換不同的角度來欣賞這件唯美的動人作品:

典藏羅浮宮-039-08.jpg   

典藏羅浮宮-039-09.jpg   

光滑、細緻、柔美的線條、再加上動人的故事情節,觀賞這件作品時彷彿也讓人進入了那個甜美的神話世界裡。 

除了Psyche revived by the kiss of Love」這件作品之外,米開朗基羅展廳中還有另外一件卡諾瓦同樣以「愛神與賽姬」這個主題所創作的另一件作品愛神與賽姬  l'amour et psyche」,這兩件作品近在咫尺,描繪著同一個愛情故事,雖然是不同的情節,卻同樣深深地撼動人心:

典藏羅浮宮-039-10.jpg   

在這件作品中,卡諾瓦細心地雕塑著男女之間如膠似漆的深情互動,愛神與賽姬互相環抱著,兩人低頭看著手中的蝴蝶,賽姬還小心翼翼地用兩指輕輕捏著蝴蝶的趐膀,似乎在見證著兩人彼此之間的愛情。

典藏羅浮宮-039-11.jpg   

Psyche (賽姬) 這個名字的本意即為「心靈」或「蝴蝶」,卡諾瓦巧妙地用這個簡單的動作娓娓道出兩人之間的幸福與甜蜜,同時也告諸世人,愛情就像是蝴蝶趐膀一般地脆弱,必須彼此細心呵護著、珍惜著,才能天長地久。

典藏羅浮宮-039-13.jpg 

典藏羅浮宮-039-15.jpg    

仔細看看兩人陶醉的表情,似乎也可清楚感受到這對愛侶間的濃情蜜意。

典藏羅浮宮-039-14.jpg   

看過了卡諾瓦這兩件動人的作品,整個心緒也變得沉靜了許多,就在這種浪漫溫馨的情懷之下,讓我們繼續欣賞米開朗基羅展廳中其他義大利雕塑大師的作品。 

By Pongo Feb. 28, 2018 

延伸閱讀:

【藝術與神話】美神維納斯—自古紅顏多薄命

【藝術與神話】愛神與賽姬—人神共譜之戀曲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按著原訂的路線繼續向大家介紹米開朗基羅展廳中的雕塑作品。 

順著動線,首先看到的是一件大型雕塑作品「太陽神阿波羅狙殺蠎獸斐頓  Apollo vanquishes Python」:

典藏羅浮宮-038-01.jpg   

在大文豪荷馬 (Homer) 的「太陽神頌歌」中所記載的「斐頓 Python」是盤據在聖地德爾菲 (Delphi) 的一隻龍形巨蠎,太陽神阿波羅接受神喻,用其弓箭殺死了斐頓,並在德爾菲這個聖地建造了屬於自己的神殿。這件雕塑作品便是描述阿波羅完成任務之後將斐頓踩在腳底下宣示勝利的那一刻:

典藏羅浮宮-038-02.jpg   

不過,太陽神阿波羅這個勝利的姿勢若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倒有點像是在用手機玩自拍,這個巧合反而讓阿波羅成為米開朗基羅展廳中一個自拍打卡的熱點,許多遊客都會情不自禁地模仿阿波羅的姿勢也來一張自拍,從側面看去,真人與雕像同時玩自拍,這一場景頗富趣味:

典藏羅浮宮-038-05.jpg   

其實阿波羅手中原本持有一把長劍,他把長劍高舉,劍尖指向天空,這是宣示勝利非常標準的姿勢,只是如今劍身折斷,讓群眾誤以為他在玩自拍,倒也是始料未及的另一種趣味:

典藏羅浮宮-038-03.jpg  

典藏羅浮宮-038-04.jpg   

在太陽神阿波羅兩側各有一尊胸像,右手邊的是巴洛克時期義大利最偉大的雕刻大師「喬凡尼.貝尼尼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所雕塑的「教宗烏爾班八世 Pope Urban VIII」胸像:

典藏羅浮宮-038-07.jpg   

烏爾班八世曾任命貝尼尼負責聖彼得教堂的建造,因此也讓貝尼尼得以在這座舉世聞名的大教堂內外留下許多不朽的傑作。 

喬凡尼.貝尼尼在先前的文章中曾提及,各位如果還有印象,在拿破崙廣場上德儂之翼前方的那座路易十四騎著駿馬的雕像便是他的作品。

典藏羅浮宮-038-12.jpg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貝尼尼和米開朗基羅都曾經以大衛為主題完成了偉大的雕像作品,這兩件作品還經常被藝評家相提並論,一般的評論都認為米開朗基羅表現了大衛蓄勢待發的英雄本質,而貝尼尼則抓住了大衛放手一搏、瞬間爆發的英雄氣慨,兩者都各擅其場,都是傳世不朽的鉅作,(詳見:【巴洛克】貝尼尼-雕出雷霆萬鈞的磅薄氣勢),此時此刻能在同一個展示廳看到兩位大師的作品真是一難得的經驗。

典藏羅浮宮-038-06.jpg   

接下來在太陽神阿波羅雕像左側的胸像作品則是義大利弗羅倫斯的雕塑家 Giovanni Battista Foggini 所雕塑的「紅衣主教里奧普爾度.梅迪奇 Cardinale Leopoldo de Medici」:

典藏羅浮宮-038-08.jpg   

Cardinale Leopoldo de Medici 是義大利最具權勢地位的望族梅迪奇家族的成員之一,他是當時天主教的樞機主教,同時也是梅迪奇家族第五代托斯卡尼大公「斐迪南二世」的弟弟。 

接下來繼續往左移動,在轉角處有一座古羅馬將領的雕塑作品,這位將軍身穿古代戰袍十分英武神勇,但他手中的武器也早已毀損:

典藏羅浮宮-038-10.jpg   

看過這幾件比較陽剛的作品後,稍微轉換一下心情,下一篇文章將帶著大家欣賞米開朗基羅展廳中最柔美動人且最受注目的雕塑作品「愛神與賽姬」,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By Pongo 於 Feb. 27,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繼續介紹米開朗基羅展廳中的雕塑作品,接續上一篇所介紹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垂死的奴隸 Dying Slave」以及「被捆綁的奴隸 Rebellious Slave」,我們接著從右手邊沿著逆時鐘方向逐一來介紹 14 至 19 世紀義大利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首先是古羅馬帝國皇帝 Vitellius 的胸像:

典藏羅浮宮-037-01.jpg   

西元 69 年,羅馬帝國在同一年間出現了四位皇帝,分別是 Galba、Otho、Vitellius 以及 Vespasian,而 Vitellius 便是其中第三任,由於他主政時期十分殘暴不仁,因此在位不到 250 天便遭到 Vespasin 領軍推翻,Vitellius 在飽受凌辱後被丟入台伯河中,也結束了他短暫的皇帝夢。 

再往左,接下來這件作品則是 Daniele Ricciarelli 所雕塑的米開朗基羅頭像:

典藏羅浮宮-037-02.jpg   

Daniele Ricciarelli 對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十分熟悉 (據稱 Daniele 是米開朗基羅的弟子,天主教大公會議曾詆毁米開朗基羅,說米開朗基羅西斯汀教堂中的濕壁畫「最後的審判 The Last Judgement」畫中人物都完全赤身裸體,不僅難登大雅之堂,甚至有公然褻瀆神明之虞,於是下令將晝中每個人物的下體都用纏腰布來摭羞,而當時執行這項任務的正是 Daniele Ricciarelli,於是 Daniele Ricciarelli 也因此得到一個「穿摭羞布的男人 Il Braghettone」的封號。 

接下來再往左移,看到的是 Faustina maggiore 胸像,Faustina 是羅馬帝國皇帝 Antoninus Pius 的皇后,宅心仁厚,深受百姓的愛戴:

典藏羅浮宮-037-03.jpg   

緊接著是一尊不知名的雕像,黑白雙色混合的雕塑作品並不多見:

典藏羅浮宮-037-04.jpg   

接下來看到的則是一件十分突出的雕塑作品,在一進入米開朗基羅展廳中遠遠就可以看見,這是矯飾主義 (Mannerism,或稱為風格主義) 雕刻大師「詹波隆那 Giambologna」的作品「信使神—墨丘利Mercury」:

典藏羅浮宮-037-05.jpg   

在天界,墨丘利是負責傳遞訊息的信使,所以在外觀造型上有極為明顯的裝束,腳穿插翼涼鞋,頭戴翼帽,手拿信使專屬的「雙盤蛇帶翼權杖」,他行走如飛,因此成為在奧林帕斯山擔任宙斯和諸神傳令的使者。 

這件作品所呈現的信使神墨丘利十分具有動感,細長的身影在整個米開羅展廳中顯得十分耀眼,他左手握著「雙盤蛇帶翼權杖」,右手高舉向天,這個手勢好像在芭蕾舞中經常出現:

典藏羅浮宮-037-06.jpg   

在墨丘利腳下踩著的是西風之神 Zephyr,西風之神口中吹出一陣旋風,墨丘利便隨風而起,展現出凌空飛翔前蓄勢待發的姿態。 

接下來往左,看到的則是義大利矯飾主義雕刻大師 Alessandro Vittorio 的胸像作品 Giovanni Battista Feretti,這位表情嚴肅的 Giovanni Battista Feretti 是 16 世紀初期著名的大法官:

典藏羅浮宮-037-07.jpg   

緊接著左側的則是 Alessandro Rondoni 所雕塑的胸像作品「拉斐爾 Raffaello Sanzio dit Raphaël」:

典藏羅浮宮-037-08.jpg   

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三位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藝術大師,併稱「義大利文藝利復興三傑」,未來在羅浮宮的其他展廳可以看到更多他們的作品。 

看完這些胸像雕刻作品後,下一篇將帶著大家繼續欣賞更多 16 至 19 世紀義大利的雕塑作品。 

By Pongo 於 Feb. 26,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繼續來欣賞「德儂之翼 Denon wing」一樓 (GF) 「米開朗基羅展廳 Galerie Michel-Ange」中之雕塑作品。 

不知你是否曾經發現當你凝視一座雕像良久,你會陷入一種深思,一種接近冥想的沉澱,彷彿你和雕像之間展開一場跨世紀的對話,它引領你去探索另一個時空的氛圍。尤其是面對著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Bounaroti」時,這位生命的哲學家在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分別傳遞著他對生命的禮讚、詆毁、珍惜與豁達。(在藝術與大師系列中曾以「【文藝復興】米開朗基羅—用藝術來詮釋生命的哲學家」一篇文章來探討米開朗基羅的生命觀,有興趣者不妨參閱)。

典藏羅浮宮-036-00.jpg   

今天我們便來欣賞在米開朗基羅展廳中兩座由米開朗基羅在 40 歲時期所雕塑的作品「垂死的奴隸 Dying Slave」以及「被捆綁的奴隸 Rebellious Slave」:

典藏羅浮宮-036-01     

這兩件作品原本是米開朗基羅為教宗「朱里安二世 Pope Julius II」所設計的墓園中的作品之一,從他的原稿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奴隸被捆綁在柱子上:

典藏羅浮宮-036-02.jpg   

典藏羅浮宮-036-03.jpg   

典藏羅浮宮-036-04.jpg   

雖然後來因為經費不足,墓園重新設計成為現今規模較小的版本,而當時「垂死的奴隸」及「被捆綁的奴隸」已經完成大部份的粗雕,米開朗基羅也沒有繼續完成細部修飾的工程,於是這兩件作品就這樣被留存下來。 

從這兩件作品中我們可以體察出當時的米開朗基羅對生命所抱持的想法,就以「被捆綁的奴隸 Rebellious Slave」這件作品來說,奴隸被捆綁住的身體十分痛苦地扭曲著,彷彿是極力想掙脫塵世的束縛好早日得到解脫:

典藏羅浮宮-036-05.jpg   

典藏羅浮宮-036-06.jpg   

奴隸仰臉向上,似乎在向上蒼祈求,也或許是在抗議塵世的不公,從他臉上所散發出堅定的神情,似乎在面對死亡時卻毫不畏懼,反而像是一位為了捍衛生命尊嚴而犠牲的勇者:

典藏羅浮宮-036-07.jpg   

典藏羅浮宮-036-08.jpg  

典藏羅浮宮-036-09.jpg   

典藏羅浮宮-036-10.jpg   

而另一座雕塑「垂死的奴隸 Dying Slave」作品中則可發現米開朗基羅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生命:

典藏羅浮宮-036-11.jpg   

這件作品反應出當時正值人生高峰的米開朗基羅對生命的看法,就如同他23歲時所創作的第一件「聖殤 Pietà作品,當時的他對死亡並沒有太多的恐懼,反而帶著唯美與崇敬的心情去詮釋生命的終結。

典藏羅浮宮-036-12.jpg   

這件「垂死的奴隸 Dying Slave」作品同樣傳達出唯美與崇敬的心情,從奴隸臉部像是熟睡般安詳的表情所傳達出來的訊息,米開朗基羅似乎在訴說著:「生命只是肉體的束縛,而死亡便是將靈魂從被禁錮的身體中釋放出來,靈魂自由了,肉體也因此得到了解脫」:

典藏羅浮宮-036-13.jpg   

典藏羅浮宮-036-14.jpg   

典藏羅浮宮-036-15.jpg  

我們現在所處的展廳原本名為「莫蘭藝廊 Galerie Mollien」,但由於這兩件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名氣十分響亮,讓莫蘭藝廊成為羅浮宮最熱門的參觀景點之一,因此館方特別將這個展廳命名為「米開朗基羅展廳 Michelangelo Gallery」。當然,這間展廳除了米開朗基羅這兩件曠世名作之外還有許多其他藝術家精彩的雕塑作品,甚至有些義大利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由於年代久遠,其創作者已不可考,但這些作品仍帶給觀賞者極大的震撼,現在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接下來幾篇文章我們將逐一欣賞米開朗基羅展廳的眾多雕塑作品,我們將沿著窗邊按逆時鐘方向繞行一周,然後再欣賞走道中央的幾件大型雕塑作品,最後再穿越德儂館正廳進入「達魯藝廊 Galerie Daru」繼續我們另一段的參訪行程。 

By Pongo 於 Feb. 25, 2018 

延伸閱讀:

【文藝復興】米開朗基羅—用藝術來詮釋生命的哲學家

【文藝復興】米開朗基羅—西斯汀的完美傑作—創世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記得我們在本系列第17篇文章中所提到這次整個德儂之翼的觀賞動線是從德儂館的德儂沙龍 Salon Denon」(1) 開始,然後依序參觀 「達魯展廳 Salle Daru」(2)、「莫蘭展廳 Salle Mollien」(3),然後沿著「莫蘭樓梯 Escalier Mollien」(4) 下樓,到一樓 (Ground Floor) 的「米開郎基羅展廳」、「莫蘭藝廊 Galerie Mollien」(5)、「達魯藝廊 Galerie Daru」(6),然後參觀位在「達魯樓梯 Escalier Daru(7) 的勝利女神 (羅浮宮鎮館三寶之一)再進入「阿波羅藝廊 Galerie Apollon(8)接著進入「大陳列長廊 Grand Galerie(9)中間還會進入「蒙娜麗莎廳」(10) 欣賞達文西的蒙娜麗莎 (羅浮宮鎮館三寶之一),最後沿著大陳列長廊 (11) 直到花廳 (12),結束整個德儂之翼的參訪行程。

典藏羅浮宮-035-01.jpg   

在前面幾篇文章欣賞過德儂沙龍 Salon Denon」、「達魯展廳 Salle Daru」、以及「莫蘭展廳 Salle Mollien」之後,本篇將接續從莫蘭展廳東側的出口沿著「莫蘭樓梯Escalier Mollien」往下走,繼續我們的參訪行程。 

在樓梯間轉角處的牆面上有一座大型的浮雕作品,這是義大利弗羅倫斯著名的雕刻大師 Benvenuto Cellin 的銅雕「楓丹白露森林的寧芙仙子 The Nymph of Fountainebleau」:

典藏羅浮宮-035-02.jpg   

從側面來看,這件半圓形旳銅雕作品十分立體,而且雕功細緻,正中央的鹿頭鹿角更是栩栩如生:

典藏羅浮宮-035-03.jpg   

左半邊是小鹿和山豬:

典藏羅浮宮-035-04.jpg  

典藏羅浮宮-035-05.jpg   

右半邊則是幾隻小狗:

典藏羅浮宮-035-06.jpg   

仔細一看,原來是寧芙仙子不小心弄翻了果漿,流出的汁液和香氣引來了楓丹白露森林中的各種動物:

典藏羅浮宮-035-07.jpg   

看過這件溫馨的銅雕作品後,我們拾級而下,轉進一樓 (GF, Ground Floor) 的米開朗基羅展廳,繼續我們的羅浮宮參觀行程。

典藏羅浮宮-035-08.jpg   

「米開朗基羅展廳 Galerie Michel-Ange」原名為「莫蘭藝廊 Galerie Mollien」,因為藝廊中展示了米開朗基羅的 Slaves (奴隸) 系列作品而聞名於世,因此改名為米開朗基羅展廳。從莫蘭樓梯這個方向進入米開朗基羅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先知「聖施洗者約翰 Saint Jean Baptise」的雕塑作品:

典藏羅浮宮-035-09.jpg   

典藏羅浮宮-035-10.jpg   

穿過一道拱門,轉過身回頭仔細端詳這座拱門,這原本是15世紀初所建造的「斯坦加宮 Palazzo Stanga」的拱門,18世紀改建時便將這15世紀建造的拱門出售,輾轉之後被羅浮宮高價購得,目前就在米開朗基羅廳中展示:

典藏羅浮宮-035-11.jpg   

這座拱門上的雕塑是由藝術家 Rodari 所設計,主要是描述羅馬神話中大力神 Hercules 與英雄 Perseus 的一些傳奇故事,在拱門左上方的是 Hercules:

典藏羅浮宮-035-12.jpg   

右上方的則是 Perseus:

典藏羅浮宮-035-13.jpg   

在拱門右側的窗枱邊有一件浮雕作品,這是 Eusebio da Caravaggio 所雕塑的 Roberto Malatesta,騎在馬背上的就是中世紀義大利著名的傭兵領袖 Roberto:

典藏羅浮宮-035-14.jpg   

沿著窗檯向右移動,緊接著看到的是16世紀初義大利著名雕塑藝術家 Benedetto Montagna 的作品「聖母子 Madonna with Child」:

典藏羅浮宮-035-15.jpg   

繼續往右移動,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件雕塑作品則與羅馬神話故事有關,這是16世紀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銅雕作品「大力士海克利斯斬殺九頭蛇 Hercules battling the Hydra」:

典藏羅浮宮-035-16.jpg   

海克利斯是半人半神的英雄,神話中與他有關的故事非常多,因此也常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題材。本件作品描述的是海克利斯為了贖罪而必須完成十二項任務,這是其中的第二項:斬殺九頭怪蛇 Hydra。

典藏羅浮宮-035-17.jpg   

九頭蛇是毒性極強的妖魔,每個頭斬斷了還會再長出來,必須在斬斷的同時用火將脖子封住才能阻止它的再生,而且其中最長的一個頭還刀槍不入! 

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海克利斯力抗蛇妖的專注神情,但整件作品似乎缺少一種張力,無論是海利克斯的站姿、九頭蛇的威猛、甚至是海利克斯的眼神,很難讓人感受到兩者生死搏鬥過程的凶險,氣勢上好像差了一截:

典藏羅浮宮-035-18.jpg   

看過了幾件義大利早期的雕塑之後,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米開朗基羅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垂死的奴隸 Dying Slave」以及「被捆綁的奴隸 Rebellious Slave」,同時緬懷這一位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 

By Pongo Feb. 23,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看過「梅杜莎之筏 The Raft of the Medusa」之後,我們繼續往左移動,緊接著再來看另一件傑利柯較早期的作品「The Wounded Cuirassier」:

典藏羅浮宮-034-01.jpg   

此一時期的傑利柯還屬於新古典主義的畫家,但再這件作品中的受傷軍士較為誇張的肢體動作與臉部表情已經有點浪漫主義的味道,而且畫作整體的完成度也不若新古典主義所強調的精準,或許這也意味著傑利柯即將捨去新古典主義的規範,而朝向浪漫畫派更自由、更奔放的風格。 

接下來又是一件大型的畫作,這是格羅在1808年所繪製的作品「拿破崙在埃勞戰場上 Napoleon on the Battlefield of Eylau」:

典藏羅浮宮-034-02.jpg   

這幅畫是描述 Eylau 之役,拿破崙對戰普魯士和俄國合組的反法聯盟,雙方傷亡慘重,但均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戰果。戰役初期,拿破崙挾著優勢兵力,在橫掃奧地利之後,大舉進軍俄國,與俄國名將「列文.奧古斯特 Levin August」將軍對戰,拿破崙派出 Murat 的精銳騎兵,從右翼攻入俄軍陣營,雙方死傷慘重,眼見俄國軍隊即將大軍覆沒,此時普魯士援軍到達,阻擋了拿破崙騎兵隊的右翼攻擊,俄軍才得以連夜徹出戰局,避免全軍覆滅的慘況。 

在這件作品中,格羅除了藉由俄軍屍橫遍野來描繪出戰事的慘烈之外,更以最主要的篇幅描繪出拿破崙親臨戰場指揮調度的威風。在拿破崙右側,用虎皮當馬鞍的這位將領便是 Murat,算是這場戰役的關鍵人物,也是拿破崙身邊的愛將,格羅還為他畫了肖像在這個展廳中展出,先前我們在【羅浮宮027】莫蘭展廳之一:拿破崙南北征戰之隨軍畫師「安東尼.格羅」文章中已經介紹過。 

格羅在「莫蘭展廳 Salle Mollien」這一系列作品中均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國家主義 Patriotism」與「英雄主義 Héroïsm」風格,這也是拿破崙所欣賞的特色之一。 

接下來的這件作品則是一幅德拉洛奇的肖像畫作品「Count Alexander James Pourtales Gorgier」:

典藏羅浮宮-034-03.jpg   

德拉洛奇在前面文章中也曾介紹過,德儂沙龍 Salon Denon」、「達魯展廳 Salle Daru」、以及「莫蘭展廳Salle Mollien的法國大型藝術作品時我們曾介紹過他的作品「The Young Martyr」、The Death of Elizabeth I,Queen of England以及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Children of King Edward」,相信大家對他的作品早已留下深刻印象。 

緊接著介紹「莫蘭展廳Salle Mollien」的最後一件畫作,這是格羅的肖像作品「General Count François Fournier-Sarlovèze」,這位畫中人物是隸屬在Murat騎兵隊中的副隊長,在埃勞戰役及後續幾場戰役中都一馬當先、奮勇殺敵:

典藏羅浮宮-034-04.jpg   

格羅雖然師承自新古典主義大師「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但其晚期的畫風漸漸脫離新古典的特色而漸漸朝向自然寫實主義發展也因為如此格羅晚期的繪畫風格遭受到許多學院派的質疑與抨擊再加上疾病、婚姻與家庭問題促使他產生厭世的心態最後竟然選擇在塞納河投河自盡結束了他的一生。 

新古典主義原本頂著皇室與官方光環,曾在拿破崙如日中天的氣勢下成為當代畫壇的主流,但隨著皇室的式微,新古典主義也逐漸褪去光環,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朝向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自主性風格發展,一場畫壇上的主流與非主流戰爭也悄悄地展開。 

看過了Salle MollienSalle Daru兩個廂房的法國大型油畫作品,相信大家對於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帶著大家從「莫蘭展廳Salle Mollien」東側的出口沿著「莫蘭樓梯 Escalier Mollien往下到一樓 (Ground Floor) 的「米開郎基羅展廳」欣賞一系列義大利的雕塑作品。 

By Pongo Feb. 03,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注意:本文中有些血腥殘酷之圖片,閱覽者請自行斟酌,膽小者勿試!

 

這是件真實發生在1816年的悲劇,

描述事件的畫作忠實呈現這個悲劇,

這件作品的創作者最後也走向悲劇。

 

在羅浮宮德儂館「莫蘭展廳Salle Mollien」中,有一個慘絕人寰的故事用一幅畫不斷重覆的訴說著,見聞者莫不怵目驚心、悵然若失。

典藏羅浮宮-033-01.jpg   

「西奧多.傑利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所繪製的「梅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描述著一場船難後逃生過程中人性的醜惡與善良,也描繪出浩劫餘生中對生命的絕望與渴望。

典藏羅浮宮-033-02.jpg   

這幅畫高5公尺、寬7公尺,一般只有畫帝王或教皇相關的事蹟才會用這麼大尺寸的畫布,傑利柯用這種巨型畫布來畫一群漂流在海上的難民,光這一點就引來衛道人士的瘋狂撻伐。 

這是發生在1816年的一件真實事件:一艘滿載400名乘客及船員的法國海軍護衛艦梅杜莎號在海上遭遇船難,船長自己帶頭乘救生船逃跑,147人被遺留在災難現場掙扎求生,利用船上的木材臨時搭造了克難的木筏,在海上漂流了整整13天,沒有食物、沒有飲水,經歷了人間最殘酷、最無情的13天,飢餓、絕望、發狂、生吃人肉,147人最後僅剩15人獲救。      

傑利柯當時甫從義大利回來,在義大利期間深受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所感動,於是決定以梅杜莎沉船事件為主題,用畫筆向世人揭露人性中最殘酷的一面。

典藏羅浮宮-033-09.jpg   

他為了忠實呈現垂死掙扎的心境,還特別訪問了歷劫歸來的難民Henri Savigny與 Alexandre Corréard,從他們激動的陳述過程來了解當一個人瀕臨絕望與無助的過程所經歷的痛苦;船難的第一天,大家還同心協力搭造木筏,但眼看著僅有的一些糧食與飲水逐漸消耗殆盡,人性中醜惡的一面便悄悄地佔據了每個難民的心,他們陸續把體質比較虛弱的難民推入海中,隨著漂流的日子推移著,有人受不了飢餓的煎熬,有的絕望發瘋、有的跳水自盡,有的體力不支而被海浪捲走,幾天過後,有人開始啃食死屍,各種慘絕人寰的情境不斷地將人性推向最無情最卑劣的極限。 

傑利柯越聽越激動,由於在發生如此重大的船難事件之後,官方並未展開任何的搜救的行動,而官派的船長更罔顧全船眾多垂危的生命自顧自地棄船逃生,傑利柯於是下定決心要用最真實的畫面來向世人控訴這件駭人聽聞的事件,為了完成這幅創作,他畫了許多草稿,從整個畫面的佈局結構到畫作的故事性傳達,不斷思考如何去表現出難民垂死掙扎當時的情境:

典藏羅浮宮-033-04.jpg   

對僥倖僅存的每一位難民傑利柯也不斷地琢磨,用各種不同的肢體語言來傳達瀕臨死亡的無助、奄奄一息的無奈、還有理智崩潰前又重燃希望的興奮與激動:

典藏羅浮宮-033-05.jpg   

同時為了更精確實掌握死人的肢體外觀,傑利柯還到醫院太平間去觸摸屍體、實際去觀察死人的膚色、僵硬的肌肉,他還作了許多的素描,甚至為了研究人死後屍體衰變的過程,傑利柯甚至向醫院買了截肢下來的斷肢殘臂堆放在畫室來觀察這些屍塊腐臭、衰變過程每天的變化:

典藏羅浮宮-033-10.jpg  

典藏羅浮宮-033-11.jpg   

為了表現出絕望與發狂,他特地到精神病院去觀察病患的行為,甚至還帶了幾位患者回家一起生活,實際體會與精神病患共處時心中所承受恐懼與無助的情緒張力。 

在創作的過程中,傑利柯本人也逼近瘋狂的邊緣,他不斷質問自己,他到底是要畫出絕望前的崩潰,還是在絕望邊緣看到了希望:

典藏羅浮宮-033-06.jpg   

典藏羅浮宮-033-07.jpg   

從歷劫歸來的難民口中,他深深體會到,真正的崩潰是在絕望邊緣看到了希望,卻又眼睜睜看著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傑利柯最後決定描繪出最後僅存的十五人在驚濤駭浪之中朝著遠方經過的船隻死命吶喊呼救,但這個遙不可及的希望卻似乎只是曇花一現般地出現後隨即破滅。   

這麼鉅細靡遺地投入在每一個細節,也難怪這幅作品公開亮相時引起軒然大波,因為他對這個人間慘劇描繪得實在太過於逼真,許多人都無法直視。這幅畫作被視為浪漫畫派開山代表作品,其所傳達的強烈情緒不但為浪漫畫派樹立了良好的典範,同時也為傑利柯奠定其傳世不朽的地位。 

這件巨大的畫作就懸掛在羅浮宮德儂館的「莫蘭展廳Salle Mollien」,畫作中的每個人物都比真人尺寸還要大上許多,站在梅杜莎之筏前面,就感覺好像整個人都快被畫作吸了進去,彷彿親臨現場目睹這一切發生的經過,這種身歷其境的真實感也讓觀畫者無不毛骨悚然、不忍卒睹。

典藏羅浮宮-033-01.jpg   

在這件作品當中,傑利柯對人性的刻畫可說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為首的難民攀爬在木桶上向著遠方的船隻極力揮動著布條,一群人掙扎著嘶吼著,在狂濤中顯得如此地無力、如此聲嘶力竭,帶起了全畫中最激昂的情緒:

典藏羅浮宮-033-12.jpg   

而船隻的距離是那麼的遙遠,全船人企盼了十幾天所寄望的救援是如此的渺小而遙不可及,在整個畫面中幾乎無法辦識的小小一丁點卻是全船十五條人命之所冀,這小小的一丁點,卻道出了命運中所真實存在的冷漠與無情:

典藏羅浮宮-033-08.jpg   

早已垂死多日的倖存者無不使盡最後一絲力氣,奮力掙扎地張開雙手,拼著命試圖加入生命中的最後一場戰役,活人與死屍夾雜的殘酷畫面再一次敲擊著每一位觀畫者的心坎:

典藏羅浮宮-033-13.jpg   

有人指著遠方唯一的希望,還回過頭來喚醒其他早已奄奄一息的難民加入求救的最後吶喊,緊鎖的雙眉和憂心忡忡的眼神也道盡他心中的焦慮與不安:

典藏羅浮宮-033-09.jpg   

一具屍體掛在木筏的邊緣,上半身沉入海中,任憑海水無情地吞噬著:

典藏羅浮宮-033-15.jpg   

另一具屍體則仰躺在竹筏的一角,下半身已不見蹤影,或許他曾經是船上難民賴以維生裹腹的食物:

典藏羅浮宮-033-19.jpg   

老人是畫面中唯一背對著希望的人,右手撐住臉頰,左手輕撫著兒子的屍體,失去親人不忍獨活的淒涼全寫在臉上,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奈似乎也打消了他求生的意志,或許他只圖保全兒子的全屍,強忍著悲慟來守護著屍體免遭同伴們的分食:

典藏羅浮宮-033-18.jpg   

驚悚卻又真實的畫面歷歷在目,一幅畫作將一件永難磨滅的悲劇刻畫在世人的心中,它將會傳世不朽,也會時時提醒著我們生命中的許多無奈。

典藏羅浮宮-033-16.jpg  

典藏羅浮宮-033-17.jpg   

傑利柯在這幅畫作中大量使用陰影來營造神秘、肅殺的氣氛,這種表現技法又稱為Tenebrism,巴洛克時期的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便曾大量使用此一技法來陳述聖經故事 (尤其是耶穌被挷架事件…等,詳情請參閱文末延伸閱讀之連結)。 

傑利柯後來的作品都充满了人性灰暗的一面,他畫了一系列的精神病患的畫像,個個刻畫入微,或許是太過於投入,也或許傑利柯本人的心智也有脆弱的一面,43歲的傑利柯自己也禁不起精神的折磨而告別人間,但他的作品啟發了德拉克洛瓦等人,也成了浪漫主義的先驅,為西洋美術開啟了另一扇大門。 

By Pongo Feb. 02, 2018 

延伸閱讀

【巴洛克】卡拉瓦喬—被魔鬼附身的天使

   

【巴洛克】震撼視覺與感官情緒的卡拉瓦喬畫派

  

【光與影】光影魔術師—卡拉瓦喬、林布蘭特、莫內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上一篇所介紹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本篇文章我們就繼續欣賞在其左方另一件德拉克洛瓦的大作「但丁的渡舟 The Barque of Dante」:

典藏羅浮宮-032-01.jpg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欣賞了許多「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畫作,各位或許會覺得看安格爾與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就好像在比較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的差異,相較於安格爾的細緻,德拉克洛瓦則是用較為粗曠的筆法來描繪內心熾熱的情感。浪漫主義能夠從官方支持的新古典主義環伺之下走出一片天地,德拉克洛瓦的確功不可殁,浪漫主義除了在表現的主題上與新古典有著很大的差異外,在技巧上也呈現出與新古典主義完全不同的特色。新古典主義是講求明確的構圖與形態的掌握,而浪漫畫派則徹底地追求訴諸感覺的大色塊效果,兩者所呈現出來的情緒是完全不同的。

典藏羅浮宮-032-02.jpg   

新古典所表現的情緒是內斂的,用美麗而工整的畫面來呈現出痛苦與哀戚,但浪漫主義完全不在乎畫面的美麗與工整,反而用最直接、最寫實的畫面來逼出強烈的情緒,這就是浪漫主義動人之處。同樣一種痛苦不安的情緒也出現在德拉克洛瓦早期的作品「但丁的渡舟 The Barque of Dante」之中。

典藏羅浮宮-032-03.jpg   

典藏羅浮宮-032-04.jpg   

典藏羅浮宮-032-05.jpg   

這幅畫作是描繪「神曲 Divina Commedia」中的一段小故事,但丁與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在地獄中乘船橫渡冥河。整個畫作充滿了人性中的恐懼、呻吟、自私與惡毒,德拉克洛瓦毫不保留地呈現人性中邪惡的一面,這便是浪漫主義的特色之一。這一幅畫作當然引來安格爾猛烈的抨擊,他說:「我不要這種在解剖檯上耀武揚威的天才,他畫的不是人,他就是喜歡畸形,他就是喜歡恐怖」!

典藏羅浮宮-032-06.jpg   

典藏羅浮宮-032-07.jpg   

典藏羅浮宮-032-08.jpg   

德拉克洛瓦對安格爾的批評完全不予理會,彼此相互較勁的火藥味十分濃厚。德拉克洛瓦的風格偏向激情大膽與狂熱,而安格爾則傾向保守溫和而細膩,但兩人其實是系出同門,安格爾與安東尼格羅是新古典創始大師「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的學生,而德拉克洛瓦早期則是受教於大衛的門生「葛林 Baron Guerin」,但德拉克洛瓦反對新古典主義的制式、冰冷與理智,認為藝術應是主觀的直覺、情感與個性的自主表現,他認為即使是描繪出令人感到醜陋與恐怖的世界,只要能夠自由地陳述自我的感受時,這就是「真」,唯真乃實「美」。所以包括恐怖的戰爭、殺戮,激烈的革命、瘟疫,這些令人不悅的感受,都可以是畫家創作的主題。 

德拉克洛瓦所處的年代正是新古典主義當道的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批評聲浪,德拉克洛瓦仍堅持著自己的理念,雖然安格爾及格羅都曾批評他,他們在創作理念上也曾針鋒相對,但他對格羅在作品中所表現的「國家主義 Patriotism」與「英雄主義 Héroïsm」卻十分的讚揚,後來格羅也逐漸在新古典的風格中滲入一些浪漫主義的色彩,而當格羅遭受了來自新古典主義眾人無情的批評時,德拉克洛瓦卻挺身而出積極地爲他辯解,但由於格羅的繪畫所引發的爭議、再加上疾病、婚姻與家庭問題促使格羅產生厭世的心態,最後在塞納河投河自盡。德拉克洛瓦甚至為格羅的自殺提出回應,他認為格羅走向死亡的重要因素是他在繪畫創作上所遭受的抨擊,一向追求完美的格羅給自己的壓力終於讓他承受不住而全面崩解。德拉克洛瓦同情格羅的處境,對格羅如此絕望的心境也能夠理解,格羅的自殺,讓德拉克洛瓦更體會到創作之路的孤寂,使他對浪漫主義更加執著。而格羅晚期陷入古典與浪漫之間的矛盾與痛苦,使得德拉克洛瓦的創作更加堅守浪漫主義的畫風,任何批評都不能動搖他的信念,因而得以產生更精彩、更豐富的曠世佳作。 

德拉克洛瓦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大師,他與安格爾的世紀之爭也迸發出許多燦爛耀眼的作品,而他之所以反對當時風靡法國畫壇的新古典運動可能是受到「傑利柯 Theodore Gericault」叛逆思維與背離行徑的風格所影響。德拉克洛瓦與傑利柯曾同門習藝,與傑利柯過從甚密,並且熱烈地崇拜傑利柯。在傑利柯去世前,德拉克洛瓦就曾多次造訪他的畫室。傑利柯一生所完成的作品不多,在他短短43歲的生命中,有一幅畫作「梅杜莎之筏 The Raft of the Medusa」堪稱是傑利柯一生的代表作,而這件作品便懸掛在羅浮宮的「莫蘭展廳Salle Mollien」裡與德拉克洛瓦的作品遙遙相對,這件飽受爭議的作品更是羅浮宮中極受注目的焦點,在下一篇文章中就將帶著大家來看看這位悲劇畫家的作品和他乖離的一生。 

By Pongo Feb. 01,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向左轉個 90 度,緊接著我們就依序來欣賞這整片牆面所展示的畫作。首先是 Jean-Victor Schnetz 的作品「Prayer to the Madonna」,畫中描繪的是一對夫妻帶著患病的女兒來到聖母祭壇祈求降福保佑袪除病魔:

典藏羅浮宮-031-01.jpg   

接下來則是 Alexandre Gabriel Decamps 所繪製的 Mario Defeats the Cimbri,主要是描繪西元前 100 年羅馬共和時期發生在辛布里 (Cimbri) 的一場戰爭:

典藏羅浮宮-031-02.jpg   

接下來左方的畫作是 Pierre-Paul Prud'hon所繪製的「Crucifixion」:

典藏羅浮宮-031-03.jpg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身邊的兩位則是聖母及耶穌的妻子抺大拉的瑪莉亞 (Mary Magdalene)。Pierre-Paul Prud'hon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曾介紹過他的作品,他喜歡用暗色調的背景來突顯主題,也成為他的特色之一。 

接下來左上方的作品則是 Ary Scheffer 所繪製的「Francesca da Rimini and Paolo Maltesta appearing to Dante and Virgil」:

典藏羅浮宮-031-04.jpg   

注意看畫面右方陰暗處的兩位男子,這兩位便是但丁與維吉爾,這件作品便是在描繪但丁神曲 (The Divine Comedy) 這部史詩中所描述但丁與維吉爾同遊地府的一段故事。畫中擁抱在一起的一對情人便是因不倫戀而被殺死的 Giovanni Paolo 與 Francesca da Rimini。 

在這幅畫作下方則是「保羅.德拉洛奇 Paul Delaroche所繪製的 Children of King Edward:

典藏羅浮宮-031-05.jpg   

Paul Delaroche是格羅的學生同時也是田園畫家「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的老師在前面幾篇文章介紹「德儂沙龍 Salon Denon」及「達魯展廳 Salle Daru的法國大型藝術作品時我們曾介紹過他的作品「The Young Martyr」、The Death of Elizabeth I,Queen of England以及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 

德拉洛奇的創作風格一直在新古典與浪漫畫派之間遊走,他曾與德拉克洛瓦及傑利柯共組巴黎歷史畫家同盟,但或許受到德拉克洛瓦浪漫畫派風格的影響,德拉洛奇的歷史畫作也逐漸偏離故事內容,反而更著重在情緒上的表達,這一點則更接近浪漫畫派的精神,尤其在德拉洛奇年輕的妻子過世之後,這種傾向則更加明顯。 

接著我們再往左移動,這是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唐璜的船難 La Barque de Don Juan」:

典藏羅浮宮-031-07.jpg   

唐璜 (Don Juan) 是西班牙民間廣為流傳故事中的一位情聖,風流瀟灑、處處留情,因為原本只是口耳相傳、家喻戶曉的傳說,因此唐璜的故事便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在浪漫主義詩人拜倫 (Lord Byron) 的故事版本中唐璜遇到一場船難,被希臘海盜的女兒救起,兩人也因此發展出一段愛情,但女方的父親並不同意,便把唐潢當奴隸販賣給另一位女性,從此展開唐潢一連串悲情的遭遇。 

接下來則是德拉克洛瓦充滿激情與批判的驚世傑作「自由領導人民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典藏羅浮宮-031-08.jpg   

「自由領導人民」是紀念法國七月革命的作品,當時法國民眾以暴力抗爭的方式反對查理十世的統治。畫中的自由女神「瑪麗安妮Marianne」戴著象徵自由的「弗里吉亞帽Phrygian Cap」,右手揮舞法國紅白藍三色旗 (Tricolore),左手拿著帶刺刀的火槍,號召身後的人民起來革命。

典藏羅浮宮-031-09.jpg   

或許德拉克洛瓦知道這將是一件傳世之作,因此他也把自己安排在這件作品裡面,畫中手持長槍、頭戴黑色禮帽的男士便是他本人的自畫像:

典藏羅浮宮-031-10.jpg   

法國知名的浪漫主義小說家「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則是對畫中這位高舉手槍義無反顧地隨著自由女神大步前進的小男孩特別有印象,於是創造了他最著名小說「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中的主角「尚萬強 Gavroche Thénardier」:

典藏羅浮宮-031-12.jpg      

這件作品最動人之處在於它用一種十分淒美的氛圍去詮釋一場革命,畫面前方橫臥的屍體,左方不畏殺戮持續前進的革命烈士,再搭配高舉三色旗及手槍的女子與小孩,踏著堅定的步伐、踩過烈士的身軀、迎向戰爭的勝利。就像畫面上方中央飄揚的法國國旗,它是巴黎人心中永遠的記憶,也代表著法國人為了追求自由、平等、博愛而不惜犠牲的光榮與驕傲。

典藏羅浮宮-031-11.jpg   

「自由領導人民」這件作品讓每一位巴黎市民為之動容,德拉克洛瓦也因此接獲法國當局許多的邀約,成為當代最受敬重的藝術家。時至今日,這件作品仍被視為德拉克洛瓦畢生的代表作,法國當局還曾在100元的法朗紙鈔上用這幅畫作及德拉克洛瓦的畫像來紀念這位藝壇上的一代宗師:

典藏羅浮宮-031-13.jpg   

By Pongo Jan. 31,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上一篇文章,今天繼續帶著大家欣賞莫蘭展廳中更多浪漫畫派的動人作品。  

Delaroche 的「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 Bonaparte Crossing the Alps」畫作下方是 Théodore Chassériau 所繪製的肖像畫 The Artist's Sisters:

典藏羅浮宮-030-01.jpg   

畫中人物是 Théodore Chassériau 的兩位姊姊 Adèle 和 Aline,這兩位看似雙胞胎的姊妹其實年齡相差了11歲,這件作品展出時受到許多藝術評論家的負面評價,但卻是夏塞里奧最有名的作品。 

轉個 90 度,我們繼續欣賞另一面牆上的畫作,首先是夏塞里奧的另一件肖像作品「Reverend Father Dominique Lacordaire」:

典藏羅浮宮-030-02.jpg   

夏塞里奧可說是一位神童,年僅11歲便被安格爾相中,不僅收他為徒,還盛讚夏塞里奧將來會成為繪畫界的拿破崙,這句話出自一向自視甚高的安格爾口中,可見得夏塞里奧的才華多麼出眾。夏塞里奧的肖像畫都比較偏向新古典主義的工整與細膩,上面介紹的兩件肖像作品都呈現出新古典風格與構圖特色,但整體的細膩度與完成度與恩師安格爾相較之下就顯得少了許多。 

再繼續往下看,接下來則是「夏塞里奧Théodore Chassériau」所繪製的「Suzanne at Bath」:

典藏羅浮宮-030-03.jpg   

由大衛及安格爾所代表的新古典主義與德拉克洛瓦所代表的浪漫主義,兩大主義之間壁壘分明,這一種互別曲頭的氣焰不僅在安格爾與德拉克洛瓦之間延燒,也漫延到了他們的學生與支持者,「夏塞里奧」便是其中之一。 

1832年,15歲的夏塞里奧卻開始對德拉克洛瓦產生極大的興趣,他試圖將安格爾的新古典主義與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義風格調和起來,這原本是好事一樁,但安格爾對這種轉變卻大為不滿,便將這位原本自己極為看好的愛徒夏塞里奧逐出師門。 

被逐出師門的夏塞里奧持續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中摸索,也逐漸創造出自我獨特的畫風,在羅浮宮莫蘭展廳中便有許多件他的作品,從這些作品中也可以發現夏塞里奧不斷在嚐試一些新的元素,只可惜他在37歲時便因病去逝,西方藝壇從此又殞落了一顆天才巨星。 

「Suzanne at Bath」這件作品不僅在取材的內容上已完全脫離新古典的規範,其繪畫風格也與新古典大異其趣,反而呈現浪漫主義自由而奔放的流暢,而接下來這件作品「Sappho Leaping into the Sea from the Promontory Leucadian」則更可看出夏塞里奧揮灑自如的筆法,這件水彩畫作品已經完全表現出浪漫畫派所講求的自由流暢,讓畫面也顯現出一氣呵成的氣勢:

典藏羅浮宮-030-05   

在「Suzanne at Bath」這件作品左側的出口便是莫蘭樓梯,在我們看完莫蘭展廳的所有畫作之後會從這個地方下樓。現在先不急,我們繼續往左移動,接著來欣賞莫蘭樓梯出口左方的這幅畫作,這是「安格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作品「聖女貞德在漢斯主教座堂見證法王查理七世的加冕禮 Joan of Arc at the Coronation of Charles VII in Reims Cathedral」:

典藏羅浮宮-030-04.jpg   

看到聖女貞德一身鎧甲、威風凜凜,安格爾把每個細節都處理得十分精細,對照著莫蘭展廳許多的浪漫畫派作品,安格爾這幅新古典主義的作品將兩個畫派間的風格差異表現得更是淋漓盡緻。  

By Pongo Jan. 30,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文章欣賞完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島的屠殺」,緊接著我們再往左移動,接下來這件作品是德拉克洛瓦1834年的作品「阿爾及亞的女子Women of Algiers」,描繪出三位穆斯林女子的居家生活

典藏羅浮宮-029-01.jpg   

由於穆斯林女子受到宗教的規範,是不容許揭開面紗來充當模特兒的,因此這是相當難得的一件作品,德拉克洛瓦忠實描繪出穆斯林女子的居家生活,右邊兩位正在閒聊的女子,仔細一看,會發現最右邊的女子正在抽著水煙,這在阿爾及亞當地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1847年間德拉克洛瓦又重新繪製了一幅相同主題的作品,大家不妨比較一下新舊兩件作品之間的差異:

典藏羅浮宮-029-02.jpg   

接下來我們再往左移動,這是一幅德拉克洛瓦的「沙達納帕路斯之死 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典藏羅浮宮-029-03.jpg   

畫中描繪亞述國王「沙達納帕路斯Sardanapalus」戰敗後,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妃子及僕役一個一個被凌遲至死卻無動於衷。德拉克洛瓦描繪出皇宮中紛亂的場景、驚慌失措的妃子、散落一地的器物,整個畫面毫無秩序,但卻緊緊扣住每位觀眾的心。

典藏羅浮宮-029-04.jpg   

這件作品一出現又引起藝壇一陣騷動,因為畫面同時隱涵了殘暴的屠殺與淫亂的情慾,尤其是畫面最前方一位全裸的女子正被武士用尖刀抵住咽喉,女子掙扎求救的無辜眼神對照亞述國王冷漠無情的表情,將整個事件的情緒引燃至最高潮。

典藏羅浮宮-029-05.jpg   

或許是這件作品殘暴與淫亂的情緒表現太過強烈,因此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被禁止公開展示,但卻也奠定了德拉克洛瓦在浪漫主義畫派中頂尖的地位。但德拉克洛瓦並未以此為滿足,在三年後的1830年,德拉克洛瓦再以一幅充滿激情與批判的驚世傑作「自由領導人民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將他的聲望推向最顚峰,在後續的文章中會向大家介紹這件曠世不朽之鉅作。 

再往左則是Ary Scheffer的作品「The Suliotes Women」:

典藏羅浮宮-029-06.jpg   

Ary Scheffer是荷蘭籍的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擅長繪製當代文學作品,如但丁、歌德、拜倫等人的作品,尤其喜歡「浮士德」這部文學鉅作,還以這個主題繪製了一系列的畫作。「The Suliotes Women」並非取材自浮士德,而是描述希臘城邦反抗阿拉伯穆斯林的侵略,在無力抵禦強大勢力而節節敗退之際,有一位Suliotes女子Dance of Zalongo挺身而出,以英雄式的自殺行為來鼓舞士氣,這種振奮人心的故事情節一向是浪漫主義最喜歡採用的主題,Ary Scheffer當然也不例外 

緊接下來的是德拉克洛瓦的「Entry of the Crusaders in Constantinople」,這件作品則是描述十字軍攻進君士坦丁堡時的情景:

典藏羅浮宮-029-07.jpg   

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德拉克洛瓦在這件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黃、褐、棕等大地色彩,讓整個畫面顯得更加的沉重。 

「希阿島的屠殺」、「The Suliotes Women」到「Entry of the Crusaders in Constantinople」,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浪漫主義畫作的取材往往較為偏向同情弱者,用悲情來挑動觀畫者的情緒,或許這正足以說明人性總是期待逆轉,對悲情的訴求更容易引起共鳴,也或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受害者的悲情,期待著救贖,這也是浪漫主義總是能鑽入每個人心靈深處的原因吧。 

接下來在「Entry of the Crusaders in Constantinople」左側的畫作是 Paul Delaroche 所繪的「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 Bonaparte Crossing the Alps」:

典藏羅浮宮-029-08.jpg   

1801年大衛曾繪製一幅「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 Bonaparte Crossing the Alps」,拿破崙騎在馬背上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立刻引起廣大的迴響,這件作品也迅速成為被眾多畫師爭相模仿的經典畫作:

典藏羅浮宮-029-09.jpg   

1848年收藏家 Authur George Onslow 覺得這幅畫作太不真實、也太過於矯情,於是請 Paul Delaroche 用同樣的主題描繪一幅較為符合實際狀況的作品,於是 Delaroche 便完成了這一件畫作,畫中的拿破崙騎著一匹騾子正氣喘吁吁地攀爬在崎嶇的山路上,還有一位士兵在一旁拉著騾子:

典藏羅浮宮-029-10.jpg   

看完 Delaroche 這件畫作,下一篇文章將持續帶著大家欣賞莫蘭展廳中更多浪漫畫派的動人作品。 

By Pongo Jan. 29,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先前欣賞德儂沙龍的作品時,我們曾介紹新古典主義宗師「賈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的得意門生「葛林 GuérinGuérin的弟子「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以及「傑利柯 Théodore Géricault」卻反對新古典主義的制式、冰冷與理智,認為藝術應是主觀的直覺、情感與個性,因此兩人的風格便與恩師 Guérin 漸行漸遠,最後終於擺脫古典學派的束縛,逐步形成色彩強烈、筆觸奔放的「浪漫畫派 Romanticism」,這種強調自主意識的浪漫主義風格也逐漸影響到如格羅、德拉洛奇等新古典主義的嫡傳子弟,獨留安格爾一人仍堅守著新古典主義的精神。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我們便來看看浪漫畫派宗師「德拉克洛瓦」的作品。 

緊接著上篇文章所介紹傑利柯的作品The Charging Chasseur」,接下來左邊的這件大型畫作便是「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的「希阿島的屠殺 The Massacre at Chios」

典藏羅浮宮-028-01.jpg   

同樣是以戰爭為背景,我們不妨將先前所介紹新古典主義宗師大衛的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以及這幅浪漫主義宗師德拉克洛瓦所繪製的「希阿島的屠殺 The Massacre at Chios」兩件作品相互比較一下,看看新古典畫派與浪漫畫派在風格上的差異。

典藏羅浮宮-028-02.jpg   

就以我們先前曾介紹過大衛的作品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而言,描述兩軍對戰之際,有一位薩賓女子Hersilia出現在兩軍交鋒的戰場,企圖阻止兩軍互相殘殺,在Hersilia身邊還有另一群帶著小孩的薩賓婦女,她們都希望能讓戰事平息,期待兩個城邦之間能夠永久和平共處,大衛這件作品的用意是想藉著薩賓婦女企圖以愛來化解戰爭危機的高尚情操來撫慰已歷經多年革命戰亂的人心

典藏羅浮宮-028-03.jpg   

而德拉克洛瓦「希阿島的屠殺」這件作品是在描述土耳其軍人大肆屠殺希阿島的希臘百姓,為了表現出希阿島上受難居民所承受的痛苦,德拉克洛瓦用灰暗的色調來突顯受盡凌辱的百姓,整個畫作讓人感受到強大的張力,由於畫面所呈現的場景太過逼真,讓「安東尼格羅 Antoine-Jean Gros」驚呼連連,甚至稱這件作品為「藝術界的屠殺 The Massacre of Art」:

典藏羅浮宮-028-04.jpg   

和大衛的新古典畫派相較之下,德拉克洛瓦所代表的浪漫畫派作品不強調細膩的筆法,反而強調畫作所帶給人們情緒的反應,從「希阿島的屠殺」畫作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帶著十分強烈的表情,有的疲憊不堪、有的奄奄一息、有的殘暴無情、有的悲傷無助…,光看這些人物就可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悲慘。   

畫面左半邊面無表情呆坐在一側的男子用手捂住左胸的傷口,其下方另一對男女則是身受重傷、奄奄一息,只有默默地等待死神的降臨:

典藏羅浮宮-028-05.jpg   

畫面右半邊騎在馬上耀武揚威的土耳其士兵,正強行擄走上半身赤裸的希臘婦女,旁邊另一位婦女企圖阻止,土耳其士兵作勢要抽出腰間的彎刀,整個畫面一氣呵成,也描繪出戰爭殘酷的另一面:

典藏羅浮宮-028-06.jpg  

典藏羅浮宮-028-07.jpg  

典藏羅浮宮-028-08.jpg   

畫面正中央則是一對男女悲慟地擁抱在一起,在其後方不遠之處,隱隱約約還可以看到另一群土耳其士兵正在槍殺意欲逃跑的希臘百姓。

典藏羅浮宮-028-09.jpg   

在施暴者馬蹄下的一位婦人,憤怒而又無助的表情極具震撼力,與其另一幅作品「A mad woman」有著相同的眼神,傳遞出同樣的無奈:

典藏羅浮宮-028-10.jpg   

典藏羅浮宮-028-11.jpg   

右下角一個活生生的嬰兒在母親的屍體上爬行,更是讓人看了不忍卒睹:

典藏羅浮宮-028-12.jpg   

德拉克洛瓦用這件作品表達出對希臘獨立的憐憫與同情,此舉也引發法國民眾對這次事件的關注。相較之下,大衛的作品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所描繪兩軍對戰之情景,整個畫作所呈現的情緒氛圍相對之下就顯得平靜了許多。 

By Pongo Jan. 28,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開始進入德儂之翼的「莫蘭展廳Salle Mollien」。 

典藏羅浮宮-020-01.jpg   

莫蘭展廳和先前介紹過的達魯廳在內部裝潢上幾乎完全一模一樣,同樣也展示著許多為拿破崙歌功頌德的作品,所不同者,達魯展廳展出的都是新古典主義作品,而莫蘭展廳則以浪漫主義之畫作為主。

典藏羅浮宮-027-01.jpg   

拿破崙大軍横掃歐洲,不僅贏得了戰爭,同時也帶回了許多戰利品,其中包括近五千件的義大利、西班牙等傳世鉅作。他醉心於藝術,因此也找來一群法國知名的藝術家,一方面用藝術來宣揚他輝煌的功勛,另一方面也藉由藝術來安撫久經戰事蹂躝的人心。除了前面曾經介紹的雅克路易大衛之外,其中拿破崙最器重的莫過於「安東尼.格羅 Antoine-Jean Gros」。

典藏羅浮宮-027-02.jpg   

安東尼.格羅是「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的入門弟子,法國大革命期間,格羅造訪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及熱那亞(Genova),在熱那亞認識了拿破崙的夫人約瑟芬,他隨著約瑟芬到米蘭與拿破崙會合,從此便跟隨著拿破崙的軍隊征戰移防。 

1796年,拿破崙率軍擊潰了奧地利的軍隊,佔領了軍事重地Arcole橋,這是一場卓越的勝利,拿破崙英雄式地帶著法國國旗登上橋頭,格羅則用畫筆記錄了這光榮的一刻,這便是目前存放在凡爾塞宮的拿破崙登上亞科橋 Napoleon Bonaparte at the Bridge of Arcole」:

典藏羅浮宮-027-03.jpg   

從這幅作品中可以發現格羅所繪的拿破崙臉型比較瘦削,而且眼神略顯憂鬱,與一般作品中所見到英氣煥發的拿破崙有些不同,但這一點反而切中拿破崙的心意,不僅大加讚賞,並立刻任命他為拿破崙的專屬畫師,邀請他隨著拿破崙的軍隊南征北討,隨時用畫筆來記錄拿破崙的英勇與愛心。 

受拿破崙之邀,格羅開始繪製一系列的作品,其中包括描繪拿破崙南征北討的英勇事蹟,以及頌讚拿破崙豐功偉業的政治宣傳畫作,這些作品目前雖然散佈在凡爾塞宮、羅浮宮、法國歷史文物館、法國藝術學院…等各個美術館中,但從羅浮宮所珍藏的幾件作品中仍可一窺格羅的功力。 

言歸正傳,我們現在就從右手邊按著逆時針方向逐一來欣賞莫蘭展廳的畫作。首先看到的是一幅肖像畫作品,這是法國當代極富盛名的肖像畫家 Amable Louis Claude Pagnest 所繪製的 Knight of Nanteuil-Lanorville:

典藏羅浮宮-027-04.jpg   

接下來則是格羅所繪製的肖像畫,畫中人物是埃勞戰役中擔任拿破崙軍隊的騎兵隊長「Joachim-Napoléon Murat,King of Naples」,虎皮馬鞍就是他的特色:

典藏羅浮宮-027-05.jpg   

這一幅肖像畫描繪得十分精細,軍服、軍刀...每個細節都交待得非常清楚,同時亦能展現騎兵隊長 Murat 騎在馬上豪氣干雲的英姿:

典藏羅浮宮-027-06.jpg   

接著看到的是格羅在1804年所繪製的作品「拿破崙拜訪瘟疫區的雅法 Napoleon 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 Stricken at Jaffa」:

典藏羅浮宮-027-07.jpg   

這是一件為了要平息一段流言而創作的文宣作品,謠言指出拿破崙要將身染重病的士兵處以安樂死,於是格羅描繪出拿破崙親自進入疫區探望病人的親民作風,一方面破除謠言,一方面藉此鼓舞士氣,算是文宣作品中的佼佼者。

典藏羅浮宮-027-08.jpg   

典藏羅浮宮-027-09.jpg   

再往左邊移動,接下來看到的是由新古典畫派轉向浪漫畫派的藝術家「傑利柯 Théodore Géricault」的作品,這件肖像畫算是傑利柯早期屬於新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The Charging Chasseur」:

典藏羅浮宮-027-10.jpg   

嚴格講起來這件作品也不完全算是中規中矩的新古典主義作品,或許受到巴洛克時期大師「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影響,傑利柯在這件作品中的結構安排與所使用的筆法技巧都與新古典主義所講究平鋪直敍、細膩平實的技法有相當大的差異,連這位騎兵在馬上的姿勢都與魯本斯的作品「聖喬治屠龍 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如出一轍:

典藏羅浮宮-027-11.jpg   

傑利柯十分仔細地描繪了每一個細節,像是氣喘吁吁還略帶驚恐的馬匹:

典藏羅浮宮-027-12.jpg   

或是一隻完整豹皮製成的座墊:

典藏羅浮宮-027-13.jpg   

甚至是右下角所描繪遠方戰場烽火連天的殘破景象:

典藏羅浮宮-027-14.jpg   

從達魯展廳的新古典主義到莫蘭展廳的浪漫主義,或許大家已經逐漸感受到兩個展廳中各個作品繪畫風格上的差異,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會再來比較這兩大畫派之間不同的表現手法和繪畫技巧上明顯的區別。 

By Pongo Jan. 27,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仔細欣賞過大衛「拿破崙一世加冕禮 The Coronation of Emperor Napoleon I Bonaparte如此鉅細靡遺的巨型作品之後,接下來繼續來欣賞另一幅大衛在1814年所完成的作品「Leonidas at Thermopylae」:

典藏羅浮宮-026-01.jpg   

這是大衛在66歲時與徒弟 George Rouget 合力完成的作品,主要是描繪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 Leonidas」在「溫泉關戰役 Battle of Thermopylae」前夕與斯巴達勇士們共處的時光,溫泉關戰役是波希戰爭中十分重要的轉捩點,李奧尼達率領斯巴達勇士們血戰波斯大軍以成功掩護希臘聯軍徹退,此役讓希臘聯軍免於全軍覆沒,因而得以保全實力再戰波斯大軍,並成功在海上突擊波斯大軍的後勤補給,希臘聯軍才能在後續戰役中逐步擊退波斯軍隊獲得最後的勝利。   

George Rouget 是大衛的愛徒,曾經協助大衛完成「拿破崙一世加冕禮 The Coronation of Emperor Napoleon I Bonaparte」這幅大作,除了在羅浮宮展出的這一幅「拿破崙一世加冕禮」之外,另一幅目前收存在凡爾塞宮的「拿破崙一世加冕禮」複製畫作便是出自這位高徒之手,George Rouget 於1811年曾獨自完成一件與拿破崙加冕禮十分相似的畫作「拿破崙與瑪麗.露易莎的婚禮 Marriage of Napoleon and Marie Louisa」,只是此畫的女主角已經不是約瑟芬,而是拿破崙的第二任妻子奧地利公主瑪麗.露易莎:

典藏羅浮宮-026-03.jpg   

接下來左邊的這件畫作是吉洛德特Anne-Louis Girodet de Roussy-Trioson的作品,在先前的幾篇文章中曾介紹過這位畫師,也曾說他被視為在新古典畫派中推動浪漫主義的第一人,現在我們就來欣賞Girodet的這幾件古典中又帶著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首先是「Pygmalion and Galatea」:

典藏羅浮宮-026-04.jpg   

「彼格馬利翁Pygmalion是塞浦路斯的國王,因愛上自己雕刻的一尊象牙女人塑像而無法自拔,Pygmalion並為這尊雕像取名為「葛拉蒂Galatea,癡情的彼格馬利翁天天看著這尊雕像,他擁抱她、也親吻著她,他多麼希望她變成真實的人類,於是彼格馬利翁便到維納斯神殿求助,維納斯被彼格馬利翁的這份深情所感動,便賦予塑像生命,成全了一段純真的愛情。 

在這幅畫作左邊則是另一件Girodet的動人作品「The Entombment of Atala

典藏羅浮宮-026-05.jpg   

這是取材自當代浪漫主義作家François-René的中篇小說「Atala故事大意是說男主角Chactas因父親戰敗被殺後,在Atala的協助下方得逃脫,逃亡過程Atala卻愛上了Chactas,但Atala曾許下永保貞潔的誓言,因此在痛苦之餘便自殺以求解脫,Chactas知道之後萬般不捨,抱著屍體痛不欲生。 

接下來在這件作品上方則是葛林Pierre-Narcisse Guérin」的「Clytemnestra hesitating before hitting Agamemnon asleep

典藏羅浮宮-026-06.jpg   

葛林的這件作品所描繪的是「特洛伊戰爭Trojan War之後希臘聯軍首領邁錫尼之王「阿伽門農Agamemnon」凱旋返回宮中卻遭到妻子Clytemnestra和她的情夫Aegisthus聯手暗殺,葛林所繪的便是在暗殺之前Clytemnestra略顯猶豫不決,但Aegisthus卻在背後慫恿的那一幕。 

再往左邊,這是「吉洛德特Anne-Louis Girodet de Roussy-Trioson」所繪的「Scene of the Flood」:

典藏羅浮宮-026-07.jpg   

Girodet雖然是大衛的學生,但他這一幅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的「Scene of the Flood」卻在羅馬繪畫大賞 (Prix de Rome) 的競賽中擊敗了大衛的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成為年度最佳畫作他的成功也象徵著浪漫主義的崛起也為十八世紀的西方畫壇帶起了一股新的風潮。

典藏羅浮宮-026-08.jpg   

典藏羅浮宮-026-09.jpg   

轉個90度,我們回到了緊臨著德儂沙龍的這一面牆,在這面牆只懸掛了兩幅畫作,首先是位在下方的作品,這是安格爾的「大宮女 Grande Odalisque」:

典藏羅浮宮-026-10.jpg   

大宮女的皮膚光滑細緻、彈指可破,連頭巾、髮箍上的珍珠墜飾、頭髮、乃至於眼珠閃爍的光芒,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十分細緻:

典藏羅浮宮-026-11.jpg   

再看看宮女腳邊的孔雀撢子、以及藍色絲綢般的垂簾,無論是皺摺、質感、光澤、細緻的程度令人咋舌:

典藏羅浮宮-026-12.jpg 

典藏羅浮宮-026-13.jpg  

典藏羅浮宮-026-14.jpg      

繞了「達魯展廳 Salle Daru」整整一圈,最後我們來看Pierre-Paul Prud΄hon」所繪製的「Justice and Divine Vengeance Pursuing Crime來為達魯展廳的導覽做個總結:

典藏羅浮宮-026-15.jpg   

這是Prud΄hon接受巴黎最高法庭之託,以審判(Justice)、天意(Divine Vengeance)、罪犯(Crime)、以及受害者(Victim)四個元素為主題繪製畫作來闡述司法正義Prud΄hon一共畫了兩件作品這是其中的一幅 

GirodetGuérin與Prud΄hon雖然都是以新古典畫派風格進入藝壇,但其作品都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Prud΄hon的得意門生德拉克洛瓦及傑利柯更是浪漫主義的宗師,在莫蘭展廳中我們將會欣賞到這兩位大師的作品。 

看完了達魯展廳中一系列新古典主義的作品,下一篇我們將移師至「莫蘭展廳 Salle Mollien」欣賞另一個風格截然不同的畫派「浪漫主義畫派」,看「浪漫主義Romanticism如何在官方主導的新古典主義重重壓力下破繭而出,也仔細探索兩大主義之間在表現風格上的差異 

By Pongo Jan. 26,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我們就開始欣賞大衛為拿破崙政權宣傳一系列作品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拿破崙一世加冕禮 The Coronation of Emperor Napoleon I Bonaparte」:

典藏羅浮宮-025-00.jpg      

這件作品是描繪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加冕登基成為法蘭西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大衛本人也親臨大會現場為整個盛典繪製一系列的草圖,然後他又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為每一位參與大典的來賓都一一畫了草稿,為了慎重其事,他在繪製結構草圖期間還不斷與拿破崙溝通討論,1805年12月草圖完成定稿,緊接著大衛便在Sorbonne的專屬工作室中正式展開繪製的工作,直到1807年秋天終於大功告成,大衛前前後後總共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幅曠世巨作。

典藏羅浮宮-025-01.jpg   

這幅長9.8公尺,寬6.2公尺的超大型油畫就懸掛在「達魯展廳 Salle Daru」的正中央,也成為達魯廳中最吸睛的焦點。畫中除了拿破崙本人之外,還包括約瑟芬、教皇庇護七世等總共將近200人,雖然人物眾多,但這件群體肖像畫中的每一位人物都畫得十分傳神,其精細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拿破崙、約瑟芬和每一位觀禮的王公貴族所穿的一身華服,綾羅綢緞、極盡奢華隆重。

典藏羅浮宮-025-02.jpg  

典藏羅浮宮-025-03.jpg   

這幅作品在製作過程中還隱藏了許多故事,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拿破崙與教皇庇護七世兩人之間的心結。這兩人在大衛於典禮現場手繪的草稿中原本是拿破崙為自己加冕,而教皇則端坐在其身後,雙手置於膝上,表情呆滯木訥,似乎並不認同拿破崙的所作所為。但最後的完成品卻呈現拿破崙為約瑟芬加冕,而其身後的教皇則以右手做出祈福的手勢,這種改變顯然是受到拿破崙的指示,其背後的原因不言可喻。

典藏羅浮宮-025-04.jpg   

另一個與事實不符的改變則出現在觀禮台上,拿破崙的母親Letizia Ramolino端坐在包廂當中開心地看著自己的兒子接受加冕,事實上拿破崙的母親當天並未出席,據說當時拿破崙的母親因為拿破崙與他兄弟間的嫌隙正鬧得不愉快,因此拒絕出席這場盛會。

典藏羅浮宮-025-05.jpg  

典藏羅浮宮-025-06.jpg   

但基於倫常,大衛事先未徵得拿破崙的同意便將他的母親也畫在作品中,甚至把拿破崙已經過世的父親也畫在其母親的身旁,在整件作品接近完工時,拿破崙看到了大衛這種貼心的安排因而大受感動,從此對大衛更是崇敬有加。 

在現場我們還看到了拿破崙的姊妹妯娌們,其中唯一一位穿粉紅色禮服的便是拿破崙最喜歡的姊姊,而站在前方的小朋友則是拿破崙胞弟Louis Bonaparte的小孩,左邊的兩位男士則是拿破崙胞弟Louis Bonaparte及Joseph Bonaparte,也正是跟拿破崙鬧得不愉快的那兩位兄弟,當然,這兩位當天也不在現場。

典藏羅浮宮-025-07.jpg   

除了皇親國戚之外,大衛對現場許多細節也不馬虎,像是典禮上的禮賓人員、隨從、侍衛,無論衣著或是手中的道具都十分地考究:

典藏羅浮宮-025-09.jpg  

典藏羅浮宮-025-11.jpg   

現場參與聖典的神職人員也是按照不同身份及地位各就各位,從服裝與手中的權杖或聖物便可約略看出他們的職司:

典藏羅浮宮-025-13.jpg     

拿破崙與約瑟芬頭戴的頂冠,或是約瑟芬手腕上的珠寶也都是按實物來臨摹,這些珠寶未來在介紹羅浮宮黎塞留館的王室珠寶中都可一一見到,大衛連這種小細節都不肯任意放過,其對整個繪製過程要求之嚴謹可見一斑!

 

典藏羅浮宮-025-15.jpg       

典藏羅浮宮-025-12.jpg   

仔細找找便不難發現,其實大衛本人也在畫作之中,他就站在二樓包廂的人群中,而且畫中的大衛也是拿著筆在作畫!

典藏羅浮宮-025-14.jpg   

  

By Pongo Jan. 25,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接續前幾篇文章所介紹許多新古典畫派的作品,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幅畫作則是 François Gérard 的作品 Jean-Baptiste Isabey With His Daughter:

典藏羅浮宮-024-01.jpg   

Jean-Baptiste Isabey 也是大衛的學徒,才氣縱橫,曾受託成為皇室重大慶典的籌備委員,其中包括拿破崙和約瑟芬的加冕大典,是法國當時十分受到景仰的一位畫家。 

再接著往左上方望去,這是一幅大型畫作,是由 Jean Broc 模仿拉斐爾「雅典學院 Scuola di Atene」所繪製的一件作品「雅佩爾學院 la Scuola di Apelle」:

典藏羅浮宮-024-02.jpg   

在這幅畫之中,站在中央的教師 Apelles 是古希臘最著名的畫師,且非常受到民眾的擁戴,他在教導民眾作畫的神情十分專注,不厭其煩地向民眾解說繪畫的構圖:

典藏羅浮宮-024-03.jpg   

在一旁圍繞著的大批群眾,有人手上還拿著畫板,一邊聽著老師的講解,一邊還不忘如法泡製一番,這些群眾個個表情及姿態都描繪得十分生動有趣:

典藏羅浮宮-024-04.jpg   

Jean Broc也是大衛的學生,他的作品比較接近拉斐爾的風格,畫中人物都表現出比較偏女性陰柔的一面,這件作品是受到拉斐爾「雅典學院 The School of Athens」的啟發,雖然 Jean Broc 功力比拉斐爾差了一大截,但仍可看出他努力學習的企圖心。 

在這幅大型畫作下方則是大衛的另一名高徒吉洛德特 Anne-Louis Girodet de Roussy-Trioson」的作品 The Sleep of Endymion:

典藏羅浮宮-024-05.jpg   

在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中,Endymion 是受到月亮女神 Selene 愛慕的美少年,Selene 向天神宙斯 Zeus 祈求賜予 Endymion 永恆的青春,宙斯答應了月亮女神的請求,但代價是 Endymion 必須永遠沉睡。Girodet 這件作品所描繪的便是天使撥開枝葉讓月光能照亮沉睡中的 Endymion,同時也代表讓月亮女神可以看到 Endymion 俊秀的臉龐。這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男版的睡美人,可惜他不像女版的睡美人最後被王子給吻醒,直到今天可憐的他還陷在永恆的沉睡中。

典藏羅浮宮-024-06.jpg   

Anne-Louis Girodet 雖然同樣也是大衛的學生,但他的作品不只表現出完整而細膩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同時也摻入了大膽的構圖、豐富的情緒及華麗的色彩,因此他也被視為在新古典畫派中推動浪漫主義的第一人。 「達魯展廳 Salle Daru」的尾端我們還可以看到吉洛德特這位大師的作品,或許羅浮宮就是藉由這樣的安排讓觀畫者可以漸進地從新古典的平靜氛圍慢慢地進入浪漫主義激昂情緒,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緊接著來欣賞左邊的這幅鉅大的畫作,這是大衛本人所繪製的一幅振奮人心的政治宣傳作品是大衛在1799年所繪製的「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

典藏羅浮宮-024-07.jpg   

這是描述古羅馬時期的故事,(大衛似乎對古羅馬的史詩及軼事瞭若指掌且情有獨鍾)!這個故事比較複雜,將來有機會再於「藝術與神話」單元中另闢專文來介紹,這裡只敍述重點:古羅馬時期相鄰的兩個城邦「羅馬 Romans」與「薩賓 Sabine」,羅馬為了繁衍種族,想和薩賓的女子通婚生子,但薩賓不從,羅馬便下令軍士直接強虜薩賓的女子,因此雖然兩城邦之間經常發生摩擦,但兩城邦之間亦有家庭間之血緣關係。大衛的這件作品便是描述當兩城邦之間戰火再起,兩軍對戰之際,有一位薩賓女子帶著小孩出現在兩軍交鋒的戰場,企圖阻止兩軍互相殘殺。

典藏羅浮宮-024-08.jpg   

圖中這位女子 Hersilia 是羅馬軍隊主帥 Romulus 的妻子,同時也是薩賓軍隊統領 Titaus 的女兒,她奮不顧身地企圖阻擋父親與丈夫之間的衝突。在圖左方高舉盾牌的便是 Titaus,在右方高舉槍矛的則是 Romulus:

典藏羅浮宮-024-09.jpg   

而圍繞在女子身邊的還有一群帶著小孩的薩賓婦女,她們也都和 Hersilia 同樣的心情,企圖讓戰事平息,期待兩個城邦之間能夠永久和平共處:

典藏羅浮宮-024-10.jpg   

大衛在1799年創作這件作品的用意是想藉著薩賓婦女企圖以愛來化解戰爭危機的高尚情操來撫慰已歷經多年革命戰亂的人心,同時也為拿破崙的新政權注入一些和平的氛圍。 

在下一篇文章中緊接著將欣賞達魯展廳中尺寸最大且最受注目的作品「拿破崙一世加冕禮 The Coronation of Emperor Napoleon I Bonaparte」。 

By Pongo Jan. 24, 2018 

延伸閱讀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