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 06 Sat 2015 09:28
【美食】海鮮小當家 (再訪):生猛海鮮大會串
- May 09 Sat 2015 11:05
【美食】美琪蒙古烤肉:一次享受鐵板與火鍋的雙重趣味
好久沒吃蒙古烤肉了,對於酷愛海鮮的我而言,這種純粹以烤肉為主的餐飲實在勾不起我太大的興緻,這一次是在同事的熱情招呼之下才勉為其難地參加了這一次的Bar B.Q.盛會。
許多人都誤會了,以為「蒙古烤肉」是源自於天寒地凍的邊疆大漠,其實蒙古烤肉並非源自於蒙古,而是始於台灣淡水,是相聲大師吳兆南先生的傑作。吳先生來到台灣後,思念家鄉北京的小鍋子烤肉,於是在台灣自創這種特殊的料理方式,小鍋變成大鐵盤,竹筷也加長了許多,自由搭配鮮肉、蔬菜與醬汁,大火在鐵盤上快炒之後便可食用,吳先生便用這種獨創的料理方式在淡水附近開店,由於料理過程十分豪邁,陰錯陽差被命名為「蒙古烤肉」,其實這可是道道地地的台灣料理,在蒙古地區反而吃不到!
來到了位在大直美麗華五樓的「美琪蒙古烤肉店」,店門口立了大大的看板,碳燒紫銅鍋的照片十分搶眼,原來這裡販售的不只是蒙古烤肉,還可以加點酸菜白肉火鍋,一次可以吃到兩種風味完全不同的餐飲,這倒是很新鮮的組合:
- May 07 Thu 2015 22:33
【美食】五號咖啡館:宛如置身巴黎的時尚歐式小餐館
真是令我一見鍾情的歐風餐廳,從到達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深深被這濃濃的巴黎風情所迷戀著,看似隨興的妝點,卻洋溢著法式自由又輕鬆的舒活與浪漫。
沒有豪華氣派的門面,卻在陽光下舒放著一股自在的氛圍,小小的招牌寫著「Café in the Park, No. 5」,嗯,就是這裡了,低調的躱在巷子裡的小餐館,不是很好找,發現時卻有更多的驚喜:
金屬招牌上還鏤刻著巴黎鐵塔的圖案,簡單幾筆卻是一目了然:
紅白藍三色橫條的法國國旗配上巴黎鐵塔,門前還立了一面大型Menu,詳列了餐點和價目,木框格子玻璃門也增添了一些質感,無庸置疑,這裡就是要塑造出巴黎近郊一處鄉居小餐館的風格:
- Apr 29 Wed 2015 11:00
【美食】咖哩娘:新潮幽默令人莞爾的創意咖哩餐廳
語不驚人死不休,千奇百怪的店名總是令人印象深刻,不費吹灰之力便可達到廣告宣傳效果,話雖如此,但這間店家的名字還真的教人開不了口。
和其他所有的人一樣,剛開始我也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咖哩娘」,多麼令人好奇的店名,總是讓人會想找個機會前來嚐鮮一番。來到敦化北路宏國大樓旁邊的巷子,一條不算熱鬧的街,沒有太多的行人,只有住宅區內躱著的幾間特色小餐館,「咖哩娘」便是其中之一。外觀是暗黑色的建築,黑底黃字,用投射燈打亮,十足的工業風:
店內也是深沉的墨黑搭配米黃,一樣走濃濃的工業風,低調中帶著一點冷漠,交雜著投射出來的光束為昏暗的斗室增添不少神秘的氣氛,這到底是怎樣的一間餐廳:
菜單就印在牆上,逗趣的說明,把空間原本彌漫著的肅殺氛圍瞬間一掃而空,像是「咖哩娘南歐煨豬:燉很久,絕對不用等很久」,或是「飯後好甜點:另一個胃吃的」、「煎歐姆蛋:彰化農場土雞下的蛋 (有時候會是嘉義)」…
最有趣的則是「咖哩娘牛排:賺不到你的錢,爐烤厚切美國牛 (有時候會是澳洲牛)」,還有「咖哩娘單人火鍋:歐風時蔬膾豬里肌 (菜、肉價回不去了,吃到賺到)」:
放在桌上的則是「點餐牌」,按照牆上的說明,想要點什麼餐就抽什麼牌,鐵牌是主餐類,而木牌則是副餐或是配菜類,由客人自由搭配組合,這個點子很有創意,也讓客人有十足的參與感:
第一次來,也不知口味如何,不知是否也和菜單一樣那麼讓人玩味,於是簡單選了三樣「牛」、「煨」、「餃」,然後靜靜等待下一個驚喜。
首先上來的是「餃」,咖哩餃,看板上的說明只說是與知名麵包坊合作的限定款,一份80元,倒是不知是哪一家知名麵包坊,整道餐點也很簡單,兩粒咖哩餃躺在濃濃的咖哩醬汁中,咖哩餃本身的咖哩味道非常清淡,全靠旁邊的咖哩醬汁,口味要淡要濃,全憑客人自行斟酌:
- Apr 27 Mon 2015 06:00
【法國巴黎】印象派女畫家莫莉索—瑪摩丹莫內美術館(之三)
本篇文章再繼續來欣賞「瑪摩丹莫內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中的另一個單元「貝爾特.莫莉索Berthe Morisot」。
莫莉索在印象派中的聲望並不亞於莫內、馬奈…等,在印象派誕生之前,莫莉索的畫作便已經常常出現在巴黎官方沙龍展當中,在當時以男性為主體的畫壇中算是十分搶眼的女性畫家,她的畫作也充份展現出女性特有的畫風。
莫莉索的啟蒙恩師應該算是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 的柯洛 (Camille Corot),在柯洛的指導之下,莫莉索創作了許多風景畫,並在1864年首度入選官方沙龍展,此時莫莉索才23歲。
到了1868年,莫莉索認識了馬奈 (Édouard Manet),在當時馬奈還是一位沒沒無聞的畫家,雖然其繪畫的功力受到肯定,但卻始終無法入選進入官方沙龍展。莫莉索與馬奈一見如故、相知相惜,她很欣賞馬奈的才華,並且引領馬奈走出戶外,馬奈也十分傾慕莫莉索,也為莫莉索繪製了許多畫作,他的畫風也漸漸滲入了不少莫莉索的獨特風格,兩人亦師亦友的關係常被描述成些許的曖昧,去年有一部電影「馬奈的繆思—印象女神莫莉索」便是以馬奈與莫莉索之間複雜而糾結的情感為主軸,但最後兩人終究沒有能夠共結連理。
1874年,莫莉索嫁給了馬奈的弟弟Eugene Manet,並生下了一位女兒Julie Manet,年輕貌美的Julie常是眾多印象派畫家的模特兒,在許多作品中都可以見到她的身影,而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之下,Julie後來也成為一位畫家。
莫莉索生長在一個相當富有的家庭,因此從來不需要為金錢傷腦筋,她的畫作很少出售,大部份都保留在自己的畫室中,或是贈送給親朋好友,或許就因為如此,瑪摩丹莫內美術館便擁有許多莫莉索的作品,還為這些作品規劃了一個專屬的展示空間,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位印象派第一女畫家的作品。
- Apr 07 Tue 2015 09:08
【美食】麵屋武藏—虎嘯:隱含著日本武學精神的拉麵道
小時候對日本的第一個記憶便是宮本武藏,他和佐佐木小次郎的決戰過程更是膾炙人口,至今仍是讓人難以忘懷,因此第一次看到「麵屋武藏」時便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美食拉麵為何會和一位劍客扯上關係。
才一進門便被宏亮的吆喝聲所震懾住,這是出麵的訊號,聲音短捷卻中氣十足,帶著一些些的殺氣,彷彿來到一間傳授日本劍術的道場。
這是位在延吉街巷內的麵屋武藏「虎嘯」,自從麵屋武藏來台開店,至今已有神山、武骨、二天、虎洞、巖虎、虎嘯六家店面,各有其限定特色拉麵,「虎嘯」限定是「韓式泡菜叉燒拉麵」和「塩味雞湯拉麵」,既入虎穴,當然要點其中一份限定拉麵來試試:
- Apr 03 Fri 2015 11:07
【美食】饗泰多:台北東區SIAM MORE泰式風格新潮餐廳
說到泰式料理,近幾年在台北地區可說是大行其道,泰式在最受歡迎的異國料理中僅僅次於日式,隨處可見的泰式料理餐廳,無論是吃到飽還是單點和菜,這種又酸又辣的口味似乎很合國人的胃口,檸檬魚、椒麻雞…甚至是結合雲南地區的大薄片、打抛肉…等等,對重口味的我而言,一直都是難以抗拒的美食。
這一天又來到Bistro 98,瞄了一下大樓餐廳的介紹,突然想吃泰國菜,於是選了位在 Bistro 98 六樓的「饗泰多」泰式風格料理餐廳。
「饗泰多」是饗賓餐旅集團旗下的品牌之一,與位在七樓的「開飯」同屬一個集團,不過饗賓集團最廣為人知的還是「饗食天地」,「饗泰多」算是集團中較新的成員,無論如何,同一集團的餐廳,想必應在水準之上,於是今天就來試試「饗泰多」的口味。
今晚的客人不多,才剛一進門,店長就親切地上前打招呼並安排入座,還沒來得及點菜就和店長聊了起來,從開店的理念一路聊到店內的設計風格,一邊聊一邊隨意點了幾道餐點,整個過程十分輕鬆愉快。
- Mar 22 Sun 2015 17:22
【美食】天母盛鑫:歐式商業午餐的迷人之處
「天母盛鑫」不在天母,在美麗華。
這是「天母盛鑫」在大直美麗華百樂園的分店,由於受限於使用空間,裝潢和氣氛雖然比不上天母本店,但仍稱得上是小巧精緻,店門入口處豎立了一座梯形看板,看板上的食物誘惑著百貨公司逛街的人潮,累了、餓了,正餐或午茶,這裡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入口處還有一位抱著「海尼根」的義式主廚陶製公仔,腳邊還有一隻笑翻了的招財貓,兩者一搭一唱的模樣十分溫馨逗趣。
進了店內,三個牆面各自用了些不規則的文化石、大理石和磚石舖敍成錯落的層次,襯以不規則的橘色與黃色幾何線條燈飾,在混搭著原始與現代的交疊空間中營造出自由與熱情的空間格局。
不同的牆面上掛著不同的裝飾畫,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不妨仔細端詳一番,雖然沒有固定的主題,也不是什麼樣的收藏品,但每件作品都混搭了不同的材質、不同的表現手法,整體而言這種自在的裝飾畫所營造出的輕鬆氛圍還蠻有趣的。
按照預定的時間到達,店外已有等候的人潮,還好訂得早,尤其是週五及假日,連午餐都要事先訂位,否則只有…等…等…等,到處都一樣,天母盛鑫當然也不例外。
這裡的商業午餐選項還不少,德式、義式、法式…連中式料理都有,簡直媲美無國界料理,天下一統,這麼多的選擇反而中招,不知如何拿定定主意,套一句林宥嘉的歌詞:「看見什麼吃什麼」…只好左顧右盼一下,看到鄰桌點的德國豬腳,看起來果然就像Menu照片上那麼的誘人,湊近一點,啊…「前面那個好香喔」!趕緊也點一份來嚐嚐,反正「吃飽了就不寂寞」。
- Mar 19 Thu 2015 22:37
【後印象派】梵谷 (之五):在絕望中屈服的靈魂
用37歲的生命燃燒出璀璨的星空,火焰般的熱情,卻像病毒般啃蝕著年輕的生命,一聲槍響,帶走了他一生孤獨的靈魂。
被社會逼到牆角的梵谷,掙扎著卻不知為何世人對他如此的殘酷,他內心感到無比的寂寞,對照著現實,梵谷的卑微與委屈換來高更的冷漠與無情,看了真教人鼻酸,就在兩人大吵一架之後,高更拂袖而去,留下落寞的梵谷,兩人從此以後就沒有再見過面。高更離開後,梵谷病情加重,1889年住進亞耳附近的「聖雷米療養院Saint-Rémy」,但梵谷仍不忘作畫,這時期梵谷的作品像發了瘋似的呈現許多火焰般蠕動的旋渦,像是要將他長久以來所承受的哀怨與悲悽一股腦全部釋放出來,每一幅畫作都迸發出強烈的憤恨與不平,不斷地向世人控訴著:
Olive、Cypress、Iris這些南法普羅旺斯絕美的景緻此時此刻在梵谷眼裡卻是何等的糾結,他一筆一劃描繪出他眼中的世界,一筆比一筆厚重,不斷的旋轉、糾結,卻仍無法解開心中的迷惘,為何真實的世界如此容不下我。
- Mar 13 Fri 2015 06:26
【後印象派】梵谷 (之四):從星空中隕落的靈魂
音樂詩人Don McLean用一首Vincent (Starry Starry Night) 輕柔的旋律撫慰著人心,也撫慰著梵谷這一顆從星空中隕落的靈魂。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在滿佈星辰的夜晚,
夏夜裡望向星空,像是你調色盤上藍與黑的塗塗抹抹,
繁星點點,彷彿就是一雙雙眼睛,看穿我靈魂深處最黑暗的角落。
Shadows on the hills
Sketch the trees and daffodils
Catch the breeze and the winter chills
In colors on the snowy linen land
山坡上,你用陰影描繪出絲柏和水仙,
緊緊抓住輕輕拂過的微風和冬夜帶來的一絲寒意,
星光撒在大地,在地平線上描繪出雪一樣白的邊際。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我終於了解你想說的,
你是如何被困在理智的桎梏中,
你又如何企圖讓自己從桎梏中脫逃,
過去沒有人在聽,沒有人知道該如何去了解你,
但或許他們現在會想要去了解你了吧!
- Mar 07 Sat 2015 10:00
【居酒屋】德竜.鮨:連日本客人都讚不絕口的小酒肆
「德竜」鮨.壽司料理是位在延吉街的一間日式烹割小酒肆,我來過好幾次,每次都吃得十分盡興,這裡不只餐點美味,更讓我流連忘返的是這間小店的親切氛圍,總覺得在這裡可以完全放鬆地享受一頓精緻又無負擔的美食。
揮別了冷颼颼的寒冬,稍微感受到一絲初春的暖意,是喝日本燒酒的好時機,於是很自然地來到「德竜」鮨.壽司料理:
習慣坐在板前的位置,有時可以和師傅聊聊天,有時也從過程中學到一些日式料理的精髓,即便只是一個人發呆看著師傅精湛的手藝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
隨意點了幾道,沒有刻意想喝什麼酒,就讓老闆去傷腦筋吧。不一會兒工夫,師傅十分輕巧地溫了一盅燒酹,簡單擺好了小餐盤,薑片芥茉也一應俱全:
首先上來的是「和風沙拉」,這裡有好幾種沙拉可供選擇,每一樣都十分清爽開胃:
前付還有「玉子燒」,小小一方玉子,上面還烙上「德竜」字樣,軟綿綿的口感還帶了點香氣:
「青甘背握壽司」:
- Feb 26 Thu 2015 00:25
【後印象派】梵谷 (之三):火焰般燃燒的靈魂
期待總是伴隨著失望,高更旋風般地造訪、劇烈地爭執、隨後又瞬間消失無蹤。他傷的不只是梵谷的左耳,也激怒了梵谷火焰般燃燒的靈魂。
在得知高更終於答應前來亞耳,梵谷的心情立刻開朗了起來,除了張羅yellow house之外,他仍不忘記持續地作畫,這段時間的作品當然也充滿了快樂的朝氣,不僅顏色鮮活,連筆觸也輕盈了許多:
在梵谷熱烈的期盼下,高更終於在1888年的十月抵達了亞耳,在此之前梵谷曾贈予高更一幅自畫像:
高更也同樣回贈了一幅自畫像,但卻將這件作品命名為「悲慘 Les Miserables」:
一向自視甚高的「高更 Paul Gauguin」原本是一位成功的股票交易商,擁有房產和許多藝術收藏品,也偶爾從事藝術創作,在1882年股市大崩盤之後,財務陷入困境的高更才改行轉而成為專職的畫家。但畫家的收入根本不足以養家活口,因此高更只好四處打工,曾擔任過帆布推銷員、海報張貼小販、還曾去巴拿馬運河當苦力,更慘的是高更在巴拿馬還染上了瘧疾,只好回到巴黎就醫,不久之後便接到梵谷的邀請來到亞耳來作客。
對驕傲的高更而言,這一連串的打擊並沒有損害他的自我尊嚴,反而讓他覺得看什麼都不順眼,於是懷著憤憤不平情緒的高更來到了亞耳,就像帶著一肚子的火藥一般,碰上了像火焰一般熱情期待的梵谷,當火藥遇上火焰,其結果可想而知!
對於高更的來訪,梵谷亟盡地主之情誼,拿出身邊所有的一切熱烈地款待這位貴賓。高更抵達後的那段時間兩人曾一起前往Les Alyscamps作畫,雖然偶爾也會因為彼此對於創作的理念不同而發生口角,但日子過得倒也相安無事。
這段期間高更曾經為梵谷繪製肖像,並稱梵谷為「向日葵畫家」:
- Feb 16 Mon 2015 15:56
【居酒屋】御食堂:洞穴石窟日式和風炭燒
「御食堂」和風炭燒在竹科地區也算是小有名氣,除了固定菜色之外,還會配合季節食材推出當令菜色,偶爾還會發現一些全新的創意料理,餐點精緻、食材新鮮、價格合理,三五好友或家人同事想要找一間氣氛輕鬆又安靜的居酒屋,御食堂會是不錯的選擇。
到了竹北,沿著光明一路轉進文義街,很快便可看到佇立在道路旁的店招,還有簡單素雅的日式庭園,這裡就是御食堂。
御食堂的門面也很簡潔,我個人就十分偏好這種設計的質感,再加上門前一棵修剪得頗為整齊的灌木松樹,彷彿就像來到了日本名流的居所。
- Feb 14 Sat 2015 10:56
【後印象派】梵谷 (之二):像向日葵般期待陽光的靈魂
巴黎自在的浪漫和印象派眾多同好的歡樂氛圍,讓不安的靈魂終於得到片刻的喘息。
或許是巴黎特有的歡樂與浪漫氣氛,來到巴黎的梵谷似乎也沾染到這股氣息,畫風開始呈現更多的色彩。
在當時,梵谷的弟弟「里奧 Theo」已經是巴黎藝壇十分成功的一位交易商,因此梵谷透過他也認識了許多當時最活躍的泛印象派畫家,像是莫內、雷諾瓦、竇加、秀拉、席湼克、塞尚…等,梵谷也從這些畫家們身上學習到許多構圖與色彩的技巧,有了弟弟的強力後盾,又有這麼多藝界的朋友,這段時期的梵谷可說是如魚得水,心情十分輕鬆愉快,這種開放的情緒也充份展現在他的作品中。
在他住所附近有幾間磨坊,其中之一便是雷諾瓦「煎餅磨坊派對」作品中的「Le Moulin de la Galette」,梵谷也畫了幾幅這間磨坊外觀的風景畫作:
由畫中可以十分清楚地感受到,此時的梵谷,不但用色鮮明暢快,連筆觸都顯得輕盈了許多,頗有印象派亮麗的風格。或許是對帶有家鄉荷蘭特色的風車情有獨鐘,除了Moulin de la Galette之外,梵谷還畫了Moulin de Blute-Fin和其他的風車磨坊:
- Feb 11 Wed 2015 23:22
【後印象派】梵谷 (之一):註定一生孤獨漂泊的靈魂
一個熱情的生命活在一個無情的世界裡,註定了他悲情的一生。
他很醜,他也不溫柔,但他有顆熾熱的心。
他什麼都不會,連如何過日子都不會,只會畫畫,他用力地畫,不停地畫。
人們說他瘋了,他只好瘋了。
他就是梵谷,窮畫家、紅瘋子,27歲開始畫畫,37歲自殺身亡。
他的世界殘酷寂寥,他不甘心只是默默承受,也不願意一直拖累家人,最後他只好選擇自行了斷。我常在想,要讓一位對生命充滿熱情、對世界充滿期待的人,選擇用自殺的方式在37歲時永遠離開他所眷戀的塵世,這是何等的辛酸、何等的無奈,或許這就是絕望的痛苦吧!
「梵谷 Vincent Van Gogh」,這位十九世紀末荷蘭籍的「後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繪畫大師,他醜陋的外表下包覆著的卻是比天使還要柔軟的心,但最令人不解的疑惑是:如此悲天憫人的心腸,為何總是用舖天蓋地的怒火來收場。
是的,梵谷的心是柔軟慈悲的。他曾經篤信宗教,為了傳教,他深入教區,與紡織工人、煤礦工人一起過著三餐不繼的生活,他把他僅有的衣物與家當全數捐給教區裡貧困的百姓,自己卻只穿著破舊的外套;多少夜裡,他睡在破落的稻草堆中啜泣到天明,但卻因為他低下污穢的傳教生活引來教會的批評,認為他有辱教會的神聖與高尚,因而將他逐出教會之門,梵谷也因此看破了教會的虛偽,從此遠離那曾讓他奉為終身職志的傳教生涯。
27歲以前的梵谷可說是一事無成,不斷地變換工作,也周旋在不可得的愛情與婚姻之間,他火焰般燃燒的熱情,凡走過必留下傷痕,工作也好、女人也罷,結局總是玉石俱焚、兩敗俱傷。
最後,梵谷的滿腔熱情終於在繪畫的領域中找到了出口,1881年起,他全心投入藝術創作之路,只有不停地畫、不停地畫,才能讓他暫時忘卻身體的痛與心靈的苦,任誰也沒有想到,他這一次轉向藝術創作之路卻從此展開他人生中最燦爛也最精彩的十年。
是的,就只有十年。
- Feb 02 Mon 2015 23:48
【美食】牡丹園:琴音相伴的美食盛宴
在樂器中最令我陶醉的就是大提琴、薩克斯風、和豎琴,低吟的大提琴就像夜晚的微風,輕輕的勾起每個人心中沉睡已久的思緒,悠揚的薩克斯風則像是深夜的海浪,一波又一波地衝擊著人們的心神,而柔美的豎琴就像夜空中的繁星,悄悄地觸動著每個人的心弦,撫慰著傷痕累累又疲憊已久的心靈。
沒想到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竟能在豎琴輕柔的旋律中享受一頓難忘的午餐。
從大門開始,就跟尋常的餐廳一般,沒有太多的驚喜,「牡丹園」用大片牆面的牡丹花做為迎賓的序曲也算是自然貼切:
- Jan 18 Sun 2015 12:10
【美食】VIIA:濃郁香醇的咖啡早餐
剛開始是被店內的裝潢風格所吸引,喝了一杯咖啡之後便從此愛上了它。
好久沒到華視這附近,以前常在這裡出沒,像是皇城老媽、寧記麻辣鍋、阿婆的甜不辣…對好吃的店家如數家珍,一陣子沒來,今天剛好有事和朋友相約在這附近,刻意提早一個小時到達,想重溫一下舊日的記憶,卻發現好些熟悉的店面已經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面孔,走走晃晃,來到了VIIA Caffe門口。
沒拼錯,店家寫的真的是「Caffè」,Café 是法文,Coffee 是英文,Caffè 則是義大利文,原意指的就是濃縮的小杯Espresso。店外用粉筆書寫的立牌相當顯眼,經過時很自然地便放慢了腳步。
VIIA外牆是維多利亞式的立柱風格,十分典雅端莊,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走進店內享受一頓優雅與閒適的慢活早餐。
進了店內更覺舒適無比,第一眼就愛上了這裡的設計,每一個小細節都很用心,色調搭配十分協調,暗色系的平衡中又帶著亮色系的活潑,在視覺上是一大享受。
像是深色的櫥櫃中整齊擺放著色澤鮮艷的產品,不僅讓視線一瞬間就被產品所吸引,而且每一個隔層色系是如此統一,產品的擺放自然成為裝潢的一部份,再加上產品包裝的形狀及型式都不同,讓不同的色彩與圖形譜出活潑的視覺空間,很舒服的形、色、空間、和律動。
商品價格看板是用粉筆手寫,圖文並茂,字體也很有個性,這在歐洲的Café 常常見到,也是歐系商店的特色之一:
- Jan 04 Sun 2015 12:54
【美食】海鮮小當家:2015年的第一個驚喜
「小當家」真的是顛覆我對高檔海鮮食材價格的認知,原來如此平易近人的價格還可以吃到豐盛又高檔的生猛海鮮,迫不及待地想介紹給所有喜歡海鮮料理的朋友。
這家位在捷運永春站2號出口附近的「小當家」是最近才剛開幕的海鮮火鍋餐廳,是我一位朋友介紹的,他在開幕期間來尋寶,就在用餐當下就用Line把一隻超肥美的龍蝦特寫照片傳給我炫耀,很少看到他如此激動又興奮地狂推一家餐廳,於是收到簡訊當下我也毫不遲疑地拿起電話便預約了今日的美食饗宴。
這家開幕才12天的海鮮火鍋餐廳卻早已滿檔,用餐時間限定120分鐘,我在等待進場的同時,剛好有人詢問,店家答覆說約莫要等上1個小時才有空位,好慶幸我早有預約,否則豈不是又要錯過這一頓美味大餐!
或許是剛開幕不久,接待人員顯得有點手忙腳亂,但態度上卻是十分親切有禮,讓人等餐的心情完全不受影響,約莫十來分鐘便入座點餐,二話不說,先點了一份最基本的「馬來西亞粗放草蝦」雙人套餐,原價1,599、開幕期間特價749:
- Dec 21 Sun 2014 15:17
【美食】熱烈一番拉麵:深受年輕人喜歡的日式中華料理專賣店
終於來到歲末年終時節,連續幾天的寒流南下,氣溫感覺就從短暫的秋高氣爽後急速冷凍,在寒風細雨中更是按奈不住心中一股想吃拉麵的衝動,於是就近選了這一家「一番亭」,用熱呼呼的拉麵來抵擋這一波又一波的寒流侵擾。
這裡賣的不只是日式拉麵,還有許多日式中華料理的選擇,包括:天津飯、大阪炒麵飯、担担麵、石鍋炒飯、煎餃、可樂餅,選項眾多,很適合年輕人多變的口味,難怪每次經過這裡都會看到店裡店外聚集了許多的年輕人。
這間拉麵店的外觀像是木製的涼亭,巨大的布幔豎立在一旁,大老遠就可發現這家座落在延吉停車場附近的一番拉麵:
入口處也有唯妙唯肖的樣板餐點展示:
- Dec 07 Sun 2014 14:03
【美食】無老鍋—禪意、養生、藝術的完美結合
店址已遷移
春蠶到死絲方盡,爉炬成灰淚始乾…
平凡的生命,用熱情燃燒出無窮無盡的生命力
直到生命的盡頭,是謂「無老」
好幾次經過市民大道的這家餐廳,總被它半透式的木片墻和高高懸掛著的天燈吸引著,「無老」,簡單而貼切的店名,符合養生的主題卻又帶著濃濃的禪意,讓人有一探究竟的衝動。
天色漸暗,還飄著點細雨,風不大,卻帶著秋的涼意,一個很適合火鍋的日子,沿著市民大道走著,不一會兒的功夫,來到了店門口,時間還早,剛好趁這機會仔細端詳「無老」的外觀。一種結合中國宋朝的古樸和日式禪意的設計,再加上那一組祈福的天燈,莊重典雅中不失律動,很柔和卻也搶眼。
入口不遠處立了一座佛像,直覺上像是敦煌石佛和日本福神的綜合,拾級而上,二樓的門廊盡頭一盆花,點綴出更濃的古色古香,營造出沉靜的氣氛,眾人坐定,服務人員遞上菜單和參茶,態度十分恭謹,倒讓人有點不自在,讓我想起多年前在北京著名餐館「喬家大院」的服務員,個個都像伺候大爺般的拘謹卑微,所不同的是這回服裝換上了日本鄉村酒館的小跑堂扮相,有一點點說不出來的怪異。
第一次到「無老」,於是在服務人員的推介下,終於完成了點菜這份艱鉅的任務,氣氛頓時輕盈了許多,定了定神,才發現這裡的餐具選擇也頗具古意,雖然不像隠身中山北路巷內「 The One 餐飲」每一樣餐具都是 The One (異數宣言) 自己設計,但「無老」選擇餐具的眼光也算是匠心獨具,交雜著中國唐宋和日本幕府時代的風格,並試圖摻入一些現代的元素,立意雖美,但忽略了許多小細節,似乎美中不足,缺少了整體的和諧及統一的感覺。像是茶壺和茶杯的組合、或是碗、筷、盤的搭配,都不是那麼的協調:
尤其是六瓶盛裝鍋底的玻璃瓶,外形像是日本清酒的温酒瓶,卻是透明瓶身,再加上乳白色湯汁,一組六瓶,擺在桌上,更顯突兀。
第一次,當然點了鴛鴦鍋,結合兩大特色鍋底『日本明治冰淇淋豆腐鍋』及『無老長生辣香鍋』,其中白鍋呈現牛奶般的乳白色,除了整根白參之外,據說還能喝到養顏美容的膠原蛋白,紅鍋則是內含數十種天然中藥材熬煮多時而成的湯頭,號稱香辣、美味,不需要任何沾料。怕在場有些人吃不了重辣,所以我們很客氣地從小辣開始。看著鍋在爐上燒,一股期待之情漸漸昇高,火鍋這一味的道理就在湯頭中計較,這一鍋從台中紅到台北的「無老鍋」,想必絶非浪得虛名。
等待總是漫長,雖然其間服務人員陸陸續續端來滿桌的佳餚,彬彬有禮地細數著每道餐點的特色,可是眾人目光仍不時往鍋中瞧,還是沒啥動靜,先喝口茶吧,好不容易看到湯汁表面冒出一些泡泡,總算有動靜了,大夥兒迫不及待地下料,期待中的那一刻終於到來,先喝一口湯汁,白汁不膩,帶著淡淡的香味,很淡,淡而不膩,有禪意。紅鍋口味較重,也不辣,好喝,待會兒加湯汁時換成大辣應該不成問題。
湯頭嚐過,這回換另一主角登場,造形華麗的「無老肉」,一出場氣勢非凡,一大盆冰晶環抱著小小一盅肉片,更顯出它的尊貴。按服務人員口授的SOP,夾起一片,軟綿綿的,頗有「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的貴妃風範,涮涮涮、三秒鐘,小心翼翼地送進嘴裡,口感滑嫰,套一句美食節目最常用的形容詞:入口即化,味道有點近似日式拉麵的叉燒,順口滑溜,同是日系美食,難怪有系出同門之感。
再來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鎮店之寶「冰淇淋豆腐」,外形…嗯…看倌見圖自行想像,這一款據稱是失傳百年的、如冰淇淋般滑嫩口感的明治時期的豆腐,懷著崇敬的心情送入口中,果然厲害,吃不出是冰淇淋還是豆腐,很難形容當時口中的感覺和心中的訝異,很特別。
其他配角豬、牛、雞、蔬菜、丸子陸續沉入鍋中,吞入每人的五臟廟,一鍋好料中最搶手的反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油條,喜歡吃軟透油條的常會在半軟之際就遭攔截,還得簽名、圈存、緊盯,才能順利吃到。
還有鍋底的『麵包豆腐』、『薄片鴨血』也是熱門,與一般麻辣鍋的豆腐、鴨血粗獷的口感完全不同,十分搶手,還好鍋底加料不加價,一直加,吃到飽。
另外還有一道餐間享用的水蜜桃冰砂也很受歡迎,清涼微甜,配著辣鍋白鍋餐間飲用,更顯現它的卓然出眾,也印證了行銷學上的理論:對的東西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再平凡的物品也能突顯它的價值。可惜,限量兩壺,又印證另一項行銷理論:以限量來提昇產品的珍稀心理,或許就是這個心理,這小小一杯冰砂喝起來就是覺得特別美味。
「無老」真不愧是日式鍋店,九十分鐘的用餐時間掌握得十分精準,歡樂總是短暫,意猶未盡的可要先想好另一個地點續攤,還好,我們事先就準備好要去「DJ倉庫」品味雞尾酒風情,結束了「無老」,一群人有說有笑地散步前往下一站,夜色還早,華燈初上,又是另一個期待,期待去感受「微醺的嗞味」,夜涼如水,心中卻浮現一絲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