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讓法國人感到幸福,

羅浮宮,讓巴黎感到驕傲。 

塞納河流經巴黎,也緩緩流過每一位巴黎人的心裡,在它的右岸有一處花園廣場,這便是杜樂麗花園廣場,環抱著廣場的是一群歌德式的建築,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玻璃金字塔,這裡就是舉世聞名的藝術殿堂—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典藏羅浮宮-001-01.jpg   

典藏羅浮宮-002-00.jpg    

羅浮宮最早期是於十二世紀時由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 (Philip Augustus) 建立:

典藏羅浮宮-002-02.jpg   

原本它是用來做為王室的行宮,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酷愛藝術的路易十四 (Louis XIV) 花了三十年改建,並將王室所有藝術收藏都存放在這個行宮之中:

典藏羅浮宮-002-03.jpg   

後來路易十四將王室遷至凡爾賽宮後,此處便成為單純的藝術品收藏中心。法國大革命期間首度將羅浮宮改為博物館並且對外開放,到了拿破崙時期,好大喜功而又熱愛藝術的拿破崙才又大肆擴建,羅浮宮便呈現出當今這個樣貌。

典藏羅浮宮-002-04.jpg   

這座舉世聞名的博物館吸引了大批的觀光人潮,也成為人們造訪法國必遊的景點,到了 1981 年法國政府再次大幅整修,並將羅浮宮建築群全數劃歸為「羅浮宮博物館」,由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rand推動名為「大羅浮宮計劃」的整修工程:

典藏羅浮宮-002-05.jpg   

「大羅浮宮計劃」主要是為了全面補強這些年久失修的宮殿,改善潮濕陰暗的環境,並設計一個全新的動線來因應廣大的參訪人潮。法國總統密特朗在這項計劃中更邀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 I. M. Pei」來主持計劃中最關鍵的部份:

典藏羅浮宮-002-06.jpg   

貝聿銘獨排眾議,在古典而又宏偉的羅浮宮建築群中設計了一座玻璃金字塔作為羅浮宮的入口:

典藏羅浮宮-002-07.jpg   

這座充滿現代感的玻璃金字塔不僅為羅浮宮引進了明亮的光線,更讓古老的建築擁有全新的面貌:

典藏羅浮宮-002-08.jpg   

經過大幅改善後的羅浮宮於1989年重新開放,每年吸引了近900萬的參觀人潮,成為全球最具知名度之博物館,其中更有些人便是因這座金字塔而慕名前來,貝聿銘的金字塔甚至與羅浮宮的鎮店三寶 (蒙娜麗莎、維納斯、勝利女神) 齊名,成為全球遊客必賞之景點 

在「藝術與生活」系列曾用三篇文章介紹貝聿銘,羅浮宮的介紹在 【建築之美】貝聿銘 (之三)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文章中有更深入的解說,有興趣者不妨前往了解這座玻璃金字塔從被眾人唾棄到名聞遐爾的戲劇化轉折過程。 

或許是羅浮宮大量的收藏品太過於珍貴、太引人注目,反而讓一般人忽略了它建築本身外觀之美。其實,羅浮宮數百年來歷經了多次的增建、摧毁、再重建,無論建築本身或是其外觀裝飾之雕塑均可謂是宏偉壯觀,其中更不乏知名大師的曠世傑作,因此在介紹羅浮宮這座藝術殿堂內部豐富的收藏之前,不妨先花點時間來欣賞羅浮宮建築群這一座又一座雕工細緻的建築。 

羅浮宮建築群 Louvre Palace幅員遼闊,為了讓大家先有個概念,我們先從空中俯瞰這位在塞納河畔的建築。

典藏羅浮宮-002-09.jpg   

編號1:羅浮宮透明金字塔 Louvre Pyramid

編號2蘇利館 Sully wing

編號3:德儂館 Denon wing

編號4:黎塞留館 Richelieu wing

編號5:方形廣場 Cour Carrée du Louvre

編號6:卡魯索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

編號7:花廳 Pavillon de Flore

編號8:瑪森廳 Pavillon de Marsan

 

首先看到位於整個羅浮宮建築群的中心便是舉世聞名的透明金字塔(箭頭編號1之位置),金字塔所在的廣場便是拿破崙廣場

典藏羅浮宮-002-10.jpg   

目前一般人所稱之羅浮宮主要便是指圍繞在拿破崙廣場的主體建築,這三棟建築形成一個U字型,正前方編號2的「蘇利館 Sully wing」、右手邊緊臨塞納河的則是編號3的「德儂館 Denon wing」,左手邊則是編號4的「黎塞留館 Richelieu wing」:

典藏羅浮宮-002-11.jpg   

這三棟建築若從正面取景便可感受到一股雄偉的氣勢:

典藏羅浮宮-001-00.jpg   

在拿破崙廣場向前穿越過正前方的蘇利館,便是圖中編號5的「方形廣場 Cour Carrée du Louvre」,也是一般所稱的「舊羅浮宮」,舊羅浮宮建於十二世紀,是由法國國王奧古斯都 (腓力二世) 所建,是羅浮宮建築群中最早構築而成的,原本作為王室避難的處所,直到查理五世時期才將王室搬遷至此,正式成為法國王宮。

典藏羅浮宮-002-12.jpg  

典藏羅浮宮-002-15.jpg   

我們回到拿破崙廣場,在拿破崙廣場向後轉,背對著蘇利館,穿過金字塔,遠遠地便可看到一座凱旋門:「卡魯索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這座在空照圖中編號6號的凱旋門,其所在的位置即為「卡魯索廣場 Cour du Carrousel」:

典藏羅浮宮-002-17.jpg  

典藏羅浮宮-002-16.jpg   

卡魯索廣場兩側各有一排建築,緊臨塞納河畔是編號7號的「花廳 Pavillon de Flore」,它與德儂館位在同一側,兩者之間由一組長廊型的建物相連 (Aile de Flore),這一長廊內便是極富盛名的「大陳列館 Grande Galerie Occidentale   

典藏羅浮宮-002-18.jpg   

卡魯索廣場另一側則是編號8號的「瑪森廳 Pavillon de Marsan」,是為紀念「瑪森夫人 Madame de Marsan-Marie Louise de Rohan」而命名,瑪森廳原本為杜樂麗宮的一部份,它與黎塞留館位在同一側,兩者之間也是由一組長廊型的建物相連 (Aile de Marsan):

典藏羅浮宮-002-19.jpg   

杜樂麗花園 Tuileries Gardens」,原址本來是富麗堂皇的「杜樂麗宮 Palais des Tuileries,但法國巴黎公社運動期間杜樂麗宮的建築全被燒毁,僅剩下現存的花園供民眾遊憩賞景

典藏羅浮宮-002-21.jpg  

典藏羅浮宮-002-22.jpg     

看過空照圖,約略對整個羅浮宮建築群有個初步的認識後,接下來的幾篇文章就依序來介紹這些廣場、花園、以及羅浮宮建築外部裝飾的雕像和浮雕。 

By Pongo 於Jan. 02, 2018 

延伸閱讀:

【建築之美】貝聿銘 (之三)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下一篇: 

【羅浮宮003】杜樂麗花園之一:細數法國王室的興衰

上一篇:

【羅浮宮001】Musée du Louvre:塞納河畔的珍珠、世界美術的縮影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塞納河靜靜流過巴黎,左岸浪漫自在、右岸時尚華麗,

在塞納河右岸、香榭麗舍大道的盡頭,

有一個能讓你看遍世界藝術珍藏極品的博物館,

它就是羅浮宮,一個能讓你一輩子難忘的地方。

 典藏羅浮宮-001-00.jpg

法國巴黎,花都巴黎,集美食、藝術、時尚於一身的夢幻之都,沿著塞納河畔而行,左岸 (La Riva Gauche) 豐富的人文與浪漫氣息,濃濃的波西米亞風情,伴隨著輕柔的音樂和香濃咖啡香,這是浪漫的巴黎。

典藏羅浮宮-001-02.jpg     

轉向右岸 (La Riva Droite),香榭麗舍大道 Champs-Élysées、里窩利街 Rue de Rivoli、蒙田大街 Avenue Montaigne、和平街 Rue de la Paix,充滿華貴氣息的精品名店,這是時尚的巴黎。   

巴黎,就是這麼的迷人。就如同大文豪 Henny Miller 所說的:「紐約,是個能讓家財萬貫的富人也會覺得厭惡的城市,而巴黎,卻是個即使身無分文的人也能感到幸福的城市」。對於一位曾在紐約、巴黎各住了四十年的文學大師而言,這無異是對巴黎最貼心的恭維。

典藏羅浮宮-001-05.jpg 

無論是浪漫的巴黎、時尚的巴黎、或是幸福的巴黎,在我心裡,它更是藝術的巴黎。國內知名作家同時也自稱為美的宗教家蔣勲便曾經感嘆道:「在巴黎,走進羅浮宮,只看一幅畫,然後坐在塞納河畔,看看河水,想一想剛剛所看那幅畫的光影色彩,是多麼奢侈的幸福」。

典藏羅浮宮-001-04.jpg   

我就是嚮往這種幸福,相信一定也有許多喜歡藝術的朋友也期待著這種幸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這麼奢侈的幸福。我不是住在巴黎,但拜網路之賜,我也可以坐在家中盡情地欣賞羅浮宮的珍藏,收集研究所有和羅浮宮相關的一切,為了進一步了解更多的羅浮宮,我開始學習法文,甚至希望有一天當我退休了,或許可以定居在法國,享受每逛一次羅浮宮只看一幅畫的幸福,也希望能將這份對藝術的熱愛傳遞給所有到羅浮宮遊覽的華人。

典藏羅浮宮-001-03.jpg   

或許這些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至少我現在可以藉由部落格來寫寫有關羅浮宮的種種,一方面記錄自己對羅浮宮這些藝術珍藏的感動,另一方面還希望能結識更多對藝術擁有同樣熱情的朋友,畢竟對藝術這種知性之美的感受是主觀的,透過分享與討論,能讓我在藝術領域的認知有更深刻的體會。我不知道我能寫多少,或許50篇,或許500篇,但至少我知道,我樂在其中,而且我會一直寫下去...

如果你也喜歡羅浮宮,那就讓我們一起展開一場羅浮宮的深度探索吧!

By Pongo 於 Jan. 01, 2018

延伸閱讀:

 

下一篇: 

【羅浮宮002】羅浮宮建築群 Louvre Palace

 

註:典藏羅浮宮系列文章中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有愛,大地就有了心跳,陽光也有了笑容,

如果有一天,愛已不在,大海就沒有了呼吸,只剩嘆息。

愛神與賽姬-04.jpg    

在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中,當然也少不了眾神間糾葛的愛、恨、情、仇,而這些淒美的愛情故事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藝術家汲取靈感的重要泉源,西洋美術中便有許多畫作取材自這些愛情故事而創造出令人為之動容的作品。愛情啊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死生相許」,每個人都期待著有一天「愛神的箭」會射向自己,讓自己找到此生不渝的真愛,凡人如此,神仙也不例外,但你可知道,即使是掌握人間愛恨情仇的愛神丘比特自己也難逃愛情的折磨,現在就讓我們透過畫作的欣賞一起來訴說愛神與賽姬之間刻骨銘心、纏綿悱惻卻又辛苦坎坷的那段愛情故事。

愛神與賽姬-02.jpg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杯屬於熟男的Manhattan,一杯就足以道盡成熟男人心中萬般解不開的苦悶心境

空氣中懸浮著一股無力的空茫,空盪盪的PUB,一如空盪盪的心情,Bartender小劉呆坐在吧枱後方,兩眼無神地望著空白的牆面,偶而,他轉頭看了看 Cindy,兩眼依舊無神,空白的臉,擠不出半點笑容。

Cindy 斜倚在門邊,把玩著手中的 iPhone,瞪大的眼睛緊緊盯著小小的屏幕,濃妝下的臉同樣也看不出一絲絲的笑容。另一位是 Christine,慵懶的身軀掛在吧枱邊,低頭玩弄著指甲,長髮遮去她的臉,看不到她的表情。

這裡的空氣很靜,很鬆,只有輕輕傳來的吉他聲,在一首張學友「無聲的吉他」淺淺細訴著熟男深深的無奈,手握著一杯Manhattan,在 M.Nasir (Mohamad Nasir Mohamad) 這位狂野而深情作曲家的吉他旋律中,催動著撕裂的心緒,這一刻由 Manhattan、和 M.Nasir、張學友的苦悶組合,就足以讓曾經叱吒風雲的熟男,不堪地泛紅了雙眼。

只剩一把低泣吉他,聽著我訴說心裡的話,
在空蕩蕩的房間裡,懷念你,
美夢統統離我而去,夢醒發現遺失了自己,
在黯淡淡的世界裡,尋尋覓覓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初戀是什麼樣的滋味,問「歌德」最知道,若不是初戀的那段纏綿與刻骨銘心,世上就少了一位多情的詩人。

歌德說:「20歲的戀愛是幻想,30歲的戀愛是多情,人到了40歲,才開始真正體會柏拉圖式的愛情。」

那天,高中時期的好友Jason約好一起吃晚餐,有一段時間沒見面了,不知該聊些什麼。

一見面,我就發現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你還是像高中那時一樣,話匣子一打開便趕走所有的生疏,從合唱團、排球、一直聊到校刋編輯,你一直淘淘不絕,很快的就把我帶回那段日子。一頓飯的時間,一晃眼就過去,你似乎意猶未盡,我們決定找個地方喝點小酒,繼續聊。

走在長長的紅磚路上,街上的人還蠻多的,彼此擦肩而過時還會面無表情的淡淡瞄對方一眼,你突如其來的問了一句:「還記得你的初戀情人嗎?」。我先是怔了一下,腦海中浮現一個人影,那算是初戀嗎?

小貞是高中時認識的一個女生,我是糾察隊,她是儀隊,在一次慶典上認識,她表演操槍,我當時協助維持秩序,在休息區聊了起來,很有好感。後來,班上辦了幾次舞會,我是DJ,小貞不會跳舞,就陪我放唱片,聊得多了,彼此的好感也越來越強烈了。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傷將會永遠延續,痛苦即是我的人生。    - 梵谷

散步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頭或是坐在船上沿著運河穿梭在城中,隨處可見典型的歐式山形牆建築、大大小小的橋樑、腳踏車、悠閒的遊客,來過這裡的人很容易就會愛上這座城市,大約在十年前我到過荷蘭,當時便曾在阿姆斯特丹停留了幾天,那裡的運河總是美得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駐足欣賞,當地人笑稱早期在阿姆斯特丹坐船要比搭車方便,幻想著自己搖著櫓、漂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何等悠閒,想著想著便不知不覺地愛上了這個水都。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ugh time don’t last,

Tough people do!  

那天晚上,在公館隨意吃過晚餐之後,難得不冷不熱的好天氣,信步走進台大校園,漫無目的地閒晃,學生不多,偌大的校園,在夜裡顯得格外的冷清。繞過傅鐘,穿過數學系館,老舊的校舍,斑剝的磚牆,反倒讓人的心緒慢慢沉靜了下來。

沙漠玫瑰-01.jpg   

對台大最深刻的印象是學生時代在這裡參加「大專盃橋藝賽」,記得當時比賽的裁判長是與連戰、陳履安、錢復等人並稱「四公子」之一的「沈君山」,公開室牌局結束後,在等待密閉室完成賽事之時,沈公子和我們參賽學生進行了一場指導局,當時有幸成為沈公子的Partner,我叫成了合約局,成了莊家,沈公子反成了夢家,那副牌並不好打,沈公子見我陷入長考,便移駕到我座位後方,看了看我手上的牌,輕聲在我耳邊說了一句:「雙擠」,冰雪聰明的我頓時意會了過來,於是在拔光王牌後,靠著長門牌組,順利擠牌而完成合約,沈公子不愧是橋牌高手,一眼洞穿全局,佩服。雖然之後我也去聽過幾次沈公子的演講,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次比賽,沈公子總是氣定神閒、談笑風生的雅士風範,至今我記憶猶新,也期許日後的我也能像他一般,在任何時候都是如此的悠然自得、自在瀟灑。

沙漠玫瑰-02.jpg   

走著想著,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新生南路口,街上人還不少,無意間撇見對街的一處小店,人潮眾多,「佬墨的日出Tequila Sunrise」,店名雖然取名為Tequila Sunrise,但卻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墨西哥料理餐廳,本想去湊個熱鬧,看看店門口人潮擁擠也只好作罷,不過,店名倒是勾起了我一些酒興,乾脆回家自己調點雞尾酒來喝也不賴。 

回到家中,翻了翻酒櫃,取出一瓶Tequila,再翻了翻冰箱,瓶瓶罐罐一大堆,卻獨獨少了柳橙汁,無法調出Tequila Sunrise,嗯,今天就來調一杯Deserts Rose 沙漠玫瑰吧。

沙漠玫瑰-03.jpg   

Deserts Rose其實是一種生命力十分強靭的植物,有玫瑰般一瓣一瓣圍繞著的花朶,在沙地上一樣可以存活,因此有沙漠玫瑰的封號。Deserts Rose雞尾酒是以Tequila為基酒,為了提昇口感及香氣,因此加了一些Triple Sec柑香白酒,等量的Lime則是讓酒帶點酸,糖水則讓酒帶點甜,微帶酸甜的滋味似乎一直是雞尾酒的主流口感,最受歡迎,尤其是女性朋友,就愛這種味道。接下來是調色澤,紅石榴汁帶出紅色,最後用鳳梨汁加到滿,整杯Deserts Rose就呈現十分討喜的鮮橙色。

沙漠玫瑰-04.jpg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塞美術館 (Musée d'Orsay) 這個號稱是印象派大本營的美術館就矗立在巴黎塞納河的左岸,美術館原址最早期是拿破崙時代的奧塞宮 (Palais d'Orsay):

00-奧塞美術館-02.jpg            

奧塞宮在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事件所引發的內戰中被大火燒毁,1900巴黎世界博覽會期間原址重建為奧塞火車站 (Gare d'Orsay):

00-奧塞美術館-03.jpg      

奧塞火車站是由Lucien Magne、Victor Laloux和Émile Bénard三位建築師所共同設計,1939年車站關閉後就漸漸成為被人們棄置的歷史建築,直到1986年才重新整修成為當前的美術館。

00-奧塞美術館-01.jpg     

00-奧塞美術館-04.jpg      

印象派的畫家與作品堪稱是國人最為熟悉的西洋美術畫派,而奧塞美術館所典藏的珍品便是以印象派為核心,收納了十九世紀從1848至1914年間的藝術創作,而這段期間也正值西洋美術史上從古典學院風格轉換到現代美術的關鍵時期。這次由故宮博物院精心策劃的「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便是以穿越十九世紀的五組畫派69件作品依序呈現,讓觀展的群眾能藉由展出作品的安排明顯地感受與欣賞隨著歷史演進而不斷變化的藝術流派。

00-奧塞美術館-05.jpg      

配合本次的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同時也回應許多粉絲與好友的要求,特別分享了一些本次參展作品的介紹與說明,希望能提供有興趣觀展的民眾更深入的探索,讓實際觀展的過程能有更多的體會與感動。

00-奧塞美術館-06.jpg      

由於「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是按照十九世紀西洋美術史上陸續出現的不同畫派來呈現,一方面可以藉由這種展示讓觀賞者能體驗西洋美術的演進過程,同時能比較各個派別之間的差異與傳承,因此在參觀本次展覽之前若能先了解一下西洋美術史,對參觀展覽的過程或許會更有感覺,因此特別準備了一篇文章來簡介整個西洋美術史各個派別的演進概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下方連結前往了解:

【印象.左岸】-看展攻略之西洋美術派別演進-【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以下便是本次展出的69件作品目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個別點選喜歡的畫作進入閱讀更深入的賞析: 

一、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 Romantisme et Classicisme 

01-梅曾斯的酷刑 Le Supplice de Mézence  

【印象.左岸】-01-梅曾斯的酷刑-【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2-獵虎圖 Chasse au tigre

【印象.左岸】-02-獵虎圖-【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3-襲擾 L'Assaut 

【印象.左岸】-03-襲擾-【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4-鬥雞(古希臘青年鬥雞) Jeunes Grecs faisant battre des coqs

【印象.左岸】-04-鬥雞-【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5-真理 La Vérité

【印象.左岸】-05-真理-【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6-黛安娜 Diane  

【印象.左岸】-06-黛安娜 Diane-【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7-深淵 Le gouffre, paysage

【印象.左岸】-07-深淵-【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二、學院派與寫實主義 Académisme et Réalisme

08-克雷伯爵夫人 Portrait de la Comtesse Keller

【印象.左岸】-08-克雷伯爵夫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09-小約翰 Le petit saint Jean

【印象.左岸】-09-小約翰-【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0-男童肖像 Portrait d'enfant

【印象.左岸】-10-男童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1-裸女與小狗 Femme nue au chien

【印象.左岸】-11-裸女與小狗-【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2-瓦爾戴斯拉畢涅夫人 Madame Valtesse de la Bigne

【印象.左岸】-12-瓦爾戴斯‧德‧拉畢涅夫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3-雨果肖像 Portrait de Victor Hugo

【印象.左岸】-13-雨果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4-證券行群像 Portrait à la bourse

【印象.左岸】-14-證券行群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5-彈鋼琴的少女Jeunes filles au piano

【印象.左岸】-15-彈鋼琴的少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6-保羅勒克雷爾肖像Paul Leclercq

【印象.左岸】-16-保羅‧勒克雷爾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7-克羅德柏罕-德-維雷爾肖像 Claude Bernheim de Villiers

【印象.左岸】-17-克羅德‧柏罕-德-維雷爾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8-加斯東柏罕-德-維雷爾夫人肖像 Madame Gaston Bernheim de Villers

【印象.左岸】-18-加斯東‧柏罕-德-維雷爾夫人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9-潔妮維葉柏罕-德-維雷爾肖像 Geneviève Bernheim de Villers

【印象.左岸】-19-潔妮維葉‧柏罕-德-維雷爾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0-拾穗 Des glaneuses

【印象.左岸】-20-拾穗-【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1-拆麻繩 Effileuses d'étoupe

【印象.左岸】-21-拆麻繩-【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2-拾穗者之歸 Le Rappel des glaneuses

【印象.左岸】-22-拾穗者之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3-農婦 Paysanne

【印象.左岸】-23-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4-諾曼地葛瑞維村送牛奶的農婦 Laitière normande à Gréville

【印象.左岸】-24-諾曼地葛瑞維村送牛奶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5-馬庫西斯之憶 La Charrette, souvenir de Marcoussis

【印象.左岸】-25-馬庫西斯之憶-【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6-牧羊女與羊群 Bergère avec son troupeau

【印象.左岸】-26-牧羊女與羊群-【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7-牧場養鵝女 Le Pâturage à la gardeuse d'oies

【印象.左岸】-27-牧場養鵝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28-樅木屋父親之逝 La Mort du père dans une isba

【印象.左岸】-28-樅木屋父親之逝-【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三、印象派與自然主義 Impressionnisme et Naturalisme

29-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 La Seine à Port-Marly, le lavoir

【印象.左岸】-29-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0-梓樹,亞弗烈村之憶 La Catalpa, souvenirs de Ville-d'Avray

【印象.左岸】-30-梓樹,亞弗烈村之憶-【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1-乾草地 Les foins

【印象.左岸】-31-乾草地-【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2-農婦曼達拉梅特莉 Manda Lamétrie, fermière

【印象.左岸】-32-農婦曼達.拉梅特莉-【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3-飲馬圖 Chevaux à l'abreuvoir

【印象.左岸】-33-飲馬圖-【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4-維特伊雪景 Effet de neige à Vétheuil

【印象.左岸】-34-維特伊雪景-【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5-塞納河畔維特伊 La Seine à Vétheuil

【印象.左岸】-35-塞納河畔維特伊-【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6-卡瑪瑞港 Le Port de Camaret

【印象.左岸】-36-卡瑪瑞港-【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7-荷蘭風車與小船 En Hollande, les barques près du moulin

【印象.左岸】-37-荷蘭風車與小船-【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8-圖維爾海邊 La Plage de Trouville

【印象.左岸】-38-圖維爾海邊-【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 La Seine à Champrosay

【印象.左岸】-39-塞納河流經香普洛塞-【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0-春天的森林邊緣 Lisière de forêt au printemps

【印象.左岸】-40-春天的森林邊緣-【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1-諾曼第農舍庭院 Cour d'une ferme (Cour de ferme en Normandie)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41-諾曼第農舍庭院 

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 Le Moulin de Saint-Nicolas-lez-Arras

【印象.左岸】-42-聖尼可拉-雷-阿哈斯地方的磨坊-【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3-曼西橋 Pont de Maincy

【印象.左岸】-43-曼西橋-【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4-圖爾榮格勒地方的小路 Allée de la Tour-du-Jongleur

【印象.左岸】-44-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 Château Gaillard, les Andelys

【印象.左岸】-45-萊桑德利地方的蓋亞爾城堡-【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6-藍衣農夫 Petit paysan en bleu

【印象.左岸】-46-藍衣農夫-【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7-曬衣服的女人 Femme étendant du linge

【印象.左岸】-47-曬衣服的女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8-沙埔隆樹林一角 Un coin de bois aux Sablons

【印象.左岸】-48-沙埔隆樹林一角-【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49-羅安運河 Le Canal du Loing

【印象.左岸】-49-羅安運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0-羅安河畔莫瑞鎮 Moret, bords du Loing

【印象.左岸】-50-羅安河畔莫瑞鎮-【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1-莫瑞橋 Le Pont de Moret 

【印象.左岸】-51-莫瑞橋-【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四、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 Symbolisme et Eclectisme

52-嘉拉蒂 Galatée

【印象.左岸】-52-嘉拉蒂-【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3-告別白日 L'Adieu au soleil

【印象.左岸】-53-告別白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 Venezia Bella regina del mare

【印象.左岸】-54-美麗的威尼斯,海洋之后-【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5-閱讀的女子 La Liseuse

【印象.左岸】-55-閱讀的女子-【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6-聖安東尼的誘惑 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

【印象.左岸】-56-聖安東尼的誘惑-【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7-牧羊人休憩時光 Le repos du berger 

【印象.左岸】-57-牧羊人休憩時光-【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五、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種種起源

58-夏娃 Eve

【印象.左岸】-58-夏娃-【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59-希望 L'Espérance

【印象.左岸】-59-希望-【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0-永恆的夏日 L'Eternel été

【印象.左岸】-60-永恆的夏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1-封閉花園的女人 La Dame au jardin clos

【印象.左岸】-61-封閉花園的女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2-梳洗的女人 Femmes à leur toilette

【印象.左岸】-62-梳洗的女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3-大裸女圖 Grand nu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63-大裸女圖 

64-葛朗地的曬鹽女 Ramasseuse de sel à Guérande

【印象.左岸】-64-葛朗地的曬鹽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5-午睡La Méridienne

【印象.左岸】-65-午睡-【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 Bretonne donnant à manger aux cochons

【印象.左岸】-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7-布列塔尼農婦 Paysannes bretonnes

【印象.左岸】-67-布列塔尼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8-拉伊達河畔洗衣婦 Les Laveuses à la Laïta

【印象.左岸】-68-拉伊達河畔洗衣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69-橄欖樹 Les Oliviers

【印象.左岸】-69-橄欖樹-【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May 0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是按照十九世紀西洋美術史上陸續出現的不同畫派來呈現,一方面可以藉由這種展示讓觀賞者能體驗西洋美術的演進過程,同時能比較各個派別之間的差異與傳承,因此不妨在參觀本次展覽之前先來了解一下西洋美術史。

00-奧塞美術館-05.jpg   

西方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後有古希臘文明、埃及文明、羅馬文明,到了西元第五世紀羅馬帝國淪亡後,整個歐洲陷入戰亂與動蕩的黑暗時期 The Dark Age,直到十四世紀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才逐漸將西洋美術帶向另一個高峰。

00-奧塞美術館-07.jpg   

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 的代表人物包括:多那泰羅 (David Donatello)、馬薩其奧 (Masaccio)、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喬凡尼貝里尼 (Giovanni Bellini)、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 (Buonarroti Michelangelo)、拉斐爾 (Santi Raphael)、提香 (Titian),此一時期的作品多半為裝飾教堂或神殿的濕壁畫或是雕像,主題也大多圍繞在聖經故事或希臘羅馬神話故事,這些作品大都呈現色彩鮮明、構圖自由的風格,有的精緻細膩、有的婉約動人,其中更不乏氣勢磅礡、扣人心弦的傳世極品。

00-奧塞美術館-08.jpg  

00-奧塞美術館-09.jpg  

00-奧塞美術館-10.jpg  

00-奧塞美術館-11.jpg  

00-奧塞美術館-12.jpg     

這股文藝復興的風潮逐漸由希臘羅馬向外擴散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也開始盛行,尤其是法國,逐步取代希臘羅馬而成為西洋美術的核心到了十七世紀,資本家的興起西洋美術成為炫富的手段此時期的藝術風格更加強調華麗絢爛、金碧輝煌的裝飾性,一般稱此一時期為巴洛克(Baroque) 時期,藝術成為時尚的表徵,激情、浮誇、熱情、奔放成為此一時期的特色除了教堂的裝飾畫之外風景靜物肖像畫也成為流行的主軸,而代表性人物則包括:卡拉瓦喬 (Caravaggio)、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林布蘭特 (Rembrandt van Rijn)、拉突爾 (La Tour)、普桑 (Nicolas Poussin)。

00-奧塞美術館-13.jpg  

00-奧塞美術館-14.jpg  

00-奧塞美術館-15.jpg  

00-奧塞美術館-16.jpg   

十八世紀初,由於當時社會彌著一股奢華、享樂愛慾交織的風氣,巴洛克風格也因此轉而成為一種纖巧、精緻、甚至帶有一些異國風情的洛可可 Rococo 風格,此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布雪 (François Boucher)、華托 (Antoine Watteau)

00-奧塞美術館-17.jpg  

00-奧塞美術館-18.jpg  

00-奧塞美術館-19.jpg  

00-奧塞美術館-20.jpg   

但這種奢華享樂的風氣在十八世紀後半葉逐漸被人們所厭倦,歐洲各國不約而同地掀起一波「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反對這種放縱、頽的無知,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主張邏輯、清晰、單純道德理性,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則充滿了緬懷復古之情,希望回到當時單純的美學觀點。歐洲藝術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之下,於是形成了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主要藝術家包括: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安格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以及卡諾瓦 (Antonio Canova)。

00-奧塞美術館-21.jpg  

00-奧塞美術館-22.jpg  

00-奧塞美術館-23.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參展的作品大致就是從此一時期開始,分成五大部份,分別為:一、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二、學院派與寫實主義;三、印象派與自然主義;四、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五、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種種起源。

00-奧塞美術館-06.jpg   

新古典主義的特色在於構圖嚴謹、筆觸細膩,作品的主題不再是聖經與神話故事,多半取材自歷史故事,或是單純的人物肖像畫作,新古典主義由於受到官方的支持,所以一直居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西方藝壇的主流地位,但在1790年工業革命前後出現了浪漫主義 Romanticism,主張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基礎,強調藝術要能引發人們的各種情緒,如:不安、恐、以及人在融入大自然壯麗美景時所應表現出謙卑和敬畏,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包括: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傑利柯 (Théodore Géricault)。

00-奧塞美術館-24.jpg  

00-奧塞美術館-25.jpg  

00-奧塞美術館-26.jpg   

既然前有大膽、自由的浪漫派畫家不畏傳統學院派和官方新古典主義的壓力,開創了繪畫的新境界,這種突破現況的精彩情節也逐漸在法國藝壇間擴散開來,以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 與杜米埃 (Honoré Daumier) 為首的寫實主義 (Realism) 者也形成了當代畫壇的另一股趨勢,他們主張繪畫必須與畫家的日常生活緊密契合,忠實的描寫生活中真實的景象,這股力量也受到荷蘭畫家林布蘭特 (Rembrandt van Rijn) 和英國畫家康斯坦伯 (John Constable) 和透納 (William Turner) 的支持,這些寫實畫派的擁護者堅持不論是寧靜的鄉間景色或狂野的海上風暴,都是要畫出自己親眼所見的景致。

00-奧塞美術館-27.jpg  

00-奧塞美術館-28.jpg  

00-奧塞美術館-29.jpg  

00-奧塞美術館-30.jpg  

00-奧塞美術館-31.jpg  

00-奧塞美術館-32.jpg   

寫實主義的興起,漸漸成為足夠與浪漫主義並駕齊驅的主流思潮,支持者越來越多,也慢摱出現了一些分支,其中自然主義就是寫實主義的另一種思維的呈現,寫實主義重視對世界的直接觀察,表現出真實的瑕疵與不完美,完全不加以美化,而自然主義則會對描寫主體的瑕疵或不完美加以修正,而呈現更美好的視覺感官體驗,自然主義代表性的人物則包括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 的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柯洛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布荷東 (Jules Louis Breton)杭特 (William Morris Hunt)、以及美國的貝克 (William Bliss Baker)。巴比松畫派的繪畫風格著重於農村生活景色,採實地寫生的方式,此種現場寫生的方式明顯影響了後續印象派的主張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巴比松畫派是在室外打稿、然後在畫室完成作品,印象派則是從頭到尾都在室外現場完成整件作品。

00-奧塞美術館-33.jpg  

00-奧塞美術館-34.jpg  

00-奧塞美術館-35.jpg   

當然,十九世紀西洋美術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印象畫派 (Impressionism),以「印象派之父」莫內 (Claude Monet) 的一幅「日出印象」而得名的印象畫派也是國人最熟悉的畫派,其代表人物除了莫內之外,還包括: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竇加 (Edgar Degas)、馬奈 (Edouard Manet)、希斯萊 (Alfred Sisley)、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印象派的風格巧妙地融合了庫爾貝的「膽」、林布蘭特的「影」、康斯坦伯的「光」,還有巴比松畫派的「景」,可謂是集大成而創新的畫派,也難怪在近代美術史上具備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

00-奧塞美術館-36.jpg  

00-奧塞美術館-37.jpg  

00-奧塞美術館-38.jpg  

00-奧塞美術館-39.jpg   

從印象派到新印象派 (Neo Impressionism)、後印象派 (Post Impressionism),一脈相傳又有新的突破,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把藝術構成的元素分解開來,加入新的元素再重新整合成一種新的風格,這種解構後的創新也孕育出許多新的思維與派別,像是以「點描技法 Pointillism」的秀拉 (Georges Seurat) 為首的新印象派、以塞尚 (Paul Cezanne)、高更 (Paul Gauguin)、梵谷 (Vincent Van Gogh) 為首的後印象派,在寫實主義中摻入主觀想像且帶有稍許神祕色彩的象徵主義 (Symbolism),還有從各派風格當中挑選出各種不同元素再重新組合成全新風格的折衷主義 (Eclecticism)…等。

00-奧塞美術館-40.jpg  

00-奧塞美術館-41.jpg  

00-奧塞美術館-42.jpg  

00-奧塞美術館-43.jpg  

00-奧塞美術館-44.jpg   

就這樣,十九世紀末期,在一波又一波勇於創新的潮流下,一時之間西洋藝壇風起雲湧、群雄並起,各門各派各領風騷,也為二十世紀開啟了一扇更多元、更豐富的大門。 

By Pongo (May 0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品名稱:Les Oliviers (橄欖樹) 1898

創作者:René Seyssaud(雷納塞索德) 1867-1952

69-橄欖樹-01.jpg   

René Seyssaud 是野獸派 (Fauvism) 的先驅者,強調色彩的情緒以及提昇純色運用的地位,他的作品不遵循當代的流行或規範,勇於追求內心的直覺,而用不同色彩的搭配來尋求視覺美學上的平衡。

69-橄欖樹-03.jpg  

69-橄欖樹-04.jpg   

就如同塞尚 (Paul Cézanne) 愛上了聖維克多山脈 (Mont Sainte-Victoire),塞索德心目中也有一座聖山,那就是法國東南方的風秃山 (Mont Ventoux),他大部份的作品都和風秃山有關,即使他因為肺結核必須移居海邊的城市,他對這座心目中的聖山仍是念念不忘,他用他的心去觀察這座山的一切,也用他的筆畫出了心中的這座聖山,一年四季不同風貌的聖山:

69-橄欖樹-02.jpg  

69-橄欖樹-05.jpg  

69-橄欖樹-06.jpg  

69-橄欖樹-07.jpg   

By Pongo (June 09,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s Laveuses à la Laïta (拉伊達河畔洗衣婦) 1892

創作者:Paul Serusier(保羅塞律西埃) 1864-1927

68-拉伊達河畔洗衣婦-01.jpg   

其實到了1887年至1891年間,印象畫派捕捉光影、寫實畫派看見什麼畫什麼的風格已經無法滿足這些年輕藝術家追求創新與突破的渴望,於是在塞律西埃和高更為主的那比派年輕藝術家的合作之下,他們提出了分隔主義 (Cloisonnism) 與綜合主義 (Synthetism) 的理念,認為畫家不僅僅是在畫布上重現所看見的物體,而是用顏色和形狀來描繪出畫家看見自然景物後的心情感受,像是塞律西埃在1888年所完成的這件作品「Le Talisman, the Aven River at the Bois d'Amour」便十足具有代表性:

68-拉伊達河畔洗衣婦-02.jpg   

黃色的樹、紅色的路…不再是眼中的景緻,而是描繪心中的色溫,這個突破也給予後繼者很大的想像空間,像是野獸派、抽象畫派…陸陸續續也提出他們的理念,也為二十世紀的西洋美術開創了一個無限的空間。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出塞律西埃的兩件作品,先前已經介紹過「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 Bretonne donnant à manger aux cochons」,還有幾位那比派畫家的作品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57-牧羊人休憩時光-【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0-永恆的夏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1-封閉花園的女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7-布列塔尼農婦-【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June 08,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Paysannes bretonnes (布列塔尼農婦) 1894

創作者:Paul Gauguin(保羅高更) 1848-1903

67-布列塔尼農婦-01.jpg   

這是高更分隔主義風格中十分經典的作品之一,主要色調充滿陽光氣息,紅、黃、藍、綠交錯,再加上黑色的輪廓線,高更用畫作不斷重複強調他的理念。

67-布列塔尼農婦-02.jpg  

67-布列塔尼農婦-03.jpg   

保羅高更是後印象派的大師,早期從事證券業的工作,在印象派崛起的年代他接受了畢沙羅的贊助而投身畫壇,先後認識了秀拉、竇加、莫內、雷諾瓦、塞尚、梵谷…等印象派的年輕藝術家,但他始終對印象派的風格不表認同。1890年他和另一群具有創新理念的藝術家保羅塞律西埃 (Paul Serusier)莫里丹尼斯 (Maurice Denis)艾米爾伯納德 (Emile Henri Bernard)…等人組成了那比派 (Les Nabis),並開始發展出一套全新的創作風格,包括:隔色主義 (Cloisonnism)、綜合主義 (Synthetism),在當時的藝壇逐漸受到矚目。

67-布列塔尼農婦-04.jpg   

1891年,高更第一次來到位在大洋洲的大溪地 (Tahiti),熱帶海洋島嶼風光振奮了他的心靈,繁茂的熱帶植物和色彩鮮豔的原住民服飾成為了他取材的主題,在這段期間他完成了許多重要的作品,大溪地風情也成為高更最明顯的標記。

67-布列塔尼農婦-05.jpg  

67-布列塔尼農婦-06.jpg  

67-布列塔尼農婦-07.jpg   

67-布列塔尼農婦-08.jpg  

By Pongo (June 07,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Bretonne donnant à manger aux cochons (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 1889

創作者:Paul Serusier(保羅塞律西埃) 1864-1927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1.jpg   

1888年塞律西埃來到了布列塔尼的阿旺橋 (Pont-Aven),認識了後印象派的大師高更 (Paul Gauguin),他受到了高更的影響,畫作的風格也漸漸呈現出分隔主義 (Cloisonnism) 與綜合主義 (Synthetism) 的特色: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2.jpg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3.jpg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4.jpg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5.jpg  

1890年他與高更、莫里丹尼斯 (Maurice Denis)艾米爾伯納德 (Emile Henri Bernard) 一些有著相同理念的當代畫家創立了「那比派 Les Nabis」,這群年輕的藝術家發表了許多全新的藝術理論和觀念。 

1891 繪製了一幅三段式的作品「蘋果收成 Apple Harvest」,主要是描述農家婦女生活的三個重心,左邊是養育子女、中間是果園採收、右邊則是分享親友,塞律西埃還把整件作品畫成了蘋果的外型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7.jpg   

而1897年高更在最沮喪的時候也畫了一幅三段式的作品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這件作品則是在探討更多人們心中的痛苦與疑慮:

66-餵豬的布列塔尼農婦-08.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57-牧羊人休憩時光-【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0-永恆的夏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61-封閉花園的女人-【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June 06,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Méridienne (午睡) 1889

創作者:Vincent van Gogh(文生梵谷) 1853-1890

65-午睡-01.jpg   

這是梵谷模仿巴比松畫派 (Barbizon School) 宗師米勒的作品:

65-午睡-02.jpg   

「梵谷 Vincent Van Gogh」,是十九世紀末荷蘭籍的「後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繪畫大師,他醜陋的外表下包覆著的卻是比天使還要柔軟的心。為了練習繪畫技巧,梵谷幾乎是只要醒著就不斷地畫,當找不到新的題材時,梵谷便會從畫冊上尋找一些大師們的作品來模仿,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一直是梵谷從早期習作時就十分崇拜的畫家,他眼中的米勒老爹是個關懷農民的大地畫家,也是他持續不斷學習模仿的大師,以下我們就把米勒的原作 (左) 與梵谷的模仿畫作 (右) 放在一起讓大家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

65-午睡-03.jpg  

65-午睡-04.jpg  

65-午睡-05.jpg  

65-午睡-06.jpg  

65-午睡-07.jpg  

65-午睡-08.jpg   

梵谷不只是模仿米勒的畫作,也模仿許多大師的作品,像是浪漫畫派宗師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也是他經常喜歡模仿的對象:

65-午睡-09.jpg  

65-午睡-10.jpg   

他就是完全停不下來,對他來說,畫,是對抗他內心痛苦侵蝕的藥,無法停歇、即便累垮了也還是找不到終點。 

延伸閱讀:

【後印象派】梵谷 (之一):註定一生孤獨漂泊的靈魂

 

【後印象派】梵谷 (之二):像向日葵般期待陽光的靈魂

 

【後印象派】梵谷 (之三):火焰般燃燒的靈魂

 

【後印象派】梵谷 (之四):從星空中隕落的靈魂

 

【後印象派】梵谷 (之五):在絕望中屈服的靈魂

 

By Pongo (June 05,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Ramasseuse de sel à Guérande (葛朗地的曬鹽女) unknown

創作者:Mathurin Méheut (馬瑟林梅威特) 1882-1958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1.jpg   

Mathurin Méheut不僅是位畫家,同時也是陶藝家、雕刻家,出生在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因此他的作品都帶著濃濃的布列塔尼風情: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2.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3.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4.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5.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6.jpg   

他的畫風輕快流暢,無論是素描、水彩、油畫都帶著插畫或是速寫的風格,他還擅長描繪各種動物的各種姿態,無論是地上跑的或是海裡游的描繪得栩栩如生: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7.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8.jpg   

1921 Mathurin Méheut受任為法國國防部 French Ministry of Defence 的官方指定畫師,這段期間他畫了許多軍旅生活的點點滴滴:

64-葛朗地的曬鹽女-09.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10.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11.jpg  

64-葛朗地的曬鹽女-12.jpg   

By Pongo (June 04,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Grand nu (大裸女圖) 1907

創作者:Pierre-Auguste Renoir(奧古斯都雷諾瓦) 1841-1919

63-大裸女圖-01.jpg   

這是雷諾瓦較為晚期的作品,此時期的他似乎遇到了一些瓶頸,只重視光線與水紋的印象派美學,已完全無法滿足他內心對人物描繪的熱情,一心想要尋求突破的雷諾瓦開始進入嚴肅時期 (Dry Period),這段時期他幾乎把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他最喜歡描繪的女子與小孩身上,試圖在這一系列的創作過程中重新找到自已的風格。

63-大裸女圖-02.jpg  

63-大裸女圖-03.jpg  

63-大裸女圖-06.jpg     

此一時期他筆下的人物呈現出更為圓潤的線條,整個畫作也以紅色為主色調,在構圖上也更加簡單:

63-大裸女圖-04.jpg 

晚年的雷諾瓦因妻子逝世而心情低落,加上長期風濕性關節炎纏身,必須以輪椅代步,即使在雙手手指已僵硬的情況下,雷諾仍堅持繪畫,雖然肢體的痛苦對他的作畫過程造成極大的負擔,但在他的作品裡幾乎看不出身體衰頹的任何蛛絲馬跡。他的風格仍如年輕時的畫作一般呈現著同樣的歡樂與幸福,人物也一如往常地甜美與嫵媚,正如他所說的:「痛苦終將過去,只有美麗會永存 La douleur passe,la beauté reste」。這位「快樂畫家」所傳達的不只是藝術之美,更傳達出人性中最動人的堅持。

63-大裸女圖-05.jpg   

本次「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一共展出了雷諾瓦的四件作品,包括先前已經介紹過的:彈鋼琴的少女 (Jeunes filles au piano)、加斯東‧柏罕-德-維雷爾夫人肖像 (Madame Gaston Bernheim de Villers)、潔妮維葉‧柏罕-德-維雷爾肖像 (Geneviève Bernheim de Villers)…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文章最後「延伸閱讀」之連結。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15-彈鋼琴的少女-【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18-加斯東‧柏罕-德-維雷爾夫人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左岸】-19-潔妮維葉‧柏罕-德-維雷爾肖像-【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印象派】雷諾瓦(之一):傳遞著歡樂愉悅的熱鬧氣氛

【印象派】雷諾瓦(之二):熱愛時尚又觀察細微的藝術家

【印象派】雷諾瓦(之三):捕捉眼神中稍縱即逝的永恆

 

By Pongo (June 03,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Femmes à leur toilette (梳洗的女人) 1897

創作者:Félix Vallotton(菲利克斯瓦羅頓) 1865-1925

62-梳洗的女人-01.jpg   

Félix Vallotton 早期的畫作是以屬於學院派風格的肖像畫居多,其中還包括一些自畫像:

62-梳洗的女人-02.jpg  

62-梳洗的女人-03.jpg   

1890瓦羅頓加入那比派 (Les Nabis) 之後畫風開始改變,雖然還保有一些傳統學院派細膩的筆觸,但整體構圖已經明顯平面化,忽略了遠近之間相對的距離感,讓空間呈現一種扭曲的狀態:

62-梳洗的女人-04.jpg  

62-梳洗的女人-05.jpg  

62-梳洗的女人-06.jpg   

1900之後瓦羅頓的作品有了更明顯的自我風格,線條變得單純,顏色也變得更加鮮明:

62-梳洗的女人-07.jpg  

62-梳洗的女人-08.jpg   

1910年之後的作品則完全擺脫學院派畫作的影子,呈現屬於瓦羅頓的夢幻與極簡風格:

62-梳洗的女人-09.jpg  

62-梳洗的女人-10.jpg  

62-梳洗的女人-11.jpg  

62-梳洗的女人-12.jpg   

Félix Vallotton 是多元多產的藝術家,在他近40年的創作生涯中便留下了超過1,700幅的油畫、200幅的版畫、以及許多木刻作品,他的轉變也正是現代美術的一個小縮影,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西洋美術也由印象畫派的引領之下,各種不同的創作理念紛紛出籠,也讓現代美術展現出更多元、更豐富的多變風格。 

By Pongo (June 02,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a Dame au jardin clos (封閉花園的女人) 1894

創作者:Maurice Denis(莫里丹尼斯) 1870-1943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1.jpg   

Maurice Denis 對藝壇主要的貢獻不僅止於畫作,他還致力於現代藝術理論的研究與推動,1890年他與一些有著相同理念的當代畫家創立了「那比派 Les Nabis」,這群年輕的藝術家發表了許多全新的藝術理論和觀念,對後續野獸畫派、立體畫派、還有抽象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2.jpg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3.jpg   

他認為畫作就是應該單純的將眼前所見的事物用顏色和輪廓呈現在平面畫布上,因此他的許多作品就是這一種觀念的具體實例: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4.jpg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5.jpg  

61-封閉花園的女人-06.jpg   

延伸閱讀:

【印象.左岸】-60-永恆的夏日-【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By Pongo (June 01,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ternel été (永恆的夏日) 1905

創作者:Maurice Denis(莫里丹尼斯) 1870-1943

60-永恆的夏日-01.jpg   

這是一件多元媒材的畫作,包括:蛋彩 (Tempera)、樹膠水彩 (Gouache)、炭筆 (Charcoal),畫作的全名是 L'Eternel été:le chant choral, l'orgue, le quator, la danse,意思指的就是「永恆的夏天:合唱、管風琴、四重奏、舞蹈」。 

Maurice Denis 是法國象徵主義的畫家,自幼生長在諾曼地海邊,因此在他的畫作中出現許多人們在海邊遊玩的場景:

60-永恆的夏日-02.jpg  

60-永恆的夏日-03.jpg   

Maurice Denis 本身就有7個兒女,因此在他描繪這些場景時經常也會融入滿滿的親情:

60-永恆的夏日-04.jpg  

60-永恆的夏日-05.jpg   

眼尖的朋友或許會發現這些作品與先前所介紹的印象畫派、寫實畫派或是自然主義的風景畫作有了明顯的區別,在丹尼斯的作品中少了遠近的距離感,他不再強調單消點、雙消點或三消點的透視圖技法來呈現大地的遼闊,讓整個畫作中的人物或風景呈現更平面的感覺,這就是 Maurice Denis 所要傳達的一種新的概念、新的風格。 

By Pongo (May 30,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名稱:L'Espérance (希望) 1872

創作者:Pierre-Cécile Puvis de Chavannes (皮爾普維斯夏凡尼) 1824-1898

59-希望-01.jpg   

這件作品名為希望,代表著夏凡尼在經歷了普法戰爭之後對和平的期待。女子手中的橄欖葉便象徵著和平,背景中殘破的城垣就是戰爭殘酷的傷痕,而清朗的天空則代表著雨過天青的契機,女子身旁礫石地上也長出了花草,一切都代表著苦難即將過去,黎明前每個人都應該抱持著「希望」。 

後印象派大師高更 (Paul Gauguin) 非常喜歡這件作品,還將它畫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一種畫中畫的巧妙構圖:

59-希望-03.jpg   

同一年稍早的時候夏凡尼也曾繪製了一件同名作品,主角的身影、姿勢都完全一樣,只是身上穿了一身潔白的衣裳:

59-希望-02.jpg   

這種感覺好像似曾相識,記得西班牙浪漫主義大師法蘭西斯科哥雅 (Francisco José de Goya) 也曾用相同方式來呈現穿衣服的瑪哈 (La maja vestida) 和裸體的瑪哈(La maja desnuda)一時之間也引發了諸多的議論

59-希望-04.jpg  

59-希望-05.jpg   

夏凡尼出生在法國勃根地 (Burgundy) 地區,原本打算繼承父業成為一名礦工,但20歲那年為了養病而到義大利小住了十段時間,就在這段期間中他大開眼界,隔年回到法國後便從此立志要成為一位畫家,就這樣開啟了他的藝術生涯。 

嚴格說來夏凡尼並不屬於那一個流派雖然他早期曾短暫在浪漫主義 (Romanticism) 宗師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旗下學習也曾被歸類到象徵主義 (Symbolism) 或是現代主義 (Modernism)但他有他自己特定的風格,在藝壇上反而扮演一種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 

他最廣為人們所推崇的是一系列的壁畫作品,但無論是壁畫或是一般的油彩畫作都會讓人陶醉在他那天堂般如夢似真的迷幻當中:

59-希望-07.jpg  

59-希望-08.jpg  

59-希望-09.jpg  

59-希望-10.jpg  

59-希望-06.jpg   

By Pongo (May 30, 2017) 

註:本系列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所附照片均採用自網路,未註明出處,敬請見諒,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文章標籤

彭哥 (Po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